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枯萎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
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症状
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症状比较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叶片萎缩
香蕉枯萎病的最早症状是叶片萎缩,叶片变得干瘪、弯曲,颜色逐渐变黄。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叶片会继续变黄,最终变成枯萎状态。
2.茎部变黑
香蕉枯萎病的茎部也会受到影响,茎部会变得黑色,有时会出现软腐现象。
3.根部腐烂
香蕉枯萎病的根部也会受到影响,根部会出现腐烂的现象,根系也会逐渐变小。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剪除病株
如果发现香蕉枯萎病的症状,需要及时将病株剪除,以免病害扩散。同时,要将病株及时清理干净,避免病害残留。
2.种植抗病品种
为了避免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选择种植抗病品种的香蕉。这样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减少病害对香蕉的影响。
3.加强田间管理
在种植香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避免病害的发生。可以采用轮作、间作等方法,减少病害的传播。同时,要注意及时清理田间杂草,避免病害藏身。
4.使用农药
如果香蕉枯萎病已经发生,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农药进行防治。比较常用的农药有甲基托布津、氧化乐果等。使用农药的时候,需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使用,避免使用过量。
用户关心的相关问题
1.香蕉枯萎病是如何传播的?
香蕉枯萎病的传播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和昆虫传播。在土壤中,病害可以通过根系的接触传播。而在昆虫传播方面,蚜虫是比较常见的传播媒介。
2.如何预防香蕉枯萎病的发生?
为了预防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择抗病品种的香蕉,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理田间杂草,避免病害藏身。
3.如何正确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使用农药进行防治的时候,需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使用,避免使用过量。同时,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时机,避免在香蕉果实成熟时使用,以免残留农药对人体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现代农业技术》
2.《香蕉栽培技术》
甲基托布津
甲基托布津是一种杀菌剂,可以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病害,比如香蕉枯萎病、柑桔黄龙病等。该药物可通过菌丝吸收、内吞作用和胞内药物靶标作用,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氧化乐果
氧化乐果是一种杀虫剂,可以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害虫,比如蚜虫、白粉虱等。该药物可通过抑制酯酶、乙酰胆碱酯酶等酶的活性,干扰虫体内的神经递质传递,从而达到杀虫的效果。
问答拓展:香蕉枯萎病危害大,我们应该怎么解决?
香蕉枯萎病的危害严重,对香蕉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因此要想种植好香蕉,就要好好预防病虫害。那么,香蕉枯萎病具体该如何有效预防呢?
1、香蕉枯萎病症状
