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玉米条锈病与锈病的区别 玉米条锈病与锈病的区别

2024-07-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670 次
玉米条锈病与锈病的区别 玉米条锈病与锈病的区别

玉米条锈病与锈病的区别

作为一名农业方面的专家,我们知道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玉米的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其中玉米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在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了解玉米条锈病与锈病的区别,以便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什么是玉米条锈病?

玉米条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特点是在玉米叶片上形成***的条纹,并逐渐扩散,最终导致叶片枯黄、干枯脱落。玉米条锈病的病原菌主要靠风传播,适宜的气温为20-30℃,相对湿度在70%左右。

玉米条锈病与锈病的区别

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通常指的是植物叶面出现的红色或***的锈斑,而玉米条锈病则是指在玉米叶片上形成的***条纹,两者在症状表现上有很大的区别。玉米条锈病的病原菌只寄生于玉米,而锈病则可以寄生于多种植物。

如何防治玉米条锈病?

防治玉米条锈病的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等。在病害初期,可以采用药剂喷雾等方式进行防治,同时注意通风、减少湿度等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玉米条锈病对产量的影响?

玉米条锈病会导致叶片干枯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从而降低玉米产量。研究表明,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玉米产量可能会降低20%以上。

玉米条锈病与环境的关系?

玉米条锈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适宜的气温和湿度是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必要条件。加强环境管理、控制湿度、增加通风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条锈病的发生。

如何识别玉米条锈病?

玉米条锈病的主要症状是在叶片上形成***的条纹,条纹逐渐扩散,最终导致叶片枯黄、干枯脱落。在识别玉米条锈病时,需要注意区分与其他病害的不同,如玉米锈病、玉米斑枯病等。

玉米条锈病的发生周期?

玉米条锈病的发生周期与气候、玉米品种、土壤等因素有关,通常在气温20-30℃、相对湿度在70%左右的条件下易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玉米条锈病主要发生在6-8月份。

玉米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加强病害监测和管理、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条锈病的发生。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玉米条锈病与锈病的区别,以便更好地进行病害防治。

相关拓展:

问:玉米主要侵染性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是怎样的?

