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斯里兰卡出现咖啡叶锈病 斯里兰卡的咖啡

2024-07-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317 次
斯里兰卡出现咖啡叶锈病 斯里兰卡的咖啡

斯里兰卡咖啡叶锈病暴发

近日,斯里兰卡咖啡叶锈病再次暴发,这给当地咖啡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作为一名农业方面的专家,我认为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应对这个问题。

咖啡叶锈病的危害

咖啡叶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它会导致咖啡树的叶子变黄、脱落,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咖啡果实的生长和品质。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这种病害会对斯里兰卡的咖啡产业造成极大的影响,导致咖啡产量下降,品质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咖啡产业的崩溃。

应对咖啡叶锈病的措施

针对咖啡叶锈病的暴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的咖啡树,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从而保证咖啡产量和品质。

2.加强病害监测

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采取措施防止病害的扩散。

3.做好田间管理

加强咖啡树的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咖啡树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了解咖啡叶锈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拓展问题

1.咖啡叶锈病如何传播?

咖啡叶锈病主要通过风传播,另外还会通过人工传播和昆虫传播。

2.如何识别咖啡叶锈病?

咖啡叶锈病的症状是叶子上出现***斑点,逐渐扩大,形成棕色锈斑,叶子变黄脱落。如果发现咖啡树出现这种症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

3.咖啡叶锈病对咖啡产业的影响有哪些?

咖啡叶锈病会导致咖啡产量下降,品质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咖啡产业的崩溃。

4.除了斯里兰卡,哪些国家也出现过咖啡叶锈病?

咖啡叶锈病最早出现在非洲,后来传播到了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现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咖啡叶锈病的发生。

5.如何防止咖啡叶锈病的扩散?

防止咖啡叶锈病的扩散,需要加强病害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采取措施防止病害的扩散。

问答拓展:咖啡病害是指什么?

coffeediseases

张开明

已报道的有60多种,其中较重要的约14种,每年因病害造成产量损失平均约17%。咖啡主产地在中美和南美,东非、中非和西非以及亚洲南部大陆和诸岛。中散液早国南方各省如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都有栽培。栽培种主要是小粒种咖啡(Coffeaarabica)占世界栽培面积的70%,其次是中粒种咖啡(C.rcbusta)冲雀和大粒种咖啡(C.liberia)。

咖啡病害按侵染部位可分为幼苗病害、叶部病害、茎干病害、根部病害、果实病害等。

幼苗病害

主要有苗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Kühn.)、猝倒病(SclerotiumrolfsiiSacc.)、褐眼斑病(CercosporacoffeicolaBerk.etCooke)。

叶部病害

咖啡锈病(HemilieacoffeicolaMaublancatetRoger)、美洲叶斑病[Mycenacitrico-la(Berk.etCurt.)Sacc.]、细菌性叶斑病(PseudcmonasgarcaedcAmaratt,TeixetPinh.)和炭疽病(ColletotrichumcoffeanumNoack)。其它叶病有叶疫病(AscochytataroaStewar.)、轮纹叶斑病(CephalosporiumsacchariButt.)、褐斑病(PhomacoffeicclaTassi.)、灰斑病(Pestalotiacoffeicola)、藻斑病(CephaleurosvirescensKunze)、煤烟病(Capnoiumspp.)和叶斑病[NeocapnodiumtanakaYamam.,ChaetoscoriasVulgareYamam.,Phaeosaccardinulajavanica(Zimm.)Yamam.,MeliolacoffeaeHansford、Triposporiopsisspi-nigera(Hohn)Yamam.]。

美洲叶斑病

南美洲咖啡最重要的病害,严重时减产75%以上,一般损失在20%~30%,曾导致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大埋桐片咖啡园弃荒。病叶上初现小的暗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呈圆形、浅灰色病斑,边缘有暗色晕圈,病斑正面有淡***毛状物,即病菌产生芽孢的产芽体,潮湿时在病斑背面长出小伞状的担子果。病原物是柑橘生小菇(Mycenacitricola)。病菌能侵害咖啡、可可、茶、柑橘等500多种植物。芽孢通过风、雨传播为害,担孢子不及芽孢重要。以菌丝体在病部潜伏渡过不良季节。带菌种苗可作远距离传播。

