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田间调查论文 玉米锈病田间调查论文范文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其中玉米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玉米锈病会导致玉米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玉米叶片枯萎,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玉米锈病是农业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玉米锈病的防治方法
1.病害监测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及时对玉米进行病害监测,发现玉米锈病的早期症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例如,对于初期感染的玉米,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2.种植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地预防玉米锈病的发生。例如,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抗锈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
3.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也是预防玉米锈病的一个重要措施。太过肥沃的土壤,会导致玉米生长过于旺盛,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合理施肥,避免过度施肥。
玉米锈病田间调查论文相关问题
问题一:
玉米锈病的发生与何种气候条件有关?
答案:玉米锈病的发生与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有关。通常在气温20-25℃、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玉米锈病易于发生。
问题二:
如何判断玉米是否感染了锈病?
答案:通常可以通过观察玉米叶片上是否有红褐色斑点,以及叶片枯萎的情况来判断玉米是否感染了锈病。
问题三:
如何利用化学药剂进行玉米锈病的防治?
答案:化学药剂可以通过喷洒的方式进行玉米锈病的防治。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具有杀菌作用的药剂进行喷洒,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问题四:
有哪些抗锈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答案: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抗锈病性强的玉米品种,例如“武优17”、“川优35”等。
问题五:
如何进行合理施肥以预防玉米锈病?
答案:要进行合理施肥,需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肥,避免过度施肥。
相关拓展:
问:锈病对玉米的影响
锈病会影响玉米的生产,锈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会危害玉米苞叶和叶鞘,发病后,叶片被橘***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所覆盖,导致叶片干枯死亡、失去光合作用、籽粒不饱满,植株早衰、导致玉米减产,更严重时,可造成叶片从受害部位折断,全株干枯。玉米锈病的介绍
玉米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引起、发生在玉米的病害,在中国的主要发生区域为北方夏玉米种植区,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南方各省也有发生,但一般对生产影响有限。
玉米柄锈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15~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裂银凳源,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
玉米柄锈菌以冬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入春后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冬肆粗宴孢子即可萌发并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寄主作物,由叶面气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
问:利用品种抗性防治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摘要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玉米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介绍了不同病害的抗性,以为育成兼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提供参考。关键词玉米;品种抗性;抗病虫;育种
玉米病虫害常年造成玉米减产20%~30%,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虫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玉米对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复杂,不同材料的抗病虫能力不同[1-3]。现对几种病虫害的抗性进行论述,以期贺段亏对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于永涛等[4]研究表明,抗亚洲玉米螟属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复杂,分为叶片抗性和茎秆抗性,且两者无相关性,以加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效应为主,个别表现为显性效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亲本中,就有不少亲本带有抗虫基因,如H21、Mo17、齐319等;一些对玉米螟敏感的亲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浚单20、鲁单981等叶片抗虫性较好,郑单958、沈玉21茎秆和雌穗抗虫性较好[5]。
根据抗虫基因的遗传特性,要组配抗虫性能好的杂交组合,应以双亲均中抗或高抗叶片侵害和茎秆侵害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脐胞菌引起的,分为高粱转化型、玉米转化型和对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转化型。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分为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6,7]。质量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也有少数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个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出现,目前玉米品种中单一抗大斑病基因总体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个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种才能控制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把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个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个抗性基因,形成多质系,充分利用质量抗性基因和多位点数量抗性基因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数量抗性基因和修饰基因,需要把它们进行聚合,利用带多个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杂交组合,育成抗病品种。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异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种抗性单一和全球气候变暖,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分为O小种、T小种和C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雄性***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具有专化致病性,O小种无专化致病性。我国O小种出现的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玉米对O小种的抗性分2种类型:一种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遗传率高;另一种是隐性单基因rhm控制燃兄的质量性状抗性。我国已鉴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000多份,但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9]。自交选系时,注意在早代S2~S3便对小斑病抗性进行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两亲本都应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应用细胞质雄性***性育种时,注意不要应用T型禅神***细胞质,以防T小种成为优势种,造成损失。我国已选出抗C小种的***系用于豫玉22号等杂交种子生产;利用S型***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已大面积用于生产。
4抗弯孢菌叶斑病