外部症状:病株首先在下叶和外叶鞘上呈***,早期发生在叶子边缘,然后延伸到中肋,与叶的深绿色部分形成对比。整个叶子都变黄了,柿饼叶迅速枯萎,从***变成棕色变干,其正常叶经常晚拔或拔不出来,病株枯萎死亡。有些人不会立即死亡,但果实发育不好,质量不好。毛州发病,地上(即假茎)死亡后,其下(即球茎)没有立即死亡,仍长出新芽继续生长,直到生长中后期才会出现症状。亏友
内部症状:由于属于管束***,内部症状明显。中柱水及周围有黄红病变的官达发、斑点或线形、近茎底部病变颜色越深,根、木质导管就会变成红褐色,逐渐变成黑棕色,变干。球茎变成黑棕色,逐渐腐烂,散发出特别的臭味。
2、加强香蕉苗的检疫管理
对用于组织培养苗生产的苗要严格检疫,杜绝病房及其附近香蕉地区的选择。二级香蕉苗温室应选择地势高、远离香蕉作物的地方,培养成香蕉枯萎病菌的土壤,用未污染的水灌溉,脊缓使用福尔马林、多菌灵等药剂消毒温室的工具。进出口设有消毒室,风雨或秧苗生产厂家严禁进入棚子内。健康香蕉苗种植:一级、二级香蕉苗要进行产地和运输检疫,严禁将病房的香蕉苗(组培瓶苗和袋装苗除外)和病移至无病房,种植者必须购买通过检疫的香蕉苗。
3、消除病原
发生香蕉枯萎病的香蕉田要及时挖瓶柱,在当地晒干并烧掉。有条件的话,先用秒溶液注入发病香蕉植物(注入植物高度15厘米,大株10毫升,小苗3毫升),在植物死亡后收集瓶柱,集中燃烧或深度处理。零星发病地区的香蕉田需要种植他非香蕉类作物或改变他用途。重疾地区的香蕉田要用石灰、多菌灵等药剂消毒瓶柱周围的土壤,进行农业防治。
4、强化防治
要严格消毒农用工具、土壤。用有机肥等石灰、多菌灵等药剂。无病繁殖材料(包括抽芽和组培苗)和比较抗病的品种。采用低压微喷灌技术,减少免耕或耕作,适当增加磷、钾肥或有机肥。病房轮作洪水和干旱,改造其他非主流作物,或使用其他用途。该病菌在积水缺氧环境中难以生存,实施水寒轮作是预防该病的比较有效的措施。例如实行水稻和轮作。为了防止种植过程中出现伤口,合理施肥,增施微生物菌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抗病性。积极预防线虫和上甲,减少作物伤口,降低感染概率。
问答拓展:香蕉病虫害及其无公害综合防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
香蕉是华南地区四大名果之一。近年来我国香蕉产业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香蕉病虫危害有呈上升的趋势。根据调查和果农反映。部分蕉园发生了枯萎病,蔓延较快。严重影响香蕉生长,降低了产量和质量。许多果农希望对香蕉病虫害性状。防治措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此。拟写此文供参考。1 常见的病虫害
1.1 病害
1.1.1 香蕉束顶病称俗“蕉公”。症状是新生叶片越抽越小而成束。新生叶片一片狭短。以致植株矮缩。病叶较直立狭小,硬脆易岩念断。叶边缘明显失绿,最后变枯焦。叶柄或中肋基部出现深绿色的条纹。俗称“青筋”。早期发病,一般不能正常抽蕾。抽蕾时发病。果实畸形细小无法发育长大,无经济价值。
1.1.2 香蕉花叶心病该病发生常见“花叶”和“心腐”同存一株。叶片上出现断断续续或长或短的褪绿带***条纹或菱形圈斑。这些病态的斑纹一般先在叶缘发生。逐渐变成黄褐色甚至紫黑。病情严重呈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病状。顶叶扭曲柬生。心叶黄化。变黑腐烂即心腐,在抽蕾期发病造成果实出现黑斑点。发育不良。无经济价值。
1.1.3 香蕉叶斑病为黄叶病,灰纹病、煤纹病、缘枯病等统称叶斑病。主要危害香蕉叶片。受中世害叶片产生各种病斑逐渐连成大片的病斑。最后全叶干枯死亡。当受害的叶片不断死亡。明显减少叶片光合作用面积导致植株早枣,影响果实充实。造成果实生长不良无法饱满,致使香蕉减产甚至失收。
1.1.4 香蕉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果轴和青果。发病时叶片上及叶脉上产生许多散生的或群生的小黑粒。其周围呈现淡***病斑逐渐聚集或大斑。使叶片变黄而枯萎。老叶比新叶片严重。青果受害。果面呈现许多小黑粒,初期红棕色的斑点,突起果皮上,随着果实肉质增加,病斑密度增大。影响果实发育,严重时可使果肉硬化。
1.1.5 香蕉炭疽病主要危害成熟或即将成熟的果实,果梗和主轴。在青果上初期为黑色或黑褐色的梅花点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大成深褐色的块斑。后期病斑下陷。致全果变黑腐烂。果柄发病时引起蕉指脱落。随之叶片黄化、早衰。影响生长。假茎被害,顶端发黑。严重者茎腐烂。若开花不久被病菌侵入。小果端即变黑腐烂。
