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白条锈病是怎么产生啊 小白条锈病是怎么产生啊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59 次
小白条锈病是怎么产生啊 小白条锈病是怎么产生啊

小白条锈病(xiaobaitiaoxiubing)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疾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上。病害初期,叶片上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白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融合,形成***或棕色的条状病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萎缩,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小白条锈病的产生原因

小白条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是由小麦条锈菌、玉米条锈菌、大豆条锈菌等引起。这些真菌在潮湿、温度适宜的环境下,通过风、水、虫等途径传播,进入植物体内,利用植物体内的养分和水分进行繁殖,并分泌出一些代谢产物,导致植物产生病变。

小白条锈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小白条锈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小白条锈病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适量施肥,保证作物生长健康,增强其抗病能力。

3.清除病害部位:及时清除病害部位,避免病菌扩散。

4.喷洒药剂:在病害初期,可以采用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杀灭病菌,防止病害扩散。

小白条锈病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小白条锈病的症状有哪些?

小白条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融合,形成***或棕色的条状病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萎缩,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问题二:小白条锈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小白条锈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风、水、虫等途径。病菌可以通过风吹、雨淋、灌溉水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物上,也可以通过一些昆虫、蚜虫等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问题三:小白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吗?

是的,小白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在潮湿、温度适宜的环境下,病菌容易繁殖生长,导致病害的发生。在湿度较大、温度较高的季节,要加强对植物的监测和防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问题四:小白条锈病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小白条锈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尤其是在病情较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叶片干枯、萎缩,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最终导致作物产量的降低。

问题五:如何判断小白条锈病的严重程度?

可以通过观察叶片的病情来判断小白条锈病的严重程度。如果叶片上只出现了一些小的白色斑点,且数量不多,说明病害较轻;如果叶片上出现了大量的***或棕色的条状病斑,且面积较大,说明病害较重。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确定病害的具体程度。

问题六:如何预防小白条锈病的发生?

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预防措施来避免小白条锈病的发生:

1.选择抗病品种;

2.合理施肥;

3.及时清除病害部位;

4.定期对植物进行检测和监测。

问题七:小白条锈病的防治药剂有哪些?

小白条锈病的防治药剂主要有三类:杀菌剂、生物制剂和植物提取物。其中,杀菌剂可以快速有效地杀灭病菌,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生物制剂是一种天然的防治方法,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但防治效果较慢;植物提取物是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具有天然、环保、高效等特点。

问题八:小白条锈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白条锈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可以采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杀灭病菌,防止病害扩散;物理治疗可以采用热水浸泡、紫外线辐射等方法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操作方法和安全措施。

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因素有哪几点?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决定我国多数稿源麦区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

1.品种抗病性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条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小麦品种对条锈病菌的抗病性,根据其生理小种专化性的有无分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我国历年培育和种植的抗条锈病品种多数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品种的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常产生对抗病品种致病的稀有小种的定向选择效应,造成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引起病害流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对病菌生理小种无专化性,抗病性持久且稳定。目前发现的非小种专化性抗条锈病性有慢锈性和高温抗条锈性等。慢锈性主要表现减慢病害流行速度,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实践中难于鉴定和应用。高温抗条锈性是小麦品种在相对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表键段态现的一种抗病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易鉴定和利用。我国已发现一些高温抗条锈性的品种(系)。

2.菌源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如果秋苗发病重,冬季又比较温暖,就有较多的带菌病叶顺利越冬。凡当地有越冬菌源的地区,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害发生早且重;如病菌在当地不能越冬,则异地越冬菌源通过远距离气流传播侵入本地区,造成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小麦条锈病菌的传播距离可达800~2400km,燃老距菌源地越近,发病越重。

3.气候条件

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之后又多雨,则病害在早期即可普遍发生,并持续发展,造成病害早流行和大流行。

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特征

病原中文名: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病原拉丁学名: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setHenn
病原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um),轿链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u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中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段基,分别为条中1一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闭燃孙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庆衡碰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誉谈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拦伍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