1.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苗枯病?
(1)症状玉米苗枯病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产生褐变,后扩展到整个根系,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少有次生根,并向上引起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叶鞘变褐色撕裂,叶片变黄,叶缘呈枯焦状,心叶卷曲易折。后自下而上叶片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则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危害轻的幼苗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多在叶尖处发黄,并逐渐向叶片中部发展,严重的心叶逐渐青枯萎蔫。
引起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有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孢菌和玉米丝核菌等真菌。长期的低温高湿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2)防治方法①药剂拌种: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天达种宝(“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25克,兑水375毫升,拌玉米种子10~20千克。提高出苗率悔肢,促根早生,苗齐苗壮。
②发病初期用96%天达恶霉灵6000倍液+天达壮苗灵600倍液喷施玉米基部,顺根入土,效果明显。
③20%的乙酸铜600~800倍液浇根或喷雾。
2.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全蚀病?
(1)症状玉米全蚀病为玉米土传性病害,苗期染病时症状不明显,抽穗灌浆期地上部开始出现症状,初叶尖、叶缘变黄,逐渐向叶基和中脉扩展,后叶片自下而上变为黄褐色。严重时茎秆松软,根系呈褐色腐烂,须根和根毛明显减少,易折断倒伏。7、8月份土壤湿度大时,根系易腐烂,病株早衰,影响灌浆,导致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病菌属子囊菌,存活于土壤病残体内,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
(2)防治方法同玉米苗枯病。
3.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穗粒腐病?
(1)症状玉米穗粒腐病因其病原不同而分为许多类型,主要的有镰刀菌穗腐病、曲霉穗腐病、青霉穗腐病和色二孢属菌引起的干腐病等。玉米穗粒腐病主要危害果穗,病穗从顶端或基部开始发病,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有时子粒间常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有些症状只在个别或局部子粒上表现,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易破碎。
(2)防治方法①用200倍福尔马林浸种1小时杀菌。
②用“天达2116”浸拌专用型拌种。
③苗期用96%天达恶霉灵6000倍液+“天达2116”壮苗灵喷施玉米首态基部。
4.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茎腐病?
生产中分为两种:青枯型茎腐病、细菌型茎腐病。
(1)青枯型茎腐病症状:从玉米灌浆期开始,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发病快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玉米茎腐病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者前源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不易掰离,穗轴柔软,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2)细菌型茎腐病①症状: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害虫危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以上两种病常混合发生,区分关键是看病组织是否有腐臭的菌液,如有,则为细菌型茎腐病;否则,为青枯型茎腐病。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育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3年轮作;秋季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适时播种,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侵染源。
药剂拌种: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天达种宝(“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25克,兑水375毫升,拌玉米种子10~20千克。提高出苗率,促根早生,苗齐苗壮。
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天达裕丰1500倍液+2.5%诺氟沙星600倍液或98%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喷施植株基部2~3次。注意药液应顺根入土,效果明显。
5.怎样识别与防治大、小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危害上述部位外,还可危害果穗。常将这两种病害统称为玉米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些长斑甚至超过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玉米大、小斑病的病菌都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病株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组织中越冬,第2年孢子萌发引起初次侵染,感病后的植株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50%敌菌灵0.5千克,或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退菌特1000~2000倍液+“天达2116”粮食型600倍液+天达裕丰1500~2000倍药液喷洒,连喷2~3次,每隔10~15天喷1次。或用50%天达腐霉利50~100克于心叶末期至吐丝期喷雾1~2次。
6.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圆斑病?
玉米圆斑病由炭黑蠕孢菌引起,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局部发生严重。玉米圆斑病危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受害果穗病部变黑凹陷、腐烂,可深达穗轴,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秕。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小斑点,以后扩大成为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致使苞叶、叶片和叶鞘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秕。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小斑点,以后扩大成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玉米圆斑病穗部发病较重,种子带菌,感病种子不能发芽,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苗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的残留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2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萌发侵入。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
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天达种宝(“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25克,兑水375毫升,拌玉米种子10~20千克。切勿闷种催芽。
③药剂防治:在玉米吐丝盛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400~5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喷洒植株,间隔7~10天再次喷洒。注意重点喷洒果穗,喷药后24小时内遇雨要重新喷药。
7.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雌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许多地区常将本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种病实际上是由不同病菌所产生的不同病害,应加以区别。