病害控制是加强检疫,降低咖啡园的荫蔽度或人工脱叶,发病初期清除病叶、病株和喷施铜素杀菌剂或克菌丹。

细菌性叶斑病

侵害咖啡叶片、幼果和枝条,引起严重落叶,枝条回枯、幼果坏死。病原物是咖啡叶假单胞菌(Pseudomonasgarcae)。树上的病叶和地面落叶提供侵染来源。雨水传播。病菌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病害的控制是清除病叶、病果和枯枝落叶,喷施铜素杀菌剂或叶枯灵。

茎干病害

主要是导管萎蔫病[Fusariumxyla-rioides(Steyert)HeimetSacc.],其次有绯腐病(CorticiumsalmonicolorBerk.etBr.)、炭疽病、溃疡病(CeratocystisfimbriataEllisHalst***)、皮腐病(FusariumstiboidesWollenw.)和韧皮坏死病(植鞭毛虫,PhytomonasleptovasorumStahel)。

根部病害

红根病[Ganodermapseudoferreum(Wakef.)V.Over.etSteinm.]、褐根病[Phellinusnoxius(Comer)G.H.Cunn.]、紫根病(HelicobasidiumcompactumBo***j.)、白根病[Rigidosporuslignosus(KI)Bres.]、白纹羽病[Rosellinianecatrix(Hart.)Perl.]、黑根病[UstulinavulgarisTulasne]、密环菌根腐病[Armillariamellea(VahlexFr.)Karst.]和伞菌根腐病[Clitocybetabescens(Scop.)Bres.]。咖啡树根系受到多种线虫侵害,造成很大损失的有短小根结线虫和咖啡生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香蕉穿孔线虫、咖啡短体线虫和肾形线虫也可为害根部。

果实病害

最重要的是酱果病,病原物是咖啡炭疽菌强毒变种。在肯尼亚等东非国家和哥斯达黎加等中美国家引起咖啡严重减产。喷施铜素杀菌剂或敌菌丹可减轻病害。黑果病亦称炭疽病,可为害叶片、果实和枝条,引起落叶、枝枯和落果。病原物是咖啡炭疽菌。分生孢子以芽管经伤口侵入。冷凉、高湿季节流行。通过合理施肥,修除病枝病叶,控制结果量和喷施波尔多液、王铜、敌杀丹等可控制此病。其它果病有瘤果病(BotrytiscinereaPers.var.coffeaeHenor.)。

据报道咖啡上有四种病毒病,即咖啡疮斑病(Coffeerugosityvirus,CoRuSV)、咖啡皱皮病(Coffeeblisterspotvirus,CoBSV)、咖啡卷叶病(Coffeeleaf-curlvirus,CoLCV)和咖啡环斑病(Coffeeringspotvirus,CoRSV)。

咖啡锈病

coffeerust

张开明

由咖啡驼孢锈菌引起,危害咖啡叶和枝干的一种真菌病害。1861年英国探险队在东非维多利亚湖附近的野生咖啡树上首次发现。

分布和为害

在英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尼、斐济、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东非、中非、西非各国及太平洋诸岛几乎都有发生。1968年斯里兰卡咖啡锈病大流行。1970年巴西咖啡树上首次发现锈病,以后历年迅速向拉美各国蔓延,迄今从阿根廷到墨西哥广大咖啡植区都有发生。

