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小麦白粉病数据 小麦白粉病研究进展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白粉菌。近年来,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发病情况
根据农业部监测数据,2024年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病率为4.5%,比2024年略有下降。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发病率仍然较高。
另外,近年来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时间也有所提前。在北方地区,病害发生时间从往年的5月份提前到了4月份,而在南方地区,发病时间则从往年的10月份提前到了9月份。
防治措施
针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杀菌剂进行喷雾处理。常用的杀菌剂有三唑酮、环氧乙烷、甲基硫菌灵等。化学防治存在着药害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生物防治则是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微生物等方法来控制病害的发生。目前,已经研制出一些生物制剂,如拟革蠹菌、木霉菌等,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预防措施
除了采取防治措施外,还应该加强预防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
-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田间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但是通过科学防治和预防,可以有效控制其发生。希望广大农民朋友加强对小麦白粉病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关拓展:
问:小麦白粉病对产量影响大吗?
白粉病对小麦产量有很大影响。
白粉病使小麦叶片变黄,影响小麦光合作用,使小麦产量降低。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所生产的小麦粒,可经过加工成面粉,制作馒头,制作糕点等一些面食,基本上是全部睁滑供人食用。
小麦的适应性强,南北均可种植,山海关以南以种植冬小麦为主,山海关以北以种植春小麦为主。小麦在我国种植十分普遍,由于小麦的种植面积比较广。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的病害也随之颂逗增多,也有日趋严重的病害,比如小麦白粉病。
部门监测
小麦白粉病是世界***害,据有关部门监测,小麦的白粉病。近几年在华北,东北,西北麦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严重的趋势。小麦白粉病有专属性,对于麦类,比如大麦与小麦,小麦白粉病只侵染危害小麦,对大麦不构成威胁,大麦白粉病也不侵染危害小麦。
小麦白粉病一般发病时期在小麦的后期,小麦后期正是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受小麦白粉病危害,就会出现小麦叶片上布满白色的病菌粉末。白色斑点有小至大,一般一致两毫米,逐渐蔓延至整个叶片,甚至小麦的野早卖整个地上部都会受到白粉病的危害。
问: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药剂防治是春季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该措施可收到明显的控制病害蔓延的效果,施药的次数及时间可根据发病早晚、病情轻重和药剂种类而定。该病流行性强,在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株率达10%时应及时用药,以后病情还有发展,隔7~10天再用第二次药。三唑酮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常用药,每公顷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900克。但长期、大量、单一地用药可能会使白粉病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烯唑醇及其与三唑酮的复配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可与三唑酮轮换使用,以缓解病菌抗性逐年上升的趋势,提高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近几年,白粉病早发、重发趋势比较明显,小麦“两防一喷”时对白粉病尽管进行了防治,但目前所用的复配剂农药中,防治白粉病的药剂量低,难以达到防治效果,导致近两年后期白粉病发展快,即使后期专题防治也难以控制。今后白粉病的防治应引起重视,特别是“两防一喷”时,防治白粉病的药剂一定要用足药量。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