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增产药三遍药康普
荷美杨集佳藕天成谈起南京与芜湖、马鞍山的关系,这是一篇长篇故事。
谈起徐州与萧县的关系,这是一篇中篇故事。
谈起新沂与“北方三镇”的关系,这是一篇短篇故事。
——新沂卷潮牌
春有十里桃花绽放,
夏有万亩荷塘竞秀,
秋有遍地水稻金黄,
冬有雪中腊梅嫣红,
四季瓜果飘香,
这里是有名的“四大辣之乡”。
山东的最南端,鲁苏交界处,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蕴含发展与机遇的城镇,她是鲁南大地上一颗瑰丽璀璨的明珠,她就是大美杨集。
杨集镇位于两省三县交汇处,总面积82平方公里,农作物种植面积10万余亩,水稻种植面积居山东全省乡镇之首,常住人口5.4万,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人文荟萃,底蕴厚重。近年来,杨集镇党委、政府坚持人水和谐,构建生态文明,注重环境保护,打造水清、路净、景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晴空万里,红莲映日,万荷怒放;
细雨飘飞,荷叶接天,一碧万顷。
这里水中鱼肥蛙壮,
蜻蜓与白鹭齐飞,
湖水与蓝天一色,
人在岸边走,
宛如画中游,
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2024年,杨集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24亿元,同比增长8.04%;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同比增长7.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00万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8.7%。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024年,杨集镇东隆服装公司引进电脑自动化设备和模板技术,有效解决了长期依赖熟练机工的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杨集镇依托资源优势,重点扶持恒丰农机合作社等稻米加工、收储企业,确保三年内建成2家省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年稻米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把杨集打造成为服装和粮食加工基地。目前,恒丰农机合作社已建成的稻米加工车间,投入170万元购置了优质大米加工设备一套,用于优质大米的生产、销售和推广,并申请注册了“南湖里”大米商标,进行了有机认证。2024年末,杨集镇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其中投资1.1亿元的山东隽宇电子科技项目目前已落户县高科技电子产业园并投产达效,年内可实现税收200万元。计划投资1.2亿元的徐州爱迪食品工业项目,实际到位资金0.5亿元,完成计划投资额的41.7%,项目建成后年可加工大蒜2万吨;引进各类人才5名,其中A类人才1名,B类人才4名,完成县级下达任务的117%。
和美红花
红花镇位于山东省最南部,镇政府驻地前苍村,距县城15公里。东临江苏省东海县,南接江苏省新沂市,西连郯城县归昌乡,北邻郯城县高峰头镇。全镇辖12个社区,1个商贸物流工业园区,70个自然村,55个行政村,7.2万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9.8万亩耕地。2024年全镇生产总值17.37亿元,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15.86亿元,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66万元、增长35%,税收收入增长22.6%,占比达到49%。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7.8%。红花镇是“山东南大门”、“中国结之乡”,被国家、省、市分别授予“全国绿色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镇”、“山东省文明乡镇”、“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临沂市园林小城镇”、“临沂市十大文化品牌”“临沂市文化特色建设示范镇”“临沂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先进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红花镇位于京沪高速公路中心位置,素有“鲁南第一出口之称”,陇海铁路东端。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江苏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等五个经济发展区域的交集,发展潜力巨大。红花镇拥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其中京沪高速公路、205国道、310国道、胶新铁路在境内交汇,南靠陇海铁路5公里,东距连云港白塔埠机场40公里,北距临沂国际机场45公里,徐州机场向西90公里,东望连云港码头80公里,向北100公里直达岚山港和日照港。纵横交织的道路交通网把红花镇编织成一个投资兴业的“风水宝地”。京沪高速红花埠出口是京沪高速上最大的出口,处于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中点,红花服务区也是京沪高速最繁华、服务功能最齐全的服务区,平均每天车流量达辆次,服务区有加油站、饭店、修理厂、超市等近百家,以交燃能源、奥德燃气等为主的龙头企业拉动了出口处商贸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从业人员9000余人,年营业收入达10亿元,能够为南来北往的车辆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成为红花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红花镇东西12公里、南北9公里,自然资源丰富,沭河纵贯全镇,黑龙潭、望海楼风景区位于镇政府东5公里,地处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土壤结构大致分为河潮土和沙质性两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蔬菜产业为龙头,附加花生、西瓜、大豆、林果等;矿产资源为红石、黄沙。全镇蔬菜复种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4.5亿斤,年均实现收入5亿元,素有“山东南菜园”之称。红花镇地处沂沭冲击平原,水浇条件好,土质肥沃,种植特色蔬菜历史悠久,最早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结之乡
红花镇的中国结编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结绳记事,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发达于清朝乾隆时期,兴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红花中国结有600多个花色品种,并在全国70多个大中小城市设有零售点,产品远销美国、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红花中国结和红花双旱船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4年被评为山东省和临沂市“十大特色旅游产品”。