1.1.6 香蕉枯萎病是破坏香蕉维管束导致植株死亡的毁灭***害。其病菌腐生能力很强。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香蕉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吸芽。病株残体及带菌土壤。病菌从寄主根部伤口侵入寄主。通过寄生维管束向假茎上部及叶部蔓延。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防治香蕉枯萎病粗培困的化学药剂。与水稻轮作是控制病害的最有效途径。半个世纪前。香蕉枯萎病病菌号小种几乎摧毁了世界的香蕉产业。现在则为4号小种蔓延。香蕉产业又面临新的威胁。对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实施检疫控制是防止枯萎病扩散的关键。
1.2 虫害
1.2.1 香蕉象鼻虫又称香蕉象甲,幼虫与成虫蛀食假茎、球茎。有时也蛀食叶柄。受害蕉茎里的虫道纵横交错,虫粪堆积;虫道口有无色透明的胶状物流出。蛀食严重时,假茎易折断或腐烂。球茎象甲幼虫危害球茎,致使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卷缩变黄。枯叶多。严重时球茎腐烂死亡或抽不出蕾。
1.2.2 香蕉弄蝶弄蝶的幼虫叫卷叶虫。幼虫吐丝卷叶成苞,取食蕉叶。严重危害的蕉园。叶苞累累。蕉叶残缺不全或仅剩主脉,叶面积减少,阻碍生长。影响产量。
1.2.3 香蕉蚜虫主要危害香蕉嫩叶、心叶、吸取叶片质部汁液。使叶片无光泽,蕉树生长不良。抽蕾过迟、蕉蕾小。梳数及条数都少。造成香蕉等级降低。更主要是蚜虫吸食叶片汁液的过程中传播束项病。花叶心腐病等病毒性***,对香蕉造成毁灭性危害。
1.2.4 香蕉花蓟马主要怠害花营和幼果,抽蕾后未***已有蓟马钻入危害。成虫在幼果上产卵。导致果皮组织增生木栓化。后期凸起小褐点。手摸时有粗糙感。引致蕉果发病。降低果质。
1.2.5 香蕉红蜘蛛主要在蕉叶背吸食汁液。以老叶为多。受害叶片失绿为灰褐色,使叶片早衰枯黄。有时也危害果皮。使果实出现锈斑。
1.2.6 斜纹夜蛾主要危害心叶。斜纹夜蛾幼虫白天匿藏在荫蔽处。夜间咬食幼嫩心叶。尤其是试管苗种植的幼株。使叶片芽孔残缺不全,甚至把心叶全吃光。幼虫怕光,白天常逃走不见。
2 香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1 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危险***虫侵入。对于引进或新购的香蕉苗应加强检查。发现病虫害应及时消灭。
2.2 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选用无病壮苗,合理密植,实行与甘蔗、菠萝、花生等作物轮作,及时除净园内花叶心腐病或束顶病病株。保持蕉园田间清洁卫生。减少病源虫源。加强土壤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抗病虫能力。
2.3 生物防治
保护或引进食蚜蝇、蚜虫蜂、草蛉、瓢虫、赤眼峰等天敌。利用多菌体病毒、青虫菌,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病原微生物。使用茶麸粉、除虫菊素,鱼滕酮。烟碱、大蒜索、印楝素等生物源农药。
2.4 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杀,糖浆诱杀,灯光诱杀害虫。人工除病叶、病株。采用银灰色薄膜驱蚜。黄板诱杀等。
2.5 化学防治
必要使用农药时。要选择经专门机构认定,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并被正式推荐用于绿色食品生产的农药类产品,每种农药在生产过程中只能使用1次。且最后1次使用距采收期必须间隔30天以上。
问答拓展:香蕉主要病害与防治有哪些?
1.香蕉束顶病香蕉束顶病(见图2-58)是香蕉的毁灭***害,该病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等省(自治区)已普遍蔓延。广东省田间病株率一般在5%~10%,部分发病严重的蕉园达20%~40%。感病植株矮缩,不开花结蕾;在现蕾期才感病的植株,果少而小,没有商品价值。
(1)症状该病的主要症状是植株矮化,新生叶一叶比一叶窄、短、硬、直,病叶质脆且成束状,叶脉上有断续、长短不一的浓绿色或黑色条纹。病株分蘖、丛生。根头变红紫色,根系腐烂或变紫色,难发新根。病株常不开花抽蕾。若抽蕾期发病,可结实,但果实少而小,且味淡。无经济价值。
(2)病原该病病原为香蕉束顶病毒(Bananabunchytopvirus)。属黄矮病毒组,该组病毒粒体为球状。病毒主要借带病蕉芽和香蕉交脉蚜传播,汁液持毒能力达13天。该病毒为半持久性。机械摩擦,土壤均不能传毒。
图2-58香蕉束顶病
1.传病昆虫—香蕉交脉蚜2.病株
