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野生大黄鱼和养殖的区别

2024-01-13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64 次
野生大黄鱼和养殖的区别

  这篇总结会给网友说说“野生大黄鱼和养殖的区别”的内容进行阐述,期待对农资人们稍微有点帮助,下面开始阅读吧!

  1、鱼头:野生大黄鱼的头小而尖,养殖的大黄鱼头大而肿。2、尾巴:野生大黄鱼的尾巴细长而结实,而养殖的大黄鱼尾巴较短。

  3、背鳍:野生大黄鱼的背鳍有锯齿,呈**,而养殖大黄鱼的背鳍呈灰白色。4、口感:野生大黄鱼肉质紧实细嫩,养殖大黄鱼肉质松软。

  养殖的大黄鱼和野生的有什么区别。

  野生大黄鱼的头部整体呈现出比较尖锐的形状,给人以灵动而锐利的曲线感。嘴唇的颜色很鲜艳,像口红一样呈现出鲜红,而养殖的大黄鱼头虽然很大,但给人一种浮肿、生硬的感觉,鱼唇本身没有颜色。

  鱼尾也能反映出大黄鱼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这是因为野生大黄鱼常年生活在海里,迁徙,没有束缚,尾巴会显得修长而有力,而养殖大黄鱼黄鱼常年在网箱中生长,活动空间有限。

  从背鳍和鱼鳞上看,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也有明显区别。

  野生大黄鱼的背鳍整体呈锯齿状,长而尖,颜色呈透明或淡**,而养殖大黄鱼的背鳍呈灰白色,表面粗糙不平,且它的鳞片也会倒置。

  野生大黄鱼之所以价格远高于养殖大黄鱼,主要体现在其肉质上。

  大黄鱼是一种海鱼。长期活动使其肉质紧实粘稠,尤其是长时间炖煮时。

  就算煮了也不会散架,但是养殖大黄鱼的肉质一煮就散架了。


好文探索:原创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怎么区分?有哪些好的方法?


  大黄鱼曾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之一,上世纪60-70年代,东海的野生大黄鱼捕捞产量都在12万吨以上,最高的一年甚至达到了16.81万吨。但由于过度捕捞,大黄鱼的野生资源很快就衰退了,目前野生的大黄鱼已经非常少见了。

  “物以稀为贵”,2023年一条4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就拍卖出了2.98万的高价,折算下来平均每斤就是7000多元。

  1985年,国内的水产专家成功突破了大黄鱼的人工繁育难题,从此人工养殖的大黄鱼开始兴盛起来,目前水产市场上**的大黄鱼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养殖的。

  2023年的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3年全国范围内大黄鱼的养殖产量为22.5万吨,是单品养殖产量最高的海水鱼,紧随其后的是石斑鱼,其养殖产量为18.3万吨。

  那么问题来了,野生的大黄鱼和人工养殖的大黄鱼究竟有哪些区别呢我们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来分析:。

  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的生长环境不同,外观性状也有差异。

  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大黄鱼的鳞片都很紧致、完整,体色都是金**,体表富有光泽,鳃丝清晰,呈鲜红色,体表的粘液透明,眼球饱满。

  但野生的大黄鱼体型更加细长、苗条,色泽相对较亮,而养殖的大黄鱼无一例外,体态肥胖,色泽相对较暗。

  在定量指标方面,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体长/体高,野生大黄鱼体长与体高的比值在3.73~4:05之间,而养殖大黄鱼体长/体高一般在3.4~3.8之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便同样都是人工养殖的,不同的模式也会导致大黄鱼的性状出现明显的差别。比如筏式养殖的大黄鱼体长与体高的比值最小,体型短粗,脂肪含量高,而深水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最接近野生的大黄鱼,身体呈流线型,体态更加俊长。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也很简单,深水网箱的水体大,水流畅通,大黄鱼的运动较多,体型、质地和风味都接近于野生的大黄鱼。而大黄鱼的筏式养殖基本上都以小网箱为主,空间狭小,养殖密度高,水流不畅,饵料沉积严重,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大黄鱼肥胖的体态。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2023年专门进行了一次检测实验,目的就是为了比较野生和养殖大黄鱼的营养品质差异。

  结果表明,野生大黄鱼的水分含量为64.26%,比养殖的大黄鱼明显更低。野生鱼的灰分含量为1.24%,同样也比养殖的大黄鱼更低。

  在粗脂肪含量方面,野生的大黄鱼粗脂肪含量为9.76%,而养殖大黄鱼的粗脂肪含量高达10.74%~14%。

  大家比较关心的还有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是评价食物营养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野生大黄鱼的粗蛋白含量为21.02%,比任何模式(筏式养殖、池塘养殖、围网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等)下养殖的大黄鱼粗蛋白含量都要高。

  另外,野生大黄鱼的肌肉弹性和咀嚼性都要显著高于养殖的大黄鱼。

  在野生大黄鱼肌肉中,研究人员共检测出了1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有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有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有7种。

  野生大黄鱼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明显高于所有模式下的养殖鱼。

  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油酸,这与意大利南部海域以及太平洋中东部的珍鲹、犬牙、石首鱼等几种鱼类的脂肪酸研究结果相似。

   野生的大黄鱼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的特性,从外观上看更加瘦长,体长与体高的比值更大。

  至于体表的颜色,并不是区分野生和养殖的主要依据,因为国内已经有研究表明,投喂的饵料能够改变大黄鱼皮肤的颜色以及抗氧化能力,还能改变大黄鱼的形态并提升大黄鱼的品质。

  不过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大黄鱼,其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很高,具有降血脂、软化血管以及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经常食用有利于人体健康。

  野生的大黄鱼有价无市,想吃也买不到。从价格来看,养殖的大黄鱼还是非常亲民的。

  在福建宁德地区,4-8两的大黄鱼收购价格为12.8元/斤,一斤左右的大黄鱼海面收购价为13.5元/斤,水产市场上的价格会高一些,但也不会高太多。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养殖大黄鱼的价格还是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偶尔买来尝尝鲜还是相当不错的。


精选问答:


  1、养殖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在于1、鱼头:野生大黄鱼鱼头小且尖,养殖大黄鱼鱼头大而浮肿。

  2、鱼尾:野生大黄鱼鱼尾修长有力,而养殖大黄鱼鱼尾短小。

  3、背鳍:野生大黄鱼背鳍有锯齿呈**,养殖大黄鱼背鳍颜色灰白。

  4、口感:野生大黄鱼肉质紧嫩,养殖大黄鱼肉质松散。

  2、野生黄花鱼和养殖黄花鱼怎么区别?

  1、鱼头形状:野生黄花鱼的鱼头小且尖,养殖黄花鱼的鱼头大且圆。

  2、鱼尾的长度:野生黄花鱼的鱼尾长且有力,而养殖黄花鱼的鱼尾较为短小。

  3、背鳍鱼鳞:野生黄花鱼的背鳍上有锯齿,鱼鳞带有光泽,养殖黄花鱼的背鳍光滑,鱼鳞为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