染病叶片上初现浅***病斑,叶背面产生橙***粉状夏孢子堆;老病斑变褐、干枯。重病株大量落叶和枝枯。树势衰弱,甚至死亡。该病又是一种毁灭性病害。1865~1878年斯里兰卡因病减产75%被迫砍掉咖啡树改种茶树和橡胶树;东南亚和非洲各国因锈病减产15%~30%;巴西因锈病减产达30%。中国1922年在台湾、1935年在广东、1941年在云南、1942~1947年在广西和海南相继发现咖啡锈病,估计每年减产10%~30%。

病因

病原物是咖啡驼孢锈菌,属担子菌、锈菌目。病菌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夏孢子橙***、柠檬形、肾形或三角形,背脊表面密生圆锥形长刺,凹面光滑,大小30.6~41.5×21.6~39.6(微米)。冬孢子米***,陀螺形或不规则形,基部凸起、上部有乳突、大小24.4~30×16~24.7(微米)。另一种由咖啡生驼孢锈菌(H.coffeicolaMaublanaetRoger)引起的灰锈病,也能引起咖啡植株大量落叶和枝枯而减产,目前只在非洲一些国家发生。

1965年美国和葡萄牙合作在葡萄牙的Ceiras建立咖啡锈病研究中心,收集世界各地咖啡锈菌标样近1000个,用13个鉴别寄主,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1975年公布了各生理小种的世界分布情况,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中国在云南、海南和广西发现36个生理小种。

咖啡锈病主要侵害小粒种咖啡和大粒种咖啡。品种间也有显著的差异。本世纪初肯特(Kent)在印度买索尔开始抗病育种研究,1911年选出了高产抗锈的肯特系咖啡。此后肯尼亚、巴西、哥伦比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安哥拉等国相继开展了选育抗病高产咖啡品种的工作。咖啡锈病研究中心,还用蒂莫(Timor)与卡拉拉(Catuur)杂交育成了一系列卡蒂莫(catimor)品系,能抗已知的32个生理小种。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1~26℃,中国咖啡植区,每年9月至11月为流行期。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叶片上的夏孢子在有水膜和14~30℃的条件下发芽,芽管经叶背气孔侵入叶内。潜育期14~30天。病斑形成后5~7天产生夏孢子。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以病斑上残存的夏孢子越冬。借气流、风雨、人畜和昆虫传播。主要以夏孢子重复侵染为害。

病害控制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途径,如云南省推广品种S-288(抗2号小种)减轻了锈病为害,海南省引进的Catimor品系也表现良好的抗锈能力。要合理施肥和灌溉、适当种植荫蔽树和控制植株结果量,以提高植株抗锈能力,病害始发期喷施粉锈宁或复方波尔多液,后者防效更好。

康迪(1913~1983)

李振岐

农业教育家、植物病理学家。江苏省淮安县人。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后考入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病专业做研究生。曾担任广州岭南大学助教、西南联合大学讲师。1941年11月到延安,先后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预科主任、教务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农科科长,并在延安光华农场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949年以后,历任西北农学院植物病理学教授、教务长、副院长、院长,陕西省农业局副局长、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武功农业科研中心组建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陕西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农学会理事长、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

他40年代在延安从事教育和科技领导工作,对边区农业发展做出了成绩。1949年参与接管西北农学院之后,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及教学工作,对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及基本建设等均做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建立了“武功农业科研中心”,是创建新兴的杨陵农业科学城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抗病蛋白

proteinsfordiseaseresistance

张学君

植物中能与病原物无毒基因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蛋白质。抗病蛋白作为抗病基因的直接产物是结构性表达的;作为病原物无毒基因直接或间接产物(激发子)的受体,调控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类型;作为效应分子,本身不具抑制病原物的活性,其作用只有在寄主与病原物互作的活体状态下才能体现出来;抗病蛋白具有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与特定的病原物类型有关。

