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牡丹白粉病的病原物 牡丹白粉病症状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964 次
牡丹白粉病的病原物 牡丹白粉病症状

牡丹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会对牡丹的生长和开花造成影响。那么,牡丹白粉病的病原物是什么呢?

病原菌

牡丹白粉病的病原菌是白粉菌(Erysiphepae)。这种真菌是一种寄生菌,生长在牡丹的叶片、茎、花和花蕾上。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情况下,白粉菌会迅速繁殖,导致牡丹白粉病的发生。

病原菌的特征

白粉菌是一种真菌,它的菌丝是白色的,形成一个菌丝状的结构。在牡丹叶片上,白粉菌会形成白色的粉状物,这就是牡丹白粉病的症状。在牡丹花蕾和花上,白粉菌会形成白色的斑点,影响花的美观度。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白粉菌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昆虫和工具传播。在潮湿的环境中,白粉菌的传播速度会更快。在湿度较高的季节,牡丹白粉病容易发生。

防治措施

为了防治牡丹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牡丹的通风和排水,避免潮湿的环境。
  • 定期给牡丹喷洒杀菌剂,防止白粉菌的繁殖。
  • 及时清除受感染的牡丹叶片、花和花蕾,减少白粉菌的传播。
  • 选择抗病性强的牡丹品种,减少病害的发生。

牡丹白粉病的病原物是白粉菌,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种病害。

相关拓展:

问:白粉病的病原是什么真菌?

是白粉病菌类造成的。
  专性寄生在植物表面、产生白粉状病征的病原真菌。它们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白粉菌的营养体为有隔分枝的菌丝,在植物表面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并在表皮不断扩展(少数白粉菌为内寄生或半内寄生)。白粉菌的无性繁殖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单个、椭圆形、串生的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以雄器和产囊体配合后,在圆球状的闭囊壳内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闭囊壳的子囊数依种类的不同而各异,从单个到多个。闭囊壳外有各种形状的附丝。白粉菌的分类以菌丝的寄生部位、闭囊壳内子囊数目、外部的附丝形态及分生孢子形态等为主要依据,下分3个亚科,10个属,其中常见的有:白粉属、球针壳属、钩丝属、叉丝壳属、单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和内丝白粉属。
  白粉病发生后,寄主受害部位生长受抑制,逐渐退绿变黄,出现枯斑至最后全叶枯干,如许多叶片同时受害,也可以使植株早枯。病害后期,由菌丝和分生孢子构成的白粉状霉层中,常出现许多散生的黑色粒状的闭囊壳,并以此越冬,次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但有些白粉菌并不经常进行有性繁殖,而以分生孢子在温暖地区或保护地越冬。植物生长季节,分生孢子可重复产生,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但白粉菌是较耐干旱的真菌,在相对湿度很低的条件下,分生孢子也能萌发。空气潮湿、气温较高或干湿交替、光照不足的气候条件以及氮肥过多和作物过密等情况,均有利于白粉病的流行。

问: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物有哪些表现形式?

病原物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graminis(DC.)Speerf.sp.triticiMarchal],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病菌无性态为串珠粉孢(OidiummonilioidesNees),半知菌亚门粉抱属。

1.形态

菌丝体表生,上有暗色镰形刚毛,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指状深裂的吸胞吸取养分。分生孢子梗基部球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形或椭圆形,成串产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闭囊壳球形至扁球形,暗褐色至黑色,常埋生在菌丝层内,附属丝发育不良,通常很短而不分枝。壳内含7~28个(多数12~20个)子囊。子囊卵形至椭圆形,有明显的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卵形至椭圆形,无色至淡***,在寄主上往往当年不能成熟。

2.生理

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相对湿度0~100%的条件下均可萌发,但以饱和湿度或接近饱和湿度而不形成水滴时萌发最好,在水滴中不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0.5~30℃,适温10~20℃。直射阳光可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但在散射光和黑暗条件下,孢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离开寄主体后,可在2~20℃条件下保存侵染力2~5d。

