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种大蒜要洒什么药防止纹枯病

2024-07-0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3 次
种大蒜要洒什么药防止纹枯病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及传统调味品。我国是大蒜种植与出口大国,年均产量为11万吨,占全世界的78%,主要集中种植在河南、山东、江苏、四川等省份,成为很多地区农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是近年来,随着大蒜种植面积和产业化发展及栽培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真菌性大蒜叶枯病发生日益严重。危害叶片,则导致大量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对大蒜的生物产量(蒜苗、蒜薹、蒜头)造成极大的影响;危害蒜薹则导致蒜薹上出现黄白色的斑,耐储藏能力降低,影响食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经调查,该病一般发生时,田块损失达50%-80%,甚至绝收,严重制约着大蒜产业的发展,是目前困扰大蒜生产的主要病害。

眼下雨水已过,气温回升,大蒜生长速度加快,正处于返青期,还没开始抽薹,山东济宁、河南中牟反映,田间已经出现叶枯病。今天我们从叶枯病的病原及侵染特点、发病症状、发生流行规律以及高效防治措施4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不同化学药剂的防效进行了对比,希望对大家高效防治大蒜叶枯病提供参考。

一、大蒜叶枯病的致病病原及侵染特点

1、大蒜叶枯病致病病原菌

大蒜叶枯病病原为枯叶格孢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阶段为匐柄霉,属半知菌门类真菌,两个阶段的病菌均可侵染大蒜,但以无性阶段侵染为主。分生孢子为灰色或暗黄褐色,单生,卵形至椭圆形或广椭圆形。子囊壳群生或散生,球形或扁球形,具孔口。子囊孢子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

大蒜叶枯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原体越冬,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5-25℃,低于8℃或高于25℃生长均受到抑制,34℃以上停止生长。分生孢子形成适宜温度为20-25℃,萌发适温为15-34℃。

图1大蒜叶枯病发病病原

2、病原菌侵染特点

(1)越冬后初侵染:叶枯病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或雨水飞落到大蒜叶片任何部位形成1个独立的标准初侵染病斑。2月下旬即可见初侵染病斑,4月上旬病斑成熟产生分生孢子,4月中下旬进入再侵染高峰期。

(2)再侵染过程:4月中下旬进入再侵染高峰期后,下部老叶大多为带菌叶,如气候适宜,会形成叶枯病引起的“枯塘”。大蒜的抽薹和蒜头的物质积累受到严重影响,此时期对大蒜的产量影响最大。

(3)越夏后秋季初侵染:越夏时,病原菌的菌丝体或子囊壳存在于病株残体或者田间土壤中,待秋季大蒜播种之后,子囊壳即散发子囊孢子,经气流或雨水的作用在叶片上形成初侵染,后会陆续在病部形成可再侵染的分生孢子,再侵染过程以分生孢子的侵染为主。随着温度降低,越冬期到来,病菌则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原体越冬。

大蒜叶枯病菌侵染能力较弱,抵抗力强、生长旺盛且健壮的植株不易染病。在田间常有紫斑病伴随该病同时发生,雨量越多、温度越高、湿度越大以及植株缺肥早衰的情况下发病较严重。

二、大蒜叶枯病发病症状

大蒜叶枯病主要危害大蒜的叶片和蒜薹,以危害叶片为主,群众称之为“火风”,严重发生时叶片成片枯死,植株生长瘦弱,矮黄萎缩。

秋季蒜田里叶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初期叶尖发白,枯死,后沿叶脉向下扩展,形成自叶尖向下扩展的枯死斑。这种症状的病叶一般是下部叶片,翌年2、3月气温回升至8-10℃时,病斑沿叶脉向下扩展,并逐渐枯死;

图2大蒜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春季病菌直接从叶片其他部位侵染,病斑初呈花白色圆形斑点,扩大后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或淡紫色病斑,在高湿生长条件下和大蒜生长后期病斑上有黑色霉状物产生,并由灰白色转变为灰褐色。

图3大蒜叶片出现黑色霉状物

花梗染病后易从病部折断,病部散发出许多黑色小粒点,危害严重时大蒜不抽薹。田间一片枯焦,染病的进入储存期时,会发生严重霉烂。

三、侵染流行规律

根据大蒜叶枯病致病菌的侵染特点,我们可以知道,大蒜叶枯病的发生蔓延与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15-20℃,在潮湿、高温环境下易发病且蔓延迅速。一年中会出现2个发病高峰。第一次发病高峰当年秋季,大概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大蒜6-7片叶子时);第二次高峰则在春季,大概2月中下旬开始-4月下旬(抽苔前开始-收获)。