根据上述特征,目前认为抗病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位于抗病植物的质膜上接受并传导来自病原物的信号。如激发子处理欧芹或菜豆原生质体诱发出的防卫反应与激发子处理两种植物细胞诱发出的防卫反应类似,说明原生质膜上存在激发子受体;大雄疫霉大豆专化型的激发子是具一定聚合度和不同比例糖苷键(β-1,3/β-1,6)的葡聚糖,当其结构类似物昆布多糖可逆性结合到大豆根尖细胞原生质膜上后,加入激发子能取代昆布多糖并迅速达到结合饱和状态,而无激发子活性的葡聚糖无这种能力,从而证明质膜上具有激发子的结合位点,激发子与受体的结合具特异性。但目前尚未分离到这样的受体。

抗病机制

mechanismsofresistanceofdisease

(见寄主抗病因素)。

问答拓展:世界四大知名红茶

世界四大知名红茶

  四大红茶-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是世界四大红茶之一,生产历史悠久,19世纪70年代已销欧美各国,现出口德国、英国等地。中国红茶正山小种冲水后汤色艳红,经久耐泡,滋味醇厚,似桂元汤味,气味芬芳浓烈。特别是加入牛奶的品牌红茶正山小种,茶香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甘甜爽口,别具风味。世界四大红茶之一的正山小种非常适合于咖喱和肉的菜肴搭配。

  四大红茶-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是世界四大红茶之一,简称祁红,是我国传统功夫红茶的珍品,为历史名茶,出产于19世纪后期,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王子茶”等美誉。中国红茶祁门红茶主要产于安徽省祁门县出口英国,荷兰,德国等多个游察国家和地区,一直是我国的'国事礼茶。世界四大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清饮是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

  四大红茶-云南滇红

  云南滇红是世界四大红茶之一,云南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品牌红茶滇红工夫茶和品牌红茶滇红碎茶两种,产区主要是云南澜沧江沿岸的临悔带沧、保山、思茅、西双版纳、德宏、红河6个地州的20多个县。世界四大红茶之一的滇红工夫,以1芽1叶为主制造而成,成品茶芽叶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碧磨芦明,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

  四大红茶-斯里兰卡红茶

  四大红茶中就有斯里兰卡红茶,斯里兰卡茶业始于1867年,由英国人杰姆·泰勒(JamesTaylar)从印度引种。当时斯里兰卡的主要作物是咖啡,但在随后的十几年中,由于咖啡叶锈病的爆发和蔓延,几乎所有的咖啡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茶叶取而代之,并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茶叶总产量达28.0万吨,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居世界第3位,出口量27.2万吨,居世界第1位。

;