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
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的一种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特种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
土壤和粪肥种子的带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湿度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土壤温度较低并且比较干燥时,玉米出苗迟缓,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发病率高,有利于丝黑穗病的流行。反之地温高、出苗快,发病则轻。在冷凉山区,丝黑穗病发生就重。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选用抗病自交系优良杂交种。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以提高抗病力。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施用净肥,秸秆肥要充分堆沤发酵,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②药剂拌种:选用15%粉锈宁或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或用10%适乐时10毫升+“天达2116”一袋(25克),拌玉米种10千克。
③药剂防治:幼苗3~4叶期喷施3000倍96%天达恶霉灵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药液,6~8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1000倍15%粉锈宁药液,防治效果良好。
8.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最早于1966年在吉林省有发生报道。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高产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该病发展蔓延较快,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且危害日趋严重。一般发病率在10%~30%,重病田块50%以上,造成的减产损失在10%~20%,严重的高达35%。由于该病害危害玉米近地面几节的叶鞘和茎秆,引起茎基腐败,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因此造成的损失较大。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即子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苗期很少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和果穗,也可侵害茎秆。最初在近地面的1~2节叶鞘发病,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初呈水浸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常多个病斑扩大汇合连片似云纹状斑块,包围整个叶鞘,使叶鞘腐败,并引起叶枯。病斑可扩展至果穗,危害果穗。果穗苞叶上产生云纹状病斑,较大,可扩展至整个果穗苞叶,可侵入果穗内部,使子粒、穗轴变褐腐烂。茎秆被害,病斑褐色,呈不规则形,后期破裂,严重时露出纤维。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见到稀疏的白色丝状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颗粒状菌核,菌核周围有少量菌丝和寄主相连。成熟的菌核灰褐色,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多为扁圆形,脱离落入土壤中。
防治要点:发病初期用1%的井冈霉素4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进行喷雾,或用70%的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9.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由玉米节壶菌引起。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感病最多,病斑常密集成行。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红褐色,小病斑有时汇成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2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适宜的环境条件即可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必须在叶面或叶鞘有水的情况下才能游动,当气温适宜时,即可侵入玉米组织表皮。七八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时利于发病;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蔽,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以提高抗病力。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②药剂防治:幼苗3~4叶期喷施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液,6~8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药液,提高抗病性能,效果良好。发病初期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每亩用药100克,加水50千克叶面喷雾,或50%天达腐霉利1500倍液叶面喷雾。
10.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由玉米黑粉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感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1~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产生病瘤,其他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种子带菌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氮肥施用偏多、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组织伤口有利于病菌入侵。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
②消灭侵染源: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菌源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尽快综合利用或牲畜过腹还田堆肥腐熟或烧掉,以减少越冬菌源。
③改进栽培措施: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防治玉米螟等虫害,减少伤口。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危害。
④种子处理:用20%适乐时+“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拌种,晾干后播种,切勿闷种。
⑤幼苗3~4叶期喷施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药液,6~8叶和10~12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药液,以提高抗病性能,效果良好。
11.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干腐病?
玉米干腐病危害茎秆和果穗,在玉米生长期中均可发病,以生长后期被害较重。感病植株茎秆基部和果穗处的茎秆生褐色、黑褐色或紫红色大病斑,严重时茎秆从病部折断。病果穗穗轴变松,易折断,病穗下部子粒变褐色无光泽,粒间常有白色菌丝体,病穗与苞叶粘连,不易剥开。
玉米干腐病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玉米生长季节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发病。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后降水多,土壤湿度大,温度低,幼苗长势弱,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同玉米褐斑病。
②药剂防治: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天达种宝(“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25克,兑水375毫升,拌玉米种子10~20千克。
