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田封闭除草剂除草原理(油菜田封闭除草剂什么时间打)
成都,街道景色
本文来源于市档案馆,仅供交流欣赏,如有涉权,请联系删除。成都,满城《清史稿·兵志》开宗明义地说:“有清以武功定天下。”最后得出这样的:“以兵兴者、终以兵败。鸣乎,岂非天哉!”这种逃避具体分析,把兴亡的责任归咎于天,读起来颇与千多年前“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论调可谓异代同谬。但是它却深刻地表明:清统治者十分重视武力征服,重视暴力统治。入关以后,各省派驻的驻防八旗便担负着“以武功定天下”的使命。御制《将军箴》说:“八旗禁旅,生聚帝都,日增月盛,分驻寰区,星罗棋布,奕襈良谟”。以八旗军驻天下交通要道是清王朝的庙谟决策。
从女真族的兴起到入关后统治全国,八旗军的武功与“满城”的设置有着紧密的联系。魏源以满族的特征为“城郭士著射猎之国”(《圣武记》卷一)。举凡八旗军驻防之处,在在筑城自守,人们习惯称为“满城”。“满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性质上也发生变化。在入关以前,它主要是军事上攻守战备的需要;到统一全国以后,它同时也是清王朝执行旗汉分治的措施之一。通过考察清代成都满城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探索旗汉分治的状况。
成都“满城”的设置
在元代,女真族尚处于“无市井城郭,逐水草而居,以射猎为业”的阶段。到明初,女真族在汉族、朝鲜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迅速进入奴隶社会的门槛,各个部落、氏族集团之间,展开了掠夺奴隶、财富的斗争。为了适应战斗的需要,开始各自构筑山寨以自卫。以后由山寨而土城。到努尔哈赤时期便大修“兴京城”,广营宫殿、寺庙了。在频繁的战争中,“满城”始终是八旗军攻守的据点。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致书科尔沁贝勒鄂也书中说:“苟无城郭,蒙古岂令我安居哉!因我等诸国所持,唯城池也。”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开始在成都修筑“满城”(沿袭古少城基地,又称少城)。由于西藏地区发生蒙古准噶尔部入侵事件,清王朝已开始打算在成都设驻防八旗以震慑西南了。康熙五十五年,在西藏地区由于和硕特部的统治与藏族封建领主发生矛盾,蒙古准噶尔部乘机偷袭西藏,杀死拉藏汗。西安将军额伦特率兵数千,前去弹压,遇伏,全军覆没。清庭“以西藏屏蔽青海、滇、蜀苟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圣武记》卷五)。决定由青海、四川、巴里坤三路出兵进攻准噶尔部。其时巡抚年羹尧奏请在四川设驻防旗兵,“上嘉其实心任事,遣(付)都统法喇率兵赴川协剿。”法喇从荆州驻防八旗拨三千旗兵入川。这批旗兵曾进驻巴塘、里塘、打箭炉等地,藏乱平定,法喇率兵返回成都,康熙六十年奉命留旗兵一千六百人,在成都驻防。
最初八旗官兵及眷属共约五千余人,其中满族约占三分之二,蒙古族占三分之一。旗兵共二十四甲,其中满洲八旗有十六甲,蒙古八旗有八甲。乾隆四十一年平定金川之役后,“奏请特设成都将军(全衔称'镇守成都等处地方将军’)一员,以资镇慑。其权限除内地州县营讯不涉番情者毋庸干预外,如松茂、建昌二道所属三府厅州县管理口外士司者,并松潘、建昌二镇,阜和一协及所属管理口外士司者,悉归将军统辖。”按照清制,驻防八旗将领不能指挥绿营,这也是防止将军的权力过大,互相牵制之术。但成都却是例外,“将军兼统绿营者惟四川”(《清史稿·兵制》),表明成都驻防八旗有统辖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任务,其地位比较突出。
随着驻防八旗人口的增长,编制也时有增补,主要是增加养育兵和余兵的名额,它带有救济贫困旗人的性质。同治以后增添“精锐营”,“振威营”,“新威营”。八旗实行世袭制,兵员只能在他们的后代中挑选。由于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兵额的需要,实际上只能是半世袭制,大量的旗人成为八旗闲散人员。辛亥革命前夕,旗人已有二万多人,今日成都地区的满族和蒙古族,绝大部分是他们的后代。
成都的“满城”及营房是由四川省各州县官民捐资修筑的,位于大城的西南隅,城周长约四里五分,城墙高约一丈四尺,全城为一矩形,其范围东西从今红光路口沿东城根街一线;南部为南较场,约今省军区驻地;西面靠同仁路以西一线,北面为红光路一线。
驻防八旗是军事体制,满城的设施恰如一座大军营。军事机构如衙署、营房、盘查哨卡、军械、火药库房、练兵场等占着绝对主要的地位,此外还有储备钱粮的库房和各种庙宇和祠堂。“满城”内无商业和手工业户,因而在经济生活上尚需仰给于大城。
八旗官兵的营房(即官街和兵街)按照清制,八旗军在屯驻、行军、演习、狩猎、祭祀上,各旗都有固定的方向和位置的“各照方向,不许错乱”,如正黄、镶黄旗居北方;正红、镶红旗居西方;正白、镶白旗居东方;正蓝、镶蓝旗居南方。同时又分左翼东四旗(即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和右翼西四旗(即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据说这是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来制定的。譬如东方属木,由于白色代表金,白旗驻东方便是金克木;西方属金,由于红色代表火,红旗驻西方就是火克金。余类推。