红花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东部马陵山有孔子登临处和齐魏马陵之战古战场,
南有子贡经商和清乾隆皇帝两次驻跸的红花埠。
纪晓岚流连于红花山水写下了“路入红花埠,青齐地尽头。淮黄留息壤,南北划鸿沟。老屋初编蔑,高烽忽架楼。人言从此去,山水渐轻柔”的诗句,
蒲松龄搜集红花埠传说写下了传奇名篇《聊斋志异·莲香》。
马陵山细石器文化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以来,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依托红花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推进沭马风景区望海楼景区建设。由上海房德集团投资兴建的望海楼景区,其中一期、二期滑雪场、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已经完工,新修观光道2.1公里,开辟了盘山道3公里,对停车场进行了4倍扩建,新建仿古式游客接待中心1处;建成2个滑雪道;戏台,龙母亩,御水池,未了亭,云梯,山地摩托车赛道等诸多景点已经建成。望海楼景区的开工建设,是临沂市沭马风景区的开篇之作,也是红花镇乃至郯城县马陵山旅游开发的破题之作,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全县旅游开发开了一个好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红花镇澳思柏恩项目是由千年舟集团投资建立,年产18万m3可饰面定向刨花板,总投资5.4亿元,目前已实际到位资金4.1亿元。澳思柏恩项目主要设备及部件从德国辛北尔康普机械与成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引进,采用德国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是技术领先的无人自动化生产线。
红花·世纪新城项目由现代诚信集团负责开发建设,一期占地面积约120亩,项目位于连心路以北,中心学校以西,镇中心路以东,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项目由17栋住宅和1条精品商业金街组成,项目整体建成后,将成为红花镇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现代化商住社区。世纪城设计理念结合了红花镇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结的“中国元素”,项目建筑采用当下最为时兴的新亚洲建筑风格元素进行点缀,完美体现”中国结”所代表的中国元素。
海州福地桃林佳境
视频加载中
(▲点击观看视频)
海州福地桃林佳境
凭山望海接东来紫气
海州福地绵延千年厚泽底蕴
绿原沃野育桃林佳境
苏北古镇承载万里田园景致苏鲁之交优势区位古来商贾云集
三产融合
激扬乡村振兴崭新气象海州西域第一古镇
桃林镇绘制新型城镇
发展恢宏蓝图
亚洲最大石英生产基地
奠定雄厚产业基础
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推动资源再生
循环产业激活绿色经济潜力现代高效农业
打造农家花果美景文旅融合
挖掘地域特色旅游品牌绿色生态
聚焦产城一体高质发展桃林镇
产业融合促发展
党建引领再上新征程东海县桃林镇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的马陵山下,位于连云港东海县西南角,与徐州的新沂、山东省郯城搭界。桃林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历史上有“古盐道,蝉联内地,糟油坊,商贾云集”之称。
自上世纪80年代,桃林镇以一家一户零散经营的模式,做起汽车零部件分类和废旧金属的分拣加工生意,历经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从原材料收购、分类、销售,到产品精深加工,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进入新时代,为进一步引领产业健康发展,桃林镇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组织并成立了东海县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筹)、绿色东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工建设了东海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园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定位于建成国家级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汽车再制造、拆解、集散和研发中心,重点打造“一心五区”六大功能板块,即公共研发服务中心、汽车循环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资源综合利用区、制品深加工区和仓储物流区。园区建设运营后,年总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实现税收超亿元,成为东海县第五大经济发展板块。当前投入使用的一期项目,占地面积360亩,主要包括标准厂房12.2万平方米、商户办公用房1.2万平方米、沥青道路4.9公里、绿化4万平方米等建设内容,配套建设集油管网及污水处理项目,按照分区操作、分批实施、自愿报名、逐片搬迁的方式,先期先对老货场140家商户进行搬迁,统一入园管理、经营,彻底改变原有废旧污染形象,实现真正的绿色生态发展。相关阅读: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发布显示,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报告》围绕长三角如何合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出了九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联防联控,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二是树立全国样板,打造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是提升发展能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四是提升策源能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五是提高密度强度,打造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六是强化共建共享,打造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七是加强协同保护,打造一体化生态环境系统;八是破除行政壁垒,打造一体化要素大市场;九是缩小制度落差,打造一体化优质营商环境。
四是推广新服务。积极拓展电子证照在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跨区域深度应用,提升长三角“一网通办”网上办理能力,推动更多跨区域事项“全程网办”,共同把长三角打造成发展氛围更佳、体制机制更新、创新能力更强、竞争实力更高、企业活力更好的地区。五是探索新机制。在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分工协作、统一城乡土地市场、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推动率先突破和探索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
end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