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隔7天再喷1次。
12.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的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有时心叶卷在一起,由于基部继续生长而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起初呈灰绿色,后期呈灰褐色,病株高度往往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即使有穗也少有子粒。
防治要点:要预防为主。防治该病的同时要防治蚜虫和灰飞虱,同时用药,双管齐下,并辅以高效生长调节剂。可用1.8%菌克毒克(宁南霉素)水剂250倍液,或3.6%克毒灵水剂500倍液+天达裕丰2000倍液+天达啶虫脒1000~15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混合喷雾,连喷2~3次即可。病重地块可果断翻种。
13.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其中,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报道。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很小。玉米锈病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
普通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毫米,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叶片提早枯死。
防治要点:发病初期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天达裕丰15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连喷2次,每次间隔10~15天。
14.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
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在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特别在收获期遇多雨潮湿天气、贮藏期通风不良时发病较重。该病由禾本科镰孢菌、青霉菌、曲霉菌等侵染所致。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不仅危害玉米,还会产生有毒代谢物质,引起人、家畜和家禽中毒。
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主要危害果穗和子粒,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暗褐色或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子籽变红褐色、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病菌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8~20℃、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害发生和传播。冷凉地区生育后期遇低温多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消灭病残体。进行种子消毒(方法同玉米干腐病)。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促进早熟。注意防虫,减少伤口。完熟后采收,充分晾晒方可入仓贮存。
②药剂防治参照玉米干腐病防治。
15.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该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除危害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谷子等作物及杂草。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受害较重。感病植株初时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色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尤其新叶上明显,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多数不能抽穗而死亡。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子粒少而秕瘦。根系易腐烂。
玉米矮花叶病的初侵染毒源来自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初春,越冬蚜虫复苏后,在新长出的带毒杂草嫩叶上取食而获毒,带毒的有翅蚜虫迁飞时将病毒传播到玉米上,危害春、夏玉米,造成病害流行。夏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回到杂草上越冬。6~7月份,如天气干旱,则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而利于蚜虫繁殖、迁飞,发病重。春玉米晚播、夏玉米早播均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一是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二是春玉米适期早播,能避病增产;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增加玉米自身的抗病力;四是及时拔除病苗、病株,减少再侵染源。
②化学防治:一是初春时及早消灭周边杂草上的蚜虫,小麦乳熟期蚜虫迁飞高峰时,及时喷洒3%天达啶虫脒,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或2%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25%阿克泰5000倍液防治;二是及时喷洒“天达2116”和有关预防病毒的农药。幼苗3~4叶期喷施1500倍天达裕丰(或1500倍盛之丰)药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药液,6~8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药液+1500倍天达裕丰药液,防治效果良好。
16.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华北地区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新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症状叶部病斑初为水渍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长2~5毫米、宽1~2毫米,最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淡***晕圈,并具黄褐色相间的断续环纹。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超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强,1~3叶期很易感病,此病属于成株期病害。在华北地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是8月中下旬到9月上旬,于玉米抽雄后。高温、高湿、降雨较多的年份有利于发病,低洼积水田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①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
②选用抗病品种。
③天气适合发病、田间发病率达10%时,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以上药剂分别加入“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和天达裕丰混合喷雾,可显著提高防效。
17.怎样防治玉米空秆和秃尖?
空秆是指有秆无穗或有穗无粒的玉米植株(穗粒数少于20粒),也称空株;秃尖是指玉米果穗顶部不结实的现象,对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有一定影响。
(1)发生原因空秆主要是由营养物质不足造成。原因有:
①过度密植造成雌穗营养不良。
②开花前干旱或缺肥。
③因出苗不齐或缺苗后补种、补栽而造成的小弱苗,导致营养失调。
④植株高大的马齿型玉米空秆率往往高于硬粒型,单穗型玉米空秆率高于双穗型和多穗型。
⑤把低纬度的晚熟玉米品种引种到高纬度地区种植,或由低海拔引到高海拔地区种植。
秃尖发生的原因有:
①顶部小花在分化过程中出现干旱或缺肥等不利因素而退化为***。
②抽雄前遇到高温、干旱,抽穗散粉提早,顶部花丝抽出过晚,接受不到新鲜花粉而无法受精结实。
③因过度密植而造成郁闭、光照不足或缺肥干旱。
④马齿型品种的秃尖比硬粒型品种严重。
(2)克服办法根据当地气候及水肥条件选择适宜的高产且抗逆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适期播种,叶面喷施“天达2116”壮苗灵培育壮苗。栽培上应特别注意抽穗开花前后喷“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和抓好田间管理,保证充足的且合理的水肥条件,以满足开花、授粉及成穗时的营养需要。