八旗军在作战和进行其它活动中,为了避免壅塞和混乱,严格要求各旗按照一定的方位行动。至于五行相克的原理,只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为便于执行军事纪律添上一些迷信色彩而已。
成都“满城”的官兵营房就是按照上述方位的规定来布局的,共有官街八条,兵街四十二条。大体以今长顺街为线,以东是左翼东四旗,以西是右翼西四旗。“满城”内的街道(旧称胡同)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一排排整齐的铺面。而是疏落有致的庭院,每条胡同划分为四十多个小庭院、每家约占地一至二亩(又称甲地),内修住房三间,余下的空坝,多种上花果竹木,四周有围墙,这些单独的小庭院鳞次栉比,形成了“满城”的胡同。
八旗的各级指挥部均称衙门,从将军到佐领,防御,骁骑校均设置衙门,实际上佐领以上的衙门不过是一个办公室而已。由于成都将军兼管绿营,因而在大城内设有军标付将衙门(拐枣树街),军标左都司衙门(西顺城街)、军标右守备衙门(鼓楼街)专管绿营的事务。
将军衙门(今胜利西路军区招待所),乾隆四十一年初置将军,即设衙门于此,同治七年将军崇实扩建门庭。大门前有高大的照壁,两旁有栅栏式的东、西辕门,分别悬挂“望重西南”,“声敫(扬)中外”的巨匾,大堂前矗立牌坊一座,上题满汉文对照“控驭岩疆”四字,表明它是西南的军事重镇。
副都统衙门(今商业街省委所在地)。乾隆四十一年前,成都驻防八旗以副都统为首领,设将军后,副都统地位下降,主管军事训练。清人周洵在《蜀海丛谈·总督、将军、都统、提督、学政》中说:副都统衙门仅有兵丁数十人,往来公务较少,以致“门可罗雀”,同治九年增修,并设暖阁。
此外有左司衙门,右司衙门,理事同知衙门等。满城内警戒森严,哨卡林立,每个城门设盘查厅,并在交通要道,水栅设卡子房十二所,平时各甲还派出旗兵,巡查来往可疑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满城”内的房舍几乎已全部改建,城墙、衙署、寺庙已陆续拆除,唯街道结构大体上还保持原貌。
满城内街道和旗人成都,满城街道成都满城街道和旗人宅院成都,教会建筑成都,皇城附近的街道景色成都,十字路口附近的景色成都,十字路口附近景色成都,华西大学棒球队成都,私人院落成都,污水处理成都附近,科考旅行队成都平原,农舍和稻田成都平原,农庄成都平原,乡下景色肩挑甘蔗彭山县江口镇对面的溪流彭山县江口镇,水车彭山县江口镇秦代名为彭亡聚,晋代称合水,南北朝为平无城(彭望城),宋代改称安镇乡,明代易名江口(因地处岷江支流府、南二河的汇合处而得名)。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设置武阳县,治所在今江口镇平茯与五一村交界处,历时800余年,西魏时县治始西迁凤鸣,宋设乡,清为镇。古镇形成历史至今达2300余年。
江口,罂粟田木材运输吸烟老妇嘉定江边嘉定,即今乐山,远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时代,曾是蜀王开明部族的故都。公元前四世纪秦灭巴蜀,乐山隶属于蜀郡,因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汉朝将南安隶属于犍为郡。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建制屡有变迁。北周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隋朝隋置眉山郡。原南安县改名龙游县,传说是隋朝军队从成都乘船向乐山进军、追击陈国败兵时,岷江中有游龙导航,帮助隋朝军队统一天下,因此改南安为龙游。唐复嘉州,眉州。宋朝改嘉州为嘉定府;元代改为嘉定路;明代改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改龙游县为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嘉定乌尤山下嘉定,民工打架嘉定,街道牌坊嘉定,灵宝塔赛龙舟赛龙舟,争论谁是优胜者-四川,独轮车四川挑夫四川南部,农庄贞节牌坊岷江鸬鹚渔夫几乎赤裸岩石上的耕作煤矿和石灰窑-被惊吓的采花女白帕缠头和鸡公车叙府,半边寺叙府,今宜宾。秦置僰道县,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为郡治僰道。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设戎州。隋唐置戎州都督府。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称叙州。元叙州路,明清叙州府。
叙府,轿夫叙府,私塾儿童叙府,前往寺庙的人群叙府,寺庙人群叙府,长江叙府,金沙江铜关渡口铸造农具乡下妇人院落叙府,戏台牌坊四川挑夫居民溪谷竹桥洄澜塔-
洄澜塔位于汶川县漩口镇镇政府后岷江与寿溪河交汇处的岸边台地上叙府,江边景色江边江边景色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Chamberlin,ThomasChrowder)于1909年3月,沿长江过巫峡、奉节、云阳、万州,然后上岸从陆地穿越四川,经分水、梁平、大竹、渠县、南充、蓬溪、射洪、中江、到达灌县,后沿岷江经成都、郫县,彭山、乐山到宜宾,再次进入长江,经重庆、丰都、忠县,回到万州,然后顺原路沿长江于5月返回武汉。
以下为张伯林在此次旅行中拍摄的四川境内的照片。