(3)发病规律香蕉新植区的初侵染源来自带毒种苗,老蕉区来自病株及其吸芽。该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毒吸芽,近距离传播靠香蕉交脉蚜。发病高峰期和媒介昆虫的发生规律有密切关系。在广东蕉园,10月交脉蚜的种群数量逐渐回升,到翌年1~2月达到高峰,4~5月则为束顶病的发生高峰期。该病的潜育期1~3个月。除香蕉之外,交脉蚜的寄主还有芋头、姜花、蕉麻和蛇尾蕉属的植物。在现有的香蕉栽培品种中,目前还未见抗病品种。
(4)防治方法①加强对香蕉种苗及组培苗的检疫。田间选取用于组培的吸芽应严格遵守检疫程序,组培苗第一代要送交有关部门进行生物测定和血清测定,确定不带毒之后才准繁殖;带毒苗则应及时销毁。②苗圃应设置在方圆2~3公里内无蕉园的地方,以防带毒蚜虫传病,必要时可在苗圃四周加设60目的防虫网;袋苗每10天喷40%乐果1000~1500倍液,或鱼藤精800倍液,或50%辟蚜雾2000倍液等,以保证组培苗假植期不带病。③重病区全部改种无病毒组培苗是根治本病的最好方法。零星发病的蕉园应燃纯定期检查并尽快挖除病株,开穴曝晒半个月后再行补种无病组培苗。
2.香蕉花叶病香蕉花叶病(见图2-59)在南美洲、菲律宾等地早有发生,其危害性不亚于束顶病。我国过去没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广东省自1974年首次在广州及东莞个别地区发现该病以后,蔓延扩展较快,发病率高达80%。早期感病植株生长矮缩,甚至死亡。成长株感病则生长衰弱,不能结实。
图2-59香蕉花叶心腐病
1.内层假根(部分)症状(示长条线状和斑块坏死病部)2.假根切面症状(示黑色坏死病部)3.叶片症状(示褪绿***条纹和梭状斑)
(1)症状①花叶。病株叶片上出现长短不一的褪绿***条斑或梭状圈斑,呈现黄绿条纹相晌段弯间的症状。②心腐。继嫩叶黄化或出现***条斑后,心叶或假茎出现水渍状,横切假茎病部可见黑褐色块状病斑,中心变黑腐烂、发臭。
(2)病原该病的病原是一种病毒,称黄瓜花叶病毒香蕉株系(Cuoumbermosaicvirusstrainbanana)。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6纳米。体外存活期为12~24小时,可通过汁液摩擦和蚜虫传染。
(3)发病规律病害初侵染源来自感病寄主。远距离传播靠带毒种苗;近距离传播靠媒介昆虫。通过汁液摩擦可传染发病。该病潜育期一般5~10天,但当发病条件不合适时,可长达12~18个月。苗期比成株期发病严重,尤其1米以下幼嫩蕉苗最易感病。香蕉与黄瓜间、套种发病严重。该病在温暖干燥年份发生较为严重,这与蚜虫发生量有密切关系。每年发病高峰期在5~6月。新抽生的幼嫩组织及心叶较易感病。发病与品种有一定关系:矮秆香蕉的耐害性、恢复性比高秆香蕉强。
(4)防治方法参照香蕉束顶病,同时还应避免与瓜类作物和茄科作物间种。
3.香蕉枯萎病香蕉枯萎病(见图2-60)又称香蕉巴拿马病、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早有发生,我国台湾省亦早有发现,本病被列为我国对外、对内的检疫对象。大陆于1960年在广西的西贡蕉上首先发现,1975年在海南粉蕉上亦有发生。现在广东、广西、宴闷台湾很多蕉区都有发生,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图2-60西贡蕉枯萎病
1.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病茎纵剖面和横切面3.病株
(1)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都能发病。苗期症状不明显。成株接近结果期症状明显,有叶片倒垂型黄化和假茎基部开裂黄化两种。叶片倒垂型黄化发病蕉株下部及靠外的鞘先出现特异黄化,多在叶片边缘出现,然后逐渐扩展到中肋。感病的叶片很快倒垂枯萎,由黄变褐而干枯。假茎基部开裂型黄化病株先从假茎外围的叶鞘近地面处开裂,渐向里扩展开裂达心叶,并向上发展达叶片处。裂口褐色干腐,最后叶片变黄。病株多数在未现蕾结实时即枯死。个别不枯死的则果实发育***,品质差,产量低。母株发病以至枯死后,其根茎通常不立即死亡,仍能长出新的吸芽,能继续生长,到了生长中后期才发病。
(2)病原该病原为一种真菌,称为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umoxysporumf.sp.cubense(E.F.Smith)Syn.etHan.]属半知菌亚门。病原菌的孢子座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有了3~5个隔膜,多数为3个隔膜。散生在菌丝上的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很多,单胞或双胞,卵圆形。菌核蓝黑色。厚垣孢子椭圆形至球形,顶生或间生,单生或两个联生。