1、一般播种期雨量偏多,越冬期气温偏高形成“暖冬”的条件下,大蒜叶枯病发病严重;

2、播期过早会因高温高湿而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全田枯死严重;

3、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降水关系明显,每次中、大雨之后都会伴随一个病害快速上升的阶段;

4、大蒜叶枯病发生受光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在背阴地块和阳光照射较少的地块病害发生较轻,在裸露地和光照强的地方病害发生较重。

四、防治措施

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播种时期、栽培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防治大蒜叶枯病,需坚持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以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控策略。

1、农业防治措施

1.1蒜种选择、处理与播种

合理选种:淘汰发霉、虫蛀、发黄变软的蒜头,尽可能采用脱毒、抗病、无病虫蒜,并精选大瓣蒜作蒜种,以达到利用大蒜本身抗性来减轻叶枯病危害的目的;有研究表明选用每头蒜有4-6个或7-8个的一、二级蒜瓣,单瓣5g以上的肥大、洁白、无病斑、无伤口的蒜瓣作种,可以有效地防止叶枯病的发生。

蒜种处理:播前将大蒜种在日光下晒2天;采用蒜瓣播种,播种之前为促进其萌芽与发根,应在分蒜瓣时去除蒜皮与蒜踵;蒜瓣准备好以后,于500倍多菌灵药液中浸种12-16小时,捞出稍沥干即可播种,此法可有效避免大蒜叶枯病初侵染。适当晚播:播期过早会导致大蒜越冬期叶龄大于5叶一心,耐寒性降低,易发生冻害,从而导致翌年对叶枯病的抗性降低,气温回升后则极易感染大蒜叶枯病。为了提高大蒜抗逆性,抵御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建议9月下旬-10月上旬为最佳播种期。

1.2不同种类作物多样性配置

分生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是春季大蒜叶枯病传播蔓延的主要途径,因此利用作物种类和类型多样性合理布局,并充分利用蔬菜间的化感作用建立良好的蔬菜生态系统,合理轮作倒茬,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减少菌源积累。对于大蒜叶枯病发病严重的地块,可与冬小麦、油菜、豌豆等轮作倒茬,轮作年限3年以上。

1.3改善蒜田生态环境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合理密植;栽培时底肥以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硼钙肥为主,在蒜薹生长期和鳞茎膨大期进行追肥,同时,在苗期、抽薹期、膨大期还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硼等叶面肥,促进壮苗,促进鳞芽分化,减少面包蒜的发生;

干旱时适量浇水,春末、夏初降雨多,田间湿度大时,及时排水;适时中耕、及时除草,清除田间病叶、黄叶,并将病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大蒜收获后及时清田,对病株残体集中掩埋或焚烧,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化学药剂防治

化学防治依然是防治大蒜叶枯病的主要措施,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发病初期,以预防为主,当病害发生到一定规模,化学防治亦很难对病害进行控制。

防治效果在80%以上的药剂:35%己唑·多菌灵悬浮剂、50%烯酰·嘧菌酯可湿性粉剂、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效分别为82%、87%、81%%、81%、80%。

防治效果在70%-80%的药剂有: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效达78%;33%锰锌·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防效达73.33%;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防效达74%;20%噻唑锌悬浮剂防效达72%;25%阿米西达悬浮剂防效达71%;

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效、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密菌酯悬浮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等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的60%以上。

化学药剂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大蒜叶枯病,但是长期单一使用某种药物会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建议在发病初期开始,根据发病程度,使用上面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隔10天一次,连续3次,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总结

大蒜叶枯病是开春后大蒜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导致植株早衰枯死,蒜薹霉烂,严重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在叶枯病发病初期,交替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大蒜叶枯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是农民普遍采用的防治方法。

在防治过程中,建议大家在选用抗性品种的条件下,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病害发生前,可以先用防效一般的药剂进行预防,一旦开始发病,再交替使用防效较好的药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防治效果,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大量用药会引起产品农药残留增加,降低食用安全性,云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研制的微生物农药——百抗,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枯草芽孢杆菌B908,施用后,大蒜叶枯病的发生率和发病程度明显降低,且安全环保,大家可以小面积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