进入巫山峡神女峰巫山峡上游出口峡谷船只峡谷内景色夔州风箱峡夔州古城,今奉节,古属夔州,从汉代起至20世纪初,奉节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一直为蜀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县城永安镇,历代曾为路、府、州、郡治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
夔州府岸边夔州城墙夔州府,祠庙夔州府街道多云的早晨江边寺庙江边寺庙云阳县,三月枯水季节云阳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后属巴国和楚国。战国后期属秦国,始置县,名朐忍。北周武帝初年(566-568年),县治从万户驿(今旧县坪)迁至汤口(今云阳镇),更县名为云安。宋开宝六年(973年)升县为军。并在今云安镇置云安监。宋熙宁四年(1041年)升云安监为安义县。八年(1075年)撤安义县,户口归属云安县。宋末,云安军废。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复立云安军,属夔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军为州,名云阳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州为县,名云阳县至今。
云阳县云阳张飞庙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与重庆市云阳县城隔江相望的飞凤山麓,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扩建,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庙宇多为1870年水患后重建。琉璃粉墙、金碧辉煌的殿宇群,依山取势,气象巍峨,庙内碑刻书画丰富。船家合影船上生活江中小船万县夏商属梁州地,周属巴子国,秦属巴郡朐忍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分朐忍地置羊渠县,治城今长滩,为万州建县之始。1902年《中英通商条约》辟为商埠。1915年日、英两国于此设立海关。
万县,江边洗衣女万县,寺庙万县,戏台万县江边-水路转陆地穿越四川分水附近梯田梁平,乡下景色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邻万州区,西连四川省大竹县,南靠忠县、垫江县,北接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西周、春秋,县地属庸国。战国时属巴国、巴郡。西魏元钦二年(553),置梁山县,以境内高粱山为名,治黄土坎。1952年12月3日,因县名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遂以境内有平坝而更名为梁平县。悠悠李渡河
中唐以后,因北方战乱,不少文人学士入蜀到过渠县。民国县志载:诗仙李白曾留寓宕渠,泛舟渠江,驻足南阳寺。有诗为证“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潭清。西晖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明代镌刻为碑,渠人广为传诵。(“李渡河”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诗仙醉酒渠江行,意爽南阳爱恋深,
雅韵高风扬碧水,喧腾后浪涌千层。
——碑在李馥乡天鹅村南阳碥寺李渡河寺庙渠县往顺庆府(南充)的路上渠县往顺庆府(南充)的路上,轿夫顺庆府,嘉陵江畔顺庆府,乡下石桥顺庆白塔蓬溪县,清晨田野蓬溪,丘陵地带梯田蓬溪西部,山峦蓬溪县西部盐井四川井盐的最早开发和利用,过去的盐业史研究者多根据文献记载,将其推定在战国末期的成都平原。例如四川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撰《四川省志?盐业志》说:“早在先秦时代,巴蜀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盐泉和裸露在第面的岩盐。2300余年前秦统一巴蜀后,随着铁工具的大量使用和大批移民入蜀,带来了中原的凿井技术和人才,西蜀地区经济逐渐有了长足的发展。公元前311年,秦以张若为蜀守时,由于盐铁商业已具规模,故于成都‘置盐铁市官并长丞’,管理盐铁交易。战国末年,在今双流地区开凿了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灭后,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公元前247年)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今四川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蜀于是有养生之饶焉。’”(四川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95)钟长勇《中国盐业历史》在叙述井盐的发现和井盐工业的起源时也据《华阳国志?蜀志》说:“井盐以凿井取卤制盐而区别于海盐、池盐和湖盐。中国井盐生产始于战国末年李冰穿广都盐井。”只是钟先生认为李冰为蜀守、穿广都盐井的年代在周灭后的秦昭王51年以后的公元前255~前251年之间(钟长勇2024)。可见迄今为止,流行的认识都认为中国的井盐业发端于战国后期,最早采用凿井制盐的地区是四川西部的成都平原。
射洪,家族墓地射洪,牌坊(上面有个简体字“动”?)射洪,富裕家庭厅堂射洪县建置是在南北朝西魏时期,始置射江县,于北周(557)改名射洪县,故称“西魏置县,北周正名”。