闭囊壳在-3~25℃和相对湿度0~98%的条件下可存活1~3个月。在1~27℃范围内均可形成子囊孢子,以10~20℃为最适。在适温10~20℃和饱和湿度下,病菌才能形成并释放子囊孢子,10℃时释放最多,25℃以上时,子囊孢子释放明显减少。子囊孢子萌发对温、湿度的要求与分生孢子相似。子囊孢子侵入寄主的最适温度10~20℃,在适温下,只需1d即可侵入寄主,在5℃下,则需2d以上才可完成对寄主的侵入。

3.寄主范围

小麦白粉病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在燕麦和黑麦上寄生。最近报道,栽培一粒小麦、瓦维洛小麦、莫加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印度圆粒小麦以及披碱草属植物也可感染白粉病。

4.寄生专化性

病菌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根据其对小麦品种致病力的差异可分为若干个生理小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工作,但因各地采用的鉴别品种及小种命名方法不同,结果难以相互比较。

在生产实践中,对病菌毒性结构的分析能更直观地反映病菌群体的结构、分布及其动态。以小麦抗白粉病拟等基因系作鉴别寄主,对全国10个地区的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监测结果表明,V1、V3,V5和等毒性基因在病菌群体中基本稳定,对抗病基因Pml、Pm3a、Pm3b、Pm3c、Pm3f、Pm5和Pm8具有很高的毒性频率,而对Pm21、Pm2、Pm2+6、Pm2+Mld和Pm2+“Talent”等毒性频率较低,其中对我国新近转育成功的、目前唯一表现免疫的抗病基因Pm21的毒性频率为零。必须指出,各地情况不一,年份之间毒性结构有所变化。

问:花卉白粉病的病原及发病条件是什么?


1.月季、玫瑰、蔷薇白粉病病原有毡毛单囊壳(Sphaerotheca.pannosa)和蔷薇单囊壳(Sphaerotheca.rosae),都属子囊菌门真菌。除了为害月季、玫瑰、蔷薇外,是桃树等普遍发生的病害。病菌一般以菌丝体在休眠芽内、病叶、病梢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当气温17~25℃、湿度大时病害重,尤以生长最适温度21℃、空气相对湿度97%~99%时发病最重,也就是说只有在高湿环境条件下该病菌对月季、玫瑰、蔷薇等为害重。

2.凤仙花白粉病病原是凤仙花单囊壳(Sphaerotheca.balsaminae)等,属子囊菌门真菌。可侵染凤仙花、百日草、波斯菊、大金鸡菊、三色堇、木槿、玫瑰、瓜类等。在气温适宜、高湿和通风不良时发病重。

3.菊花白粉病病原是菊科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属子囊菌门真菌。可侵染菊花、紫藤、枸杞、凌霄、福禄考、风铃草、美女樱、飞燕草、蜀葵、瓜叶菊、金盏菊、百日草、非洲菊、金光菊、大丽花、向日葵等植物。有人认为我国南方无性态的菊粉孢(Oidium.chrysanthemi)是菊花白粉病的主要病原,并侵染瓜叶菊、非洲菊等。菊花白粉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在南方和北方温室不存在越冬问题。以20~24℃、空气干燥时发病最重。菊粉孢以子囊果在受害组织上越冬,翌年子囊果开裂,散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在温和、干燥天气下发病重。

还有许多白粉病病原。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病芽上越冬。早春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和新梢。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重复侵染,以4~6月和9~10月发病较重。施氮肥偏多,过度密植,阳光不足或通风不良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品种间抗性有差异。

问:牡丹叶子发白是怎么回事?

牡丹叶子发白,通常是叶片上产生白色粉霉斑,往往扩大接连成片,甚至覆盖整株叶片和茎杆,引起植株早衰或枯死。引起的病原物为耧斗花白粉菌。传染途径是病菌以闭囊壳(病叶上小黑点)在病残体上越冬,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以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防治方法如下:

1、栽培管理。施氮肥不宜过多,适当增施钾、钙肥,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适时修剪整形,去掉病梢、病叶,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室内盆栽时,应置于通风良好、光照充足之处。冬季要控制室内温湿度,夜间要注意通气。秋末冬初移入温室(或冷窖)前,应仔细检查,发现病叶、病梢立即剪除并烧毁,以免带入室内传播蔓延。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粉锈宁的残效期可达20~25天,喷药后受病害部位的白层暗灰色,干缩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