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小麦容易患锈病
什么样的小麦容易患锈病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会给小麦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那么,什么样的小麦容易患锈病呢?以下是我的观点和论证。
一、小麦品种
不同品种的小麦对锈病的抗性不同。一些品种具有较高的抗锈病性,而另一些品种则较容易感染锈病。例如,在中国北方地区,普通小麦品种普遍感染条锈病和黑锈病,而抗病品种则具有较高的抗锈病能力。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该考虑其抗锈病性能。
二、生长环境
小麦生长环境也会影响其是否易感染锈病。锈病是一种真菌病害,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才能生长繁殖。如果小麦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就容易感染锈病。土壤养分和灌溉方式等也会影响小麦的生长环境,从而影响其是否易感染锈病。
三、病菌侵染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侵染引起的,如果小麦病菌侵染能力强,就容易感染锈病。病菌侵染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空气传播,另一种是种子传播。在种植小麦时,应该注意种子的质量和病菌的传播途径。
四、种植管理
种植管理也是影响小麦是否易感染锈病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果小麦种植密度过大,就容易导致小麦茂密,湿度过大,从而使锈病易于传播。小麦的施肥、喷药等管理措施也会影响其是否易感染锈病。
五、综合因素
小麦是否易感染锈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小麦生长阶段、气候变化等。在种植小麦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以降低小麦感染锈病的风险。
拓展问题:
Q1:锈病对小麦的危害有哪些?
A1:锈病会使小麦叶片变黄、干枯,从而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Q2:如何预防小麦锈病?
A2: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
Q3:小麦锈病的防治药剂有哪些?
A3:目前常用的小麦锈病防治药剂有多种,如三唑酮、噻菌灵等。
Q4: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是否对环境有影响?
A4:小麦锈病防治药剂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Q5:小麦锈病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有何不同?
A5:小麦锈病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种植方式等。不同地区的小麦锈病防治措施也会有所不同。
问答拓展:小麦叶锈病是什么引起的
小麦叶锈病发病原因包括:越冬的叶锈病病菌量过多、入春后气温回升快、降水量多、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比较低等。该病是由小麦隐匿柄锈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病原菌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真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萌发侵入适温为15-20℃,发育适温为17-22℃,湿度不低于80%,小麦隐匿柄锈菌可多次重复侵染叶面。
一、小麦叶锈病是什么引起的
1、小麦叶锈病由小麦隐匿柄锈菌侵染所引起。小麦隐匿柄锈菌属真菌界、担子菌(亚)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为转主寄生的长环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夏孢子单胞,球形至近球形,黄褐色,表面具细刺,有散生发芽孔6-8个。冬孢子双胞,棒状,顶平,柄短暗褐色,萌发后产生担孢子。
2、小麦隐匿柄锈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备衡猜入,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萌发侵入适温为15-20℃,发育适温为17-22℃,湿度不低于80%。发病原因包括:越冬的叶锈病病菌量过多;入春之后气温回升快;降水量多;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比较低等。
二、小麦叶锈病的流行规律
1、冬小麦播种早、出拦侍苗早、发病重,一般9月上、中旬播种的易发病。冬季气温仿型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毒性强的小种多,能使小麦抗病性“丧失”,造成大面积发病。
2、越冬菌源多、春季气温高、雨水多,尤其是小麦抽穗前后降雨多,或田间小气候湿度高,叶锈病往往容易流行。
3、中国北方春麦区,小麦叶锈病病原菌不能在当地越冬,因此病菌从外地传来,引起发病。
问答拓展:小麦叶锈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小麦叶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小麦锈病属于真菌类型的病害。小麦锈病又叫黄疸,主要有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三种,分别是由秆锈病菌、叶锈病菌和条锈病菌引起的、发生在小麦的病害,是一种真菌病。
真菌感染会出现白霜、或者铁锈。小麦锈病是真菌类型的病害。小麦锈病是真菌感染,可分为叶锈,条锈和秆锈三种。直观表现衫茄是真菌有脓液腥臭味。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春含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
小麦简介: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2024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2024年,中国农科院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继增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染色体级别的D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并首次获得小麦D基因组一个完整的整合图谱。
2024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全面揭示了小麦A基因组的或森察结构和表达特征。这一成果5月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自然》上。
问答拓展:小麦秆锈病的发病因素是什么样的?
在种植感病敬扒品种的条件下,秆锈病流行与否及流行程度,取决于小麦抽穗期前、后的气候条件及菌源量。一般小麦抽穗期的气温可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稿悉,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但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常年4~5月降雨较多,所以湿度并非病害流行的限制因素,病害流行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通常4月中、下旬的平均气温上升到16℃以上,同时,外来菌源量大,来得早亮敬昌,病害就可能流行。对东北和内蒙古春麦区来说,如华北地区发病重,空中夏孢子始见期早,数量大,而本地5~6月气温偏低,小麦发育延迟,同时6~7月降雨日数较多,就有可能大流行。澳大利亚20世纪60年代先后推广的抗秆锈品种Timgalen和Timson都具有Sr5、Sr6、Sr8、Sr36及其他抗秆锈基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保持抗性。加拿大20世纪50年代初从美国引进推广抗锈品种Seiki,k.大面积种植了30年一直保持成株抗性。遗传分析表明,该品种至少具有6个抗秆锈基因(Sr2、Sr6、Sr7、Sr9d,Srl7、Sr23等),其中成株抗病基因Sr2可能起主要作用。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