问答拓展:斯里兰卡——印度洋上的一滴眼泪,因茶而荣的国度

斯里兰卡的茶叶史也可以说是近代斯国的发展史。
斯里兰卡,全称斯里兰卡***社会主义共和国(TheDemocraticSocialistRepublicofSriLanka),是印度洋中的明珠,面积为平方公里,人口2144万。斯里兰卡为小岛国,官方语言为僧伽罗语、泰米尔语和英语。
斯里兰卡位于印度南端,是欧洲至亚洲之间的长途海上航行中无二的海上经停补给点。它气候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当欧洲国家开始为他们的帝国寻找殖民地时,这里自然成为了十分理想的国度。
锡兰为英文Ceylon的音译,是斯里兰卡的旧称,据传Ceylon的原意为茶叶。斯里兰卡种植茶叶仅200年不到的历史,但其茶叶总产量居世界第3位,出口的茶叶占总量的95%,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同时茶叶出口收入占全国出口收入总额的15%,直接和间接茶行业从业人口约有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0%。
斯国不同于中国是茶的故乡,印度有原始阿萨姆茶树种,它并非茶绝吵叶原产国。斯里兰卡在1825年之前主要以种植另一种经济作物咖啡为主。种茶的历史源于”茶痴”英国人的殖民,1505年,葡萄牙舰队在科伦坡Colombo登陆,开始与斯里兰卡签订通商条约,1798年,英国接替了葡萄牙、荷兰的殖民统治,开始其150年的殖民统治。
大家都知道英国不产茶,但由于对茶的热爱,英国人甘愿成为“茶奴”,英国人不可一日无茶,breakfasttea,hi-tea,lowtea,afternoontea,传统英国人更是有每天饮茶6-9次的习惯,哪怕在二战的战俘营、纺织工厂的角落里,都能看到各阶层英国人饮茶的身影。普通的女仆,每天必须喝两次茶以显示身份,并把此写入契约中。”2月19日给简.道伊的9个月的工资是15磅16先令,她被允诺得到一磅的茶叶,价值16先令。”工人阶级在三餐后饮茶,苦味的茶叶加入甜味的蔗糖,给人带来能量并缓解一天的疲劳。18世纪末期,贫民饮茶的风俗也越来越盛,英国劳动阶层愿意将食物开支的12%消费在肉类上,2.5%消费在啤酒上,10%消费在茶叶和糖上,英国人每人每天的饮茶量超过两磅,由此步入了全民饮茶的时代。
英国人爱茶,茶叶商品化、全球化可以说是得益于他们的努力。英国人一直尝试着种植属于自己的茶叶,拥有自己的茶园。1823年在中国的邻国,当时***境内的“阿萨姆”地区发现了当地野生阿萨姆茶种,自此开始,英国人不遗余力地在阿萨姆的土壤上研究各种茶叶种植、采摘、制作工艺,1839年,由阿萨姆当地树种制成红茶在伦敦茶叶拍卖市场拍出了巨额高价,自此开始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大规模试制茶叶,并派出植物学家到中国的茶园“学习”种茶、制茶经验。19世纪中叶,茶叶全生产链在英殖民的印度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继印度以后,斯里兰卡成为第二个茶叶种植的理想孕育所,1824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种带到位于Kandy康提的皇家植物园RoyalBotanicalGardensinPeradeniya。1839年,受到印度种茶的影响,加尔各答的植物园园长将一批阿萨姆茶叶种子带到康迪地区的Peradeniya庄园,想尝试在斯里兰卡进行茶叶的种植。
在此之前,英国人在斯里兰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咖啡,咖啡业占据了Kandy的大部分地区及中部山区的原始森林。当时斯里兰卡是全球最大咖啡生产国之一,年出口生豆超过1亿磅。然而1969年的斯里兰卡,一场戏剧性的咖啡锈病Hemileiavastatrix在农村迅速蔓延。与此同时,随着19世纪中叶英国人破解了中国人的制茶密码,茶叶的种植、加工、生产变成了殖民地炙手可热的新行业。咖啡迅速让猛销步于茶树,大片的茶树将感染的咖啡枝宏游树替代,种满了斯里兰卡山区的各个山头。
来自苏格兰的两个穷孩子成就了斯里兰卡的茶传奇?
JamesTaylor詹姆斯·泰勒(1835-1892),是个出生于苏格兰北部的农村家庭的穷苦孩子,家中六个孩子中的长子,9岁丧母,14岁便开始当在学校帮忙养家糊口,16岁离开了家乡苏格兰,乘船4月抵达斯里兰卡,加入咖啡园工作。几年的管理工作、几段咖啡园的开荒开拓经历加上勤劳与努力,为他迅速积累了丰富的农作物种植、生产的经验。
1860年Peradeniya苗圃提供了第一批茶树种子给到Taylor负责的Loolecondera庄园试种。Taylor充满热情反复试验,甚至远到印度的种植园学习茶叶的种植方法。他十分注重茶树的成长环境和种植情况,将从印度学习来的制茶方法结合自己种植咖啡的经验,不断的改良制茶技术,制定了茶叶采摘的标准。比如哪些叶子可以采摘,采摘哪个部位,一棵树采摘多少叶子更适合茶叶的总体口感等等。同时他又对茶叶的揉捻方式进入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揉捻方法会影响茶叶的发酵程度、乃至茶叶的口感、香气。在不断的尝试中他设计了最早的茶叶揉捻机,又不断调试机器的速度、摩擦热度、旋转角度、材料等影响因素,最终在1872年设计出了理想的茶叶揉捻机,这在从很大意义上影响了今天锡兰茶的制造模式。