射洪县因其射洪县境内有射江(射江今称梓江,又名梓潼江),县得名源于射江,古“江”与“洪”同音,古人将“射江”讹为“射洪”,后北周从俗,遂改为射洪。《元和郡县图志》载射洪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射洪,私塾观音庙观音庙内射洪太和镇牌坊射洪太和镇,水车三国时代发明的翻车梯田水牛玛莉帽(是摄影师本人?)肩扛稻草稻草堆稻草堆桑树山坡民居四川,民居石桥小村外当地民众剃头匠中江县兴隆镇附近中江县,梯田中江县,三国蜀始置伍城县,隋开皇3年改为玄武县,13年在东南部(今仓山镇)增设飞乌县,唐调露元年又在中部(今广福镇)增设铜山县,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改玄武为中江县,元初飞乌、铜山县入并中江县沿袭至今
中江石桥寺庙-往成都府途中景色驿道路上的牌坊-村民村民-早餐四川的阿尔俾斯山山顶农田山间棚屋四川阿尔俾斯山-中江县境内的老牛坡和次高峰西眉山,海拔均在1,000m以上,其余山峦,大多在700~900m以上。
四川,山区景色四川,山区景色四川,山区景色四川,山区农家小院四川,山区景色民居民居和墓地-灌县,安澜索桥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何先生修的桥因无栏杆所以一人摔下水摔死,被官员处死,妻子为了为丈夫雪冤想尽办法修了栏杆。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顾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还有一种说法是桥上没有栏杆,有人掉下去了,痛恨何的官府将其逮捕处死。)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
灌县,都江堰[转自365知识网]
灌县附近平原灌县附近油菜田-[转自365知识网]
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因灌江得名。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北周又增置清城县。唐代两县分别改名为导江县和青城县,元合并为灌州,明降州置灌县。1988年,撤县设都江堰市。1994年,获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城区靠近都江堰渠首,分布着许多文物古迹和传统名居,有二王庙、安澜索桥、城隍庙、伏龙观、灵岩寺、千佛塔等重点文物。
灌县,二王庙灌县,二王庙灌县玉磊山牌楼灌县,二王庙灌县,城门灌县,伏龙观灌县,清兵护卫灌县对面山脉灌县,路上独轮车-灌县上游岷江成都平原,路上景色成都,路旁沟渠旅行装束科考队的中国雇员选自:365知识网
旅程中成都平原,旅程中成都平原,旅行者,建筑郫县,古塔郫县古称"郫",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鳖灵,都以郫为都邑。秦灭巴蜀之后二年(公元前314年),在成都设蜀郡,挪作为该郡的属县,正式称为郫县。
郫县,路旁墓地清兵护卫滑杆当地人旅行村民赶集独轮车途中休息妇人的大帽子和小鞋围观-成都,城区俯瞰[转自365知识网]
成都(Chéngdū)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921年设市。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2024年出土的金沙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过了苏州,成为中国未变遗址最长久的城市。
历史沿革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在21世纪出土的金沙遗址把成都的建制历史提前到(约前1200~前650)。已经超过苏州的建城时间。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即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宋朝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朝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设立布政使司,设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顺治将四川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废除成都府设治所,改称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筹备处,处以下设总处、文牍、法治、会计、调查、庶务六科。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1928年,设市政公所为市政府,国民政府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和四川省省会。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
成都,城区俯瞰成都,从城墙看城区成都,从城墙看城外成都,从城墙看到的南城门成都,东大街成都,东大街成都,街道景色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