问:如何防治玉米褐斑病?玉米得了锈病后还有办法治吗?如何防治玉米纹枯病?

防治玉米褐斑病:

(1)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防止偏施氮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2)提早预防。有黄早四血统的杂交种易感褐斑病。在5~6叶期,用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3)药剂防治。在喇叭口期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衡型液,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配施磷酸二氢钾,促进玉米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锈病防治:

常见玉米锈病有南方锈病和普通锈病两种。玉米得了锈病后可以使用杀菌剂来补治,即如果锈病发生早,在发病初期,叶片上刚有零星病斑时喷药控制。选用的药剂有: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三唑酮可渗做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氟硅唑乳剂9000倍液。如果锈病发生迟,植株高大,就无法进行田间施药。在锈病常发区,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并要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

防治玉米纹枯病:

(1)选用耐病品种,避免种植高感纹枯病的品种。

(2)降低田间湿度。避免种咐喊猜植过密和氮肥施用过量;做好中耕除草,修理好排水沟;摘除下部老叶,尤其是剥去发病叶鞘。

(3)清除田间菌源。玉米收获后清除带病的残株,并且深翻土地,减少越冬菌源。在发病初期摘除的病叶要带出田间集中烧毁。

(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玉米拔节时),用井冈霉素、菌核净、苯甲·丙环唑、戊唑醇等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茎中下部,5~7天后再用药1次。

问:玉米预防锈病上午打药好还是下午打药好?

玉米预防锈病是下午打药好。

玉米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1、选地:种植玉米要选择排灌方便、便于管理、PH6.5至7、土壤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过酸、过粘和瘠薄的土壤都会使玉米生长不良。肥沃的土壤可以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养料,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整地:选地后进行深耕耙平,耕翻深度一般要达到25cm以上,以达到“地平、土细、墒足、肥高”的整地质量要求。秸秆还田和绿肥地要切茬,翻埋良好。结合整地,按每亩腐熟农家肥1000kg、豆饼50kg和过磷酸钙50kg做基肥条施于沟内。为了排灌方便,结合整地还应开沟作畦,修好四面排水沟。要求做到畦平沟直,沟沟相通,排灌畅通。 

二、选种催芽

1、选种:选择品质优良、抗病能力强、丰产、适合本地种植的种子是高产稳产的基础。

2、催芽:种子在播前要先晒种,放在太阳光下晒3至4个小时就行。然后放在温水中浸泡催芽,水温控制在50至55℃,浸泡大约15分钟。泡好后冷却6至8小时,用清水冲洗1至2次即可播种。

三、播种技术

1、播种时期:玉米的播期需要根据玉米的用途和土地使用情况来确定,一般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即可播种。平坝、浅丘地区一般3月中上旬播种;深丘、中低山区一般以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育苗为宜,以利于缩短麦玉共生期,培育壮苗。

2、育苗:采用肥球育苗或玉米专用育苗盘育苗。保持营养土结构疏松,且配合一定比例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少量过磷酸钙,切忌添加尿素或碳酸氢铵,以防烂种。每个肥球或方格放1粒种子,育苗数量应按照需要再增加20%,以备查漏补缺。播后盖上肥细土1至2厘米,用清水喷湿盖膜保温。

3、移栽:移栽前应选在晴好天气,将地膜亮脚通气炼苗1至2天后,逐步揭膜炼苗1至2天。待幼苗2叶1心时开始移栽,严禁栽老苗、大苗。栽后用清便水一瓢两窝浇“定根水”,适宜密度为3500至4000株/亩。后期可根据出苗情况及时进行间苗、补苗。

四、需肥规律

1、玉米是需肥较多的高产作物,对氮、磷、钾需求量最多,全生长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以氮最多,钾次之,磷较少,其次是钙、镁、硫、硼、锌、锰。因此玉米的施肥以增施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在抽穗期多施加含磷钾元素的肥料,促使更好的接穗。

2、玉米施肥应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基本原则。基肥最好是优质腐熟农家肥或翻压绿肥等有机肥。施肥量和施肥方法还要根据产量指标、土壤肥力基础、肥料种类、种植方式、品种、密度等综合运用。

五、田间管理

1、定苗、间苗:遵循“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定向、留匀、留壮苗”的原则。玉米在三叶期丛苗疏开,5叶时可按株距定苗,要拔除病苗、弱苗、异株,留健壮苗;若遇缺苗断垄的地方,相邻处要留双株补苗,并浇足定根水,保证幼苗成活。若缺苗过多,可用补播种子的办法解决。

2、中耕除草:玉米苗期可进行1至2次中耕,并结合施肥,适当培土。中耕的深度要求做到苗旁浅、行中深,定苗前浅,定苗后深,同时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3、水肥管理:苗期若缺水,应及时进行灌水,宜沟灌。玉米惧怕水涝,生长期在多雨、土壤潮湿、积水的情况下,开及时深沟排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肥料运筹为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施肥方式为沟施或穴施,施后埋土浇水,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问:玉米预防锈病上午打药好还是下午打药好?