Taylor成功建立了斯里兰卡第一家茶叶工厂,很快声名远播。1873年,他将23磅产制的茶叶送到大名鼎鼎的MincingLane伦敦茶叶拍卖市场,受到了英国市场的一致好评。在伦敦的茶叶店里,泰勒茶Taylor'stea与那些英国人所熟悉的中国茶叶、印度大吉岭的茶叶一起摆在货架显眼的位置售卖。Taylor也培养了一批茶叶销售能手,定期将茶叶从斯里兰卡运达伦敦及墨尔本。在他的推动下,科伦坡于1883年开放了茶叶拍卖市场,并于1894年成立了科伦坡茶商协会。茶叶销量从最初的23磅茶叶销量发展到1890年销售了近22,900吨。Taylor的一生不断以创新思维发展茶业,直到1892年去世,享年57岁。
ThomasLipton托马斯·立顿(1848-1931)是另一位锡兰茶的贵人,全球各大超市的货架上都可以看到他的名字:Lipton,经典***包装红色logo的YellowLabel享誉全球。
与Taylor有着相似出生的ThomasLipton,1850年5月10日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Glasgow的贫民窟,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幼子,也是家中独子。父母因饥荒从爱尔兰移民至此,经营着一家奶油和火腿小店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立顿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经商头脑,曾提议由母亲来推销鸡蛋,因为她的手比父亲的小,由她来推销鸡蛋,会显得鸡蛋更大一些。年幼便辍学,在店里帮忙的小立顿积累了各种广告技巧和销售技巧。辗转到美国的几份工作经历,让他洞察出独特的经营之道,累计了大量的商业经验。
19世纪80年代,茶叶已经在英国非常盛行,但价格却让工人阶级望而却步。这引起了立顿的几大关注,他打算去除中间商环节,降低茶叶成本,直接将低廉价格的茶叶销售给客户。在短短一年的尝试下,他成功销售了1磅装、半磅装、1/4磅装等各种规格的茶叶,并在各家lipton门店调制不同的混合茶,以"theperfectteatosuitthewaterofyourtown"(适合当地水的最完美茶叶)作为宣传。可能这就是最早的blendingtea的雏形了。随着茶叶生意的红火,立顿决定去到斯里兰卡,了解当地的茶叶生产情况,寻找管控整条茶叶生产链的可能。
这次的旅途让立顿喜出望外,咖啡锈叶病对斯里兰卡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当地的茶叶采购价低的惊人,不到他预想的一半,轻松以低廉的价格轻松收购了五家种植园,开始自己管控制造流程。
1892年,立顿的300家店铺都已无法满足大家对茶包的需求,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立顿茶包,lipton逐渐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致力于打造“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茶叶使立顿成为了千万富翁,1898年,立顿被英女王授予爵位,得到“世界红茶之王”的美名。
以Taylor和Lipton为代表的英国茶人不遗余力地在斯里兰卡这块肥沃热土上播撒着茶种,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火车”也被带到了斯里兰卡,为茶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第一列火车于1864年12月27开通,主干线自科伦坡到Ambepussa安贝普萨,全程54公里,将当时的主流作物茶叶和咖啡源源不断从山区运到科伦坡。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不断扩建,一直延续到Kandy,Nawalapitiva,Bandarawela,Badulla的各个山区。这样的铁路连接着茶园与港口,将一箱箱锡兰红茶运到世界各地。随着英国人退出殖民统治,斯里兰卡的铁路事业也一起被冰封至今。
斯里兰卡这个美丽富饶的印度洋明珠,用近两百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红茶神话,其优异的品质,稳定的产量,颇具竞争力的价格,风景如画的茶园,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全球茶人皆视锡兰茶为优质红茶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