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抑制剂的科学使用方法
硝化抑制剂的科学使用方法
1.使用方法
硝化抑制剂一般是在农作物种植前或者种植后的早期使用,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土壤处理:在耕作前,将硝化抑制剂喷洒在土壤表面,然后进行深翻。
(2)种植处理:在种植作物前,将硝化抑制剂与种子混合,然后进行种植。
2.注意事项
在使用硝化抑制剂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剂量控制:硝化抑制剂的使用剂量应该根据具体作物和土壤条件而定,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中氮素的积累,从而影响作物生长。
(2)使用时期:硝化抑制剂的使用时期应该根据具体作物和生长阶段而定,使用时期不当会导致作物受损。
(3)与其他农药的配合:硝化抑制剂在使用时需要与其他农药进行配合,以达到更好的农药效果。
3.使用效果
硝化抑制剂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氮素利用率,减少氮素的流失,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硝化抑制剂的使用还可以减少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降低土壤酸化的程度。
用户关心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硝化抑制剂的使用会不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硝化抑制剂的使用不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因为硝化抑制剂是一种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会对土壤和环境产生危害。
问题二:硝化抑制剂和其他农药混用会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答案:硝化抑制剂和其他农药混用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时期和剂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问题三:硝化抑制剂的使用是否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
答案:硝化抑制剂的使用不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反而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百科知识
硝化抑制剂是一种农药,可以抑制硝化细菌的生长,从而减缓土壤中氮素的转化速度,提高氮素的利用率。
参考来源:
1.《农业生态学》
2.《农业化学》
3.《现代农业技术》
问答拓展:硝化抑制剂的简介
它们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土壤中硝化细菌的活动,从而阻缓土壤中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反应速度。铵态氮可被土壤胶体吸着而不易流失,但是在土壤透气条件下,铵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硝态氮,该过程称硝化。反应的速度取决于土壤湿度和温度。低于10°C时,硝化反应速度很慢;20°C以上时,反应速度很快。除水稻等某些作物在灌水条件下能够直接吸收铵态氮外,多数作物吸收硝态氮。但硝态氮在土壤中容易流失,合理使用硝化抑制剂以控制硝化反应速度,能够减少氮素的损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通常硝化抑制剂要与氮肥混匀后再施用。
硝化抑制剂除有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而增加产量的作用外,还可降低农作物中亚硝酸盐含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施肥量迟拦过高时对土壤、地下水和环境的污染。
但在某些情况下,硝化抑制剂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不够稳定。
硝化抑制剂有2-氯-6-(三氯甲苯)吡啶(又称西吡),代号为(P)、脒基硫脲(ASU)、双氰胺(DCD)、码悔胡2-甲基-4,6-双(三氯甲苯)均三嗪(MDCT)、2-磺胺噻唑(ST)等。
例:硝化抑制剂
含量%≥99.5
水分%≤0.30
灰分%≤0.05
熔点°C209-212
含钙量(ppm)≤350
性状白色晶体,相对密度1.40,熔点202-212°C,溶于水和乙醇,微溶于**和苯。干燥时性能稳定,不可燃。
用途添加到化肥中作为硝化抑制剂使用。
常用的硝化抑制剂有:
①商品名为N-Serve,N-Ctrl的硝化抑制剂,是2-氯-6-(三氯甲基)吡啶,施入土壤的最低浓度为0.5~10ppm时,有效时间为6周;
②叠氮化钾(含2%~6%的硝酸钾)可溶于无水氨中施用;
③**商品名为AM的硝化抑制剂是2-氨基-4-氯-9-甲基吡啶。在**,施用复合肥料时,还使用其他一些硝化抑制剂,如磺胺噻唑、双氰胺、硫脲前棚-N-2,5-二氯苯丁二酰胺、4-氨基-1,2,3-**盐酸盐、脒基硫脲等。
问答拓展:请问怎样避免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感谢好心人~~
氮肥的种类不同,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不同。硫铵、碳铵和氯化铵中NH4+的转化相同,除被植物吸收外,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NO3-;硫铵和氯化铵中阴离子的转化相似,只是生成物不同,酸性土壤中两都分别生成硫酸和盐酸,增加土壤酸度;石灰性土壤中则分别生成硫酸钙和氯化钙,使土壤孔隙堵塞或造成钙的流失,使土壤板结,结构破坏;二者在水田中的转化亦有所不同,氯化铵的硝化作用明显低于硫铵,且不会像硫铵一样产生水稻黑根,因此在水田中往往氯化铵的肥效高于硫铵;碳铵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则除了作为植物的碳素营养之外,大部可分解为CO2和H2O,碳铵在土壤中无任何残留,对土壤无不良影响。
硝态氮肥如硝酸铵施入土壤后,NH4+和NO3-均可被植物吸收,对土壤无不良影响。NH4+除被植物吸收外,还可被胶体吸附,NO3-则易随水淋失,在还原条件下还会发生反硝化作用而脱氮。
酰胺态氮肥如**素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土壤中有较大的流动性,且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以后**素分子在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碳酸铵可进一步水解为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铵。所以**素施在土壤的表层也会有氨的挥发损失,特别在石灰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上损失更为严重。**素的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通常10℃时**素转化需7-10天,20℃时需4-5天,30℃时只需2天。因为**素在土壤中需要转化为铵态氮以后,才能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素作追肥时,要比其它铵态氮肥早几天施用,具体早几天为宜,应视温度状况而定。