(3)发病规律该病初侵染源来自病株及带菌土壤,病原菌的厚坦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至十几年,但在积水缺氧的情况下存活期则大为缩短。该病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苗、带菌的土壤和流水,故地势低洼的蕉园易发病。
(4)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严防从国外或台湾省的带病种苗进入;国内也要严禁病区的蕉苗调往外地。②推广种植无病组培苗。③定期检查蕉园,发现零星病株应及时清除销毁,并撒施石灰或尿素处理土壤。重病区可考虑全园销毁,改种水稻、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
4.香蕉炭疽病炭疽病是香蕉产区的常发病,也是全世界香蕉产区最重要的采后病害。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的蕉区均有发生。
(1)症状在黄熟果皮上先出现梅花点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大化成深褐色块斑,致全果变黑腐烂。果柄发病时,引起蕉指脱落。叶片被害,病斑初期不明显,后期则呈不规则长条形,中央灰色,上生许多小黑点。假茎被害,顶端发黑,严重者茎腐。若开花不久被病菌侵入,小果端部变黑腐烂。
(2)病原该病病原(见图2-61)是一种真菌,称为香蕉盘长孢。(GloeosporiummusarumCookeetMass)属半知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盘内。分生孢盘直径135~240纳米,聚集在一起时呈朱红色,分生孢子梗短杆状,无色,不分枝,分生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无色。
图2-61香蕉炭疽病
1.病原菌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2.病果
(3)发病规律田间病害初侵染源来自带病的蕉树,病斑上的分生孢子由风雨或昆虫传播,侵入后,最易在幼嫩组织上先发病。果实受害,通常呈潜伏侵染状态,病菌在表皮下休眠,直到果实黄熟后才迅速表现症状。果实包装材料及催熟房间内病原菌分生孢子也是果实贮运期该病的菌源之一。病害的发生与温湿度及品种关系密切:夏秋季高温多湿期间该病发生严重,发病的决定因素是湿度,在多雨雾重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发病严重,冬季低温干燥,病害较轻。栽培品种中,白油身、黑油身、东莞中把较为抗病,63-1、高脚顿地雷则较感病。
(4)防治方法①清洁蕉园,集中病、枯叶烧毁;增施肥料,加强树势。②药剂防治。自抽蕾开花期起,每隔10~15天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高脂膜的混合剂,连续3~4次,可有效降低炭疽病危害。果实采收后用45%特克多可湿性粉剂或50%抑霉唑500倍液浸果1~2分钟,晾干,置于加高锰酸钾固体保鲜剂的密封薄膜袋内,可有效抑制炭疽病发生,延长青果期,减少贮运期烂果。③选择晴天适时采收,当果实有75%~85%熟时采收最好。收获时蕉果不要直接与地面接触,避免产生伤口。④果实包装、催熟场所及包装材料每次使用前必须用10%福尔马林溶液进行熏蒸消毒。
5.香蕉叶斑病叶斑病(见图2-62)早在30年代初期已在中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普遍发生,70年代我国的台湾、广东、海南等蕉区亦普遍发现。主要为害叶片引起蕉叶干枯,明显减少叶片的光合作用面积,导致植树株早衰,影响果实充实,可减产30%~50%,病株的果实品质欠佳、不耐贮藏,容易腐烂。常见的有褐缘灰斑病,灰纹病和煤纹病三种。
(1)症状常见三种叶斑病症状如表3所示。
图2-62香蕉叶斑病
1.煤纹病(①病叶②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灰纹病3.褐缘灰斑病
表3香蕉叶斑病症状及危害
(2)病原褐缘灰斑病菌的病原菌(CercosporamusaeZimm.)是一种真菌,称为香蕉尾孢菌。分生孢梗褐色,丛生。分生孢子棍棒状、无色、有分隔。灰纹病病原菌(Co-rdanamusae(Zimm.)Hohn.)是一种真菌,称为香蕉