玉米预防锈病是下午打药好。

玉米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1、选地:种植玉米要选择排灌方便、便于管理、PH6.5至7、土壤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过酸、过粘和瘠薄的土壤都会使玉米生长不良。肥沃的土壤可以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养料,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整地:选地后进行深耕耙平,耕翻深度一般要达到25cm以上,以达到“地平、土细、墒足、肥高”的整地质量要求。秸秆还田和绿肥地要切茬,翻埋良好。结合整地,按每亩腐熟农家肥1000kg、豆饼50kg和过磷酸钙50kg做基肥条施于沟内。为了排灌方便,结合整地还应开沟作畦,修好四面排水沟。要求做到畦平沟直,沟沟相通,排灌畅通。 

二、选种催芽

1、选种:选择品质优良、抗病能力强、丰产、适合本地种植的种子是高产稳产的基础。

2、催芽:种子在播前要先晒种,放在太阳光下晒3至4个小时就行。然后放在温水中浸泡催芽,水温控制在50至55℃,浸泡大约15分钟。泡好后冷却6至8小时,用清水冲洗1至2次即可播种。

三、播种技术

1、播种时期:玉米的播期需要根据玉米的用途和土地使用情况来确定,一般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即可播种。平坝、浅丘地区一般3月中上旬播种;深丘、中低山区一般以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育苗为宜,以利于缩短麦玉共生期,培育壮苗。

2、育苗:采用肥球育苗或玉米专用育苗盘育苗。保持营养土结构疏松,且配合一定比例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少量过磷酸钙,切忌添加尿素或碳酸氢铵,以防烂种。每个肥球或方格放1粒种子,育苗数量应按照需要再增加20%,以备查漏补缺。播后盖上肥细土1至2厘米,用清水喷湿盖膜保温。

3、移栽:移栽前应选在晴好天气,将地膜亮脚通气炼苗1至2天后,逐步揭膜炼苗1至2天。待幼苗2叶1心时开始移栽,严禁栽老苗、大苗。栽后用清便水一瓢两窝浇“定根水”,适宜密度为3500至4000株/亩。后期可根据出苗情况及时进行间苗、补苗。

四、需肥规律

1、玉米是需肥较多的高产作物,对氮、磷、钾需求量最多,全生长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以氮最多,钾次之,磷较少,其次是钙、镁、硫、硼、锌、锰。因此玉米的施肥以增施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在抽穗期多施加含磷钾元素的肥料,促使更好的接穗。

2、玉米施肥应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基本原则。基肥最好是优质腐熟农家肥或翻压绿肥等有机肥。施肥量和施肥方法还要根据产量指标、土壤肥力基础、肥料种类、种植方式、品种、密度等综合运用。

五、田间管理

1、定苗、间苗:遵循“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定向、留匀、留壮苗”的原则。玉米在三叶期丛苗疏开,5叶时可按株距定苗,要拔除病苗、弱苗、异株,留健壮苗;若遇缺苗断垄的地方,相邻处要留双株补苗,并浇足定根水,保证幼苗成活。若缺苗过多,可用补播种子的办法解决。

2、中耕除草:玉米苗期可进行1至2次中耕,并结合施肥,适当培土。中耕的深度要求做到苗旁浅、行中深,定苗前浅,定苗后深,同时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3、水肥管理:苗期若缺水,应及时进行灌水,宜沟灌。玉米惧怕水涝,生长期在多雨、土壤潮湿、积水的情况下,开及时深沟排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肥料运筹为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施肥方式为沟施或穴施,施后埋土浇水,以提高肥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