氮肥合理施用的基本目的在于减少带搏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由于氮肥在土壤中有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三条非生产性损失途径,氮肥的利用率是不高的,据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在水田为35%-60%,旱田为45%-47%,平均为50%,约有一半损失掉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所以合理施用氮肥,提高其利用率,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氮肥的合理分配应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的氮素营养特点和肥料本身的特性来进行。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是进行肥料区划和分配的必要前提,也是确定氮蠢型祥肥品种及其施用技术的依据。首选必须将氮肥重点分配在中、低等肥力的地区,碱性土壤可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铵、氯化铵等;酸性土壤上应选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钠、硝酸钙等。盐碱土不宜分配氯化铵,**素适宜于一切土壤。铵态氮肥宜分配在水稻地区,并深施在还原层,硝态氮肥宜施在旱地上,不宜分配在雨量偏多的地区或水稻区。“早发田”要掌握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以防作物后期脱肥,“晚发田租游”既要注意前期提早发苗,又要防止后期氮肥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倒伏。质地粘重的土壤上氮肥可一次多施,砂质土壤上宜少量多次。
营养特点:作物的氮素营养特点是决定氮肥合理分配的内在因素,首选要考虑作物的种类,应将氮肥重点分配在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上。其次要考虑不同作物对氮素形态的要求,水稻宜施用铵态氮肥,尤以氯化铵和氨水效果较好,马铃薯最好施用硫铵,**喜硝态氮,甜菜以硝酸钠最好,西红柿幼苗期喜铵态氮,结果期则以硝态氮为好,一般禾谷类作物硝态氮和铵态氮均可,叶菜类多喜硝态氮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氮肥的效果也不一样,在保证苗期营养的基础上,一般玉米要重施穗肥,早稻则要蘖肥重、穗肥稳、粒肥补,果树重施腊肥,这样都是经济有效施用氮肥的措施。
肥料特性:肥料本身的特性也和氮肥的合理分配密切相关,铵态氮肥表施易挥发,宜做基肥深施覆土。硝态氮肥移动性强,不宜做基肥,更不宜施在水田。碳铵、氨水、**素、硝铵一般不宜用做种肥,氯化铵不宜施在盐碱土和低洼地,也不宜施在棉花、烟草、甘蔗、马铃薯、葡萄、甜菜等忌氯作物上。干旱地区宜分配硝态氮肥,多雨地区或多雨的季节宜分配铵态氮肥。
氮肥深施:氮肥深施不仅能减少氮素的挥发、淋失和反硝化损失,还可以减少杂草和稻田藻类对氮素的消耗,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据测定,与表面撒施相比,利用率可提高20%-30%,且延长肥料的作用时间。
氮肥与有机肥及磷、钾肥配合施用:作物的高产、稳产,需要多种养分的均衡供应,单施氮肥,特别是在缺磷少钾的地块上,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氮肥与其他肥料特别是磷、钾肥的有效配合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增产作用均很显著。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取长补短,缓急相济,互相促进,既能及时满足作物营养关键时期对氮素的需要,同时有机肥还具有改土培肥的作用,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氮肥增效剂的应用:氮肥增效剂又名硝化抑制剂,其作用在于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活动,从而抑制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作用,使施入土壤中的铵态氮肥能较长时间地以铵根离子的形式被胶体吸附,防止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作用,减少氮素非生产性损失。目前,国内的硝化抑制剂效果较好的有2-氯-6(三氯甲基)吡啶,代号CP;2-氨基-4-氯-6-甲基嘧啶,代号AM;硫脲,代号TU;脒基硫脲,代号ASU等。氮肥增效剂对人的皮肤有**作用,使用时避免与皮肤接触,并防止吸入**。
问答拓展:怎样才能快速降低水中的亚硝酸盐?
降低水中的亚硝酸盐(亚硝酸根离子,NO2^-)含量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快速处理:1.加入还原剂:将激瞎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气体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例如,可以加入硫代硫酸钠(Na2S2O3)作为还原剂,将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这样可以州铅睁将亚硝酸盐转化为氮气排出水体。
2.使用生物处理:将含有亚硝酸盐的水体导入生物处理设施,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亚硝酸盐转化为氮气气体或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氧化产物),从而实现水体的净化。
3.加入硝化抑制剂:在一些情况下,亚硝酸盐的生成是由硝化细菌引起的。可以加入硝化抑制剂,如硝基硝酸盐(NaN3),来抑制硝化细菌的活性,从而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
4.利用光解反应: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亚硝酸盐可以发生光解反应,分解为氮气和水。可以利用紫外光处理装置对水中的亚硝酸盐进行降解。
5.改善水体环境:降低水体中有机物和氨氮等亚硝酸盐的前体物含量,可以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加强册岁水体环境管理,防止污染物的输入和积累,对于降低亚硝酸盐含量也很重要。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处理水中的亚硝酸盐。在进行处理时,还应遵守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确保处理过程安全有效,并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果需要处理大规模的水体,最好咨询专业的环保机构或水处理专家,以获得更专业的指导。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