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唑醇治小麦秆锈病吗 戊唑醇能防治小麦根腐病吗
戊唑醇治小麦秆锈病吗?这是当前农业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戊唑醇是一种广谱抗菌剂,可用于治疗多种植物病害,包括小麦秆锈病。戊唑醇是否是最佳解决方案?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小麦秆锈病简介
小麦秆锈病是由秆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常见于小麦田间。该病害会导致小麦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产生黄褐色斑点,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小麦秆锈病的防治一直是农业领域的难题。
戊唑醇的优点
戊唑醇是一种新型广谱抗菌剂,具有以下优点:
- 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包括小麦秆锈病的病原菌。
- 使用方便,可通过喷洒、浸泡、灌溉等方式进行施药。
- 毒性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戊唑醇的局限性
虽然戊唑醇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 戊唑醇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戊唑醇的治疗效果。
- 戊唑醇的价格较高,对于一些农民来说可能不太容易承受。
- 戊唑醇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安全操作规程,否则可能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小麦秆锈病的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小麦秆锈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选择抗病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 加强田间管理,如及时清理田间秸秆、保持田间通风等。
- 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营养供应。
- 使用生物农药或天然植物提取物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拓展问题
1.小麦秆锈病的危害有哪些?
小麦秆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产生黄褐色斑点,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2.除了戊唑醇,还有哪些农药可以治疗小麦秆锈病?
除了戊唑醇,还有多种农药可以治疗小麦秆锈病,如丙环唑、头孢菌素等。
3.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可以通过使用生物农药、天然植物提取物、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除了防治小麦秆锈病,戊唑醇还可以用于哪些病害的治疗?
戊唑醇可以用于多种植物病害的治疗,如水稻纹枯病、玉米叶斑病、番茄灰霉病等。
5.如何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可以通过轮作、间作、合理施药等方式来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问答拓展:小麦锈病用什么药效果最好
三唑酮类、丙环唑类、腈菌小麦锈病唑类、烯唑醇类、戊唑醇类农药是目前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最佳药剂。
如果小麦在扬花期出现锈病,也不能不管,不得不打药时,尽量在下午进行打药,避开小麦的授粉期,也要避开中午的高温时间,药剂尽量选择复配药剂,这样安全性和效果都会更好一些。
小麦锈病一定要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小麦锈病没察空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防控策略从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防控方式由传统的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
农业防治
1、播种地块选择及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坡小、冬季积雪稳定、麦苗能安全越冬的地块,土壤肥力中上等,灌、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前作为水稻、油菜、豆类、绿肥等。
根据测土配方,在翻地前每亩施有机肥1500-2000千克,均匀撒到地里,立即耕翻,耕翻深度达到25厘米以上;适墒期内用轻型耕机或用畜力耙细保墒、整平地块,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做到土壤细碎,无漏耙现象,为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2、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没拆具有抗性的小麦良种,如云麦2号、3号、39号、55号枯瞎、56号;临麦6号、15号、16号;宜麦1号、2号等系列品种。推广小麦良种的同时,建立小麦种子田,防止抗病品种混杂和丧失抗性,并做好品种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
3、适期晚播:播种越早,病菌侵染的机会越多,越冬菌源量越大,发病就越早、越重。在适播期内,在保墒的前提下,要适当晚播。
4、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健壮,抗病高产,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造成贪青晚熟。
5、消灭田间菌源:在冬小麦越冬返青时,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发病中心,彻底铲除,防止传播蔓延。
小麦自生苗是小麦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三种锈病的主要越夏寄主,结合田间管理铲除自生麦苗和麦收后及时深翻消灭麦田中自生麦苗,以减少小麦锈病大量的越夏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减轻小麦锈病为害。
问答拓展:戊唑醇对锈病效果
戊唑醇咪鲜胺可有效地防止禾谷类作物戚简肢的多种锈病、白粉病、网斑病、根高世腐病、赤霉病、黑穗病、斑点落叶病、轮斑病等。多种作物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效。戊唑醇咪鲜胺可有咐蠢效地防止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斑点落叶病、轮斑病等。
也可以与大多数杀菌剂、调节剂、杀虫剂、除草剂混用,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大田作物、水果蔬菜、草皮及观赏植物上的多种病害具有治疗和铲除的作用。
问答拓展:噻呋酰胺戊唑醇能防治小麦锈病吗?
噻呋酰胺不能防治小段此麦锈病。噻呋酰胺,一般指噻氟酰胺,又叫噻氟菌胺、噻呋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噻唑酰胺类除菌剂,具有强内吸传导性和长持效性。噻呋酰胺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均有活性,尤其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纹枯病、立枯病等有特效。
噻呋酰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抑制病菌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去氢酶,导致菌体死掉。它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可以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等方式施用。
适用作物
噻呋酰胺对许多种真菌性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广泛应用于稻、麦类、花生、棉花、甜菜、咖啡、马铃薯、草坪等多种作物。生产上主要用于防治稻和麦类的纹枯病。
使用技术
噻呋酰胺适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多种施药方法,防治纹枯病时多采用叶面喷雾。孕穗期及以前是防治纹枯病的关键期,一般每667平方米使用240克/升悬浮剂20至25毫升,枯察对水30至45升喷雾,喷药应均匀、周到。
防治稻纹枯病,由于它的持效期长,在稻全生长期只需施药1次,即在稻抽穗前30天,亩用24%悬浮剂15至25毫升,对水50至6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
1、有良好的内吸性,很容易通过根部或植物表面吸收并在植物体内传导;
3、经处理的茎叶健康没燃茄浓绿,为增产提供条件;
4、不含有机溶剂,对作物很安全,在合适用量下,在稻孕穗扬花期也可以使用;
5、耐雨性强,施药后1小时降雨不影响药效。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