该病是由新月弯孢菌引起的,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玉米材料对该病害的抗性是由多个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亲遗传现象,是由显性效应和累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配制杂交组合,抗×中抗,后代则一般表现高抗。对该病害的抗性也未发现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齐319、684、郑58、昌7-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分南方型锈病和普通型锈病,分别由柄锈菌和壳锈菌引起。近几年南方玉米锈病北移,已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威胁。
据任转滩[11]研究,目前应用的玉米材料对南方型锈病的抗性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为主,也存在累加、加性和其他效应。齐319对南方型锈病免疫,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感病,F1一般表现高抗。
6抗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节间严重缩短,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顶叶丛生,叶色暗绿;植株多处产生许多蜡泪状隆起;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雌穗小或无。
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很少出现超亲现象,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杂交1代,其亲本之一必须高抗,另一亲本至少达中抗。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达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齐319、齐318等,表现为从美国杂交种选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国内的塘四平头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国内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7抗矮花叶病
全世界有40多种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叶病毒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我国已确定有3种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叶,其中B株系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来在我国危害越来越严重,已逐步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环境、鉴定指标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尽一致。抗性基因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研究认为由1~5个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也起着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国的塘四平头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带热带血缘的齐318、齐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子血缘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组成的二环系均能选出抗病系。
8抗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是由几种真菌或细菌危害玉米茎基部引起相似症状的总称。主要有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茎基腐和根腐。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个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效应是重要组成部分。F1抗病性与亲本抗病性密切相关,且多偏向感病亲本。因此,配制杂交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镰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过花丝和籽粒的伤口气传侵染,也有通过疏导组织由根茎传到穗轴。硬粒型、苞叶紧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对该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应,也有一些显性效应。杂交种F1的抗性一般表现优于双亲平均抗性。利用2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易选出高抗系,配制杂交种至少选用高抗系×中抗系。
10抗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是丝孢堆黑粉菌,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入土侵染。通过幼根和幼芽侵入,随着植株生长,最后于穗期侵染穗部而成黑穗。
许多研究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的抗性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F1发病率介于双亲发病率之间。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很小,环境与基因互作不显著。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要配制出抗病的杂交组合,尽量使双亲都高抗丝黑穗病,或一个亲本高抗,一个亲本中抗。我国玉米自交系至今尚未发现对该病免疫的材料,高抗和抗病的有P138、鲁原92、齐319、黄C、丹599、Mo17、综31等,中抗的有沈137、丹598、丹340、9406等。
11抗瘤黑粉病
该病是由瘤黑粉菌引起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地上部分都可被侵染形成瘤,同一植株包括雌雄穗在内可多处生瘤,造成的减产可达80%。
玉米对瘤黑粉病的抗性多数认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共同起作用,个别表现有上位性效应。我国对该病的鉴定工作尚未全面系统地开展,缺乏对目前骨干自交系抗病性全面系统的鉴定,对材料的抗性评价标准也不统一。一般认为,马齿型的,早熟的,果穗苞叶长、厚、紧的材料较抗病;杂交后代较亲本抗病能力强。因此,杂交组合双亲均达到中抗,便可配出抗病杂交种。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较抗病的有郑58、178、齐319、吉63、E28、黄早四等。
12审定推广品种的兼抗情况及发展方向
目前,山东省审定推广的主要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如郑单958,兼抗大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鲁单981免疫或高抗锈病,高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青枯病、大斑病,中抗黑粉病、矮花叶病,对玉米螟有一定抗性。浚单20抗小斑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农大108高抗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穗腐病,抗大斑病和玉米螟。鲁单984高抗黑粉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小斑病。天泰10号高抗小斑病、黑粉病、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青枯病。鲁单6006高抗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另外,还有许多审定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这些品种的审定推广应用,充分说明了育成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
虽然目前推广的品种均兼抗几种病虫害,但兼抗的种类仍较少,兼抗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兼抗粗缩病和兼抗虫能力更需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育种工作者刻苦的努力,不断创新,为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13参考文献
[1]赵君,王国英,戴景瑞.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杂志,2024(2):22-25.
[2]石洁,王振营,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24(5):63-65.
[3]荆绍凌,赵树仁,叶青江,等.玉米抗病性遗传改良[J].玉米科学,2024(5):37-41.
[4]于永涛,宋春燕,黎裕,等.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QTL分析[J].玉米科学,2024(5):1-5,11.
[5]罗梅浩,刘艳艳,刘曙光,等.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研究[J].玉米科学,2024(5):34-37.
[6]刘文国,孙志超,荆绍凌,等.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J].玉米科学,2024(3):121-122,125.
[7]王桂香,庄光章,李龙,等.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24(3):123-125.
[8]王玉萍,王晓鸣,马青,等.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玉米科学,2024(2):123-126.
[9]田雪亮,赵洪勋,陈锡岭,等.玉米杂交种对4种病害的兼抗性初报[J].玉米科学,2024(3):141-143.
[10]鄂文弟,王振华,张立国,等.玉米瘤黑粉病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24(1):153-157.
[11]任转滩.玉米抗锈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及应用研究[J].玉米科学,2024(4):155-157.
问:玉米锈病的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commoncornrust)、南方锈病(southerncornrust)、热带锈病(tropiccornrust)及秆锈病(stemcornrust)等4种。其中普通锈
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
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发生报道。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
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较小。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玉
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但在有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上也可严重染病,使
叶片提早枯死,造成较重的损失。
病状:普通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
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
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初埋,后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毫米,有时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使叶片提早枯死。
问:玉米抽穗前褐斑病、锈病分别用什么药?什么原因引起的?具体点?
玉米褐斑病,与品种有关系,在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另外,据调查双亲中含有塘四平头成分玉米品种的易感病,如沈单16号,陕单911,豫玉26等。防治玉米褐斑病,玉米锈病,可以选用苯甲丙环唑、丙环唑、己唑醇、三唑酮+磷酸二氢钾+有机硅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问:金博士3107玉米种抗锈病吗?
金博士3107玉米种抗锈病特点不明显。
平均亩产660至811公斤。
适宜在辽宁省积温2800度中晚熟玉米区种植。
玉米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1、选地:种植玉米要选择排灌方便、便于管理、PH6.5至7、土壤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过酸、过粘和瘠薄的土壤都会使玉米生长不良。肥沃的土壤可以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养料,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整地:选地后进行深耕耙平,耕翻深度一般要达到25cm以上,以达到“地平、土细、墒足、肥高”的整地质量要求。秸秆还田和绿肥地要切茬,翻埋良好。结合整地,按每亩腐熟农家肥1000kg、豆饼50kg和过磷酸钙50kg做基肥条施于沟内。为了排灌方便,结合整地还应开沟作畦,修好四面排水沟。要求做到畦平沟直,沟沟相通,排灌畅通。
二、选种催芽
1、选种:选择品质优良、抗病能力强、丰产、适合本地种植的种子是高产稳产的基础。
2、催芽:种子在播前要先晒种,放在太阳光下晒3至4个小时就行。然后放在温水中浸泡催芽,水温控制在50至55℃,浸泡大约15分钟。泡好后冷却6至8小时,用清水冲洗1至2次即可播种。
三、播种技术
1、播种时期:玉米的播期需要根据玉米的用途和土地使用情况来确定,一般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即可播种。平坝、浅丘地区一般3月中上旬播种;深丘、中低山区一般以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育苗为宜,以利于缩短麦玉共生期,培育壮苗。
2、育苗:采用肥球育苗或玉米专用育苗盘育苗。保持营养土结构疏松,且配合一定比例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少量过磷酸钙,切忌添加尿素或碳酸氢铵,以防烂种。每个肥球或方格放1粒种子,育苗数量应按照需要再增加20%,以备查漏补缺。播后盖上肥细土1至2厘米,用清水喷湿盖膜保温。
3、移栽:移栽前应选在晴好天气,将地膜亮脚通气炼苗1至2天后,逐步揭膜炼苗1至2天。待幼苗2叶1心时开始移栽,严禁栽老苗、大苗。栽后用清便水一瓢两窝浇“定根水”,适宜密度为3500至4000株/亩。后期可根据出苗情况及时进行间苗、补苗。
四、需肥规律
1、玉米是需肥较多的高产作物,对氮、磷、钾需求量最多,全生长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以氮最多,钾次之,磷较少,其次是钙、镁、硫、硼、锌、锰。因此玉米的施肥以增施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在抽穗期多施加含磷钾元素的肥料,促使更好的接穗。
2、玉米施肥应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基本原则。基肥最好是优质腐熟农家肥或翻压绿肥等有机肥。施肥量和施肥方法还要根据产量指标、土壤肥力基础、肥料种类、种植方式、品种、密度等综合运用。
五、田间管理
1、定苗、间苗:遵循“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定向、留匀、留壮苗”的原则。玉米在三叶期丛苗疏开,5叶时可按株距定苗,要拔除病苗、弱苗、异株,留健壮苗;若遇缺苗断垄的地方,相邻处要留双株补苗,并浇足定根水,保证幼苗成活。若缺苗过多,可用补播种子的办法解决。
2、中耕除草:玉米苗期可进行1至2次中耕,并结合施肥,适当培土。中耕的深度要求做到苗旁浅、行中深,定苗前浅,定苗后深,同时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3、水肥管理:苗期若缺水,应及时进行灌水,宜沟灌。玉米惧怕水涝,生长期在多雨、土壤潮湿、积水的情况下,开及时深沟排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肥料运筹为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施肥方式为沟施或穴施,施后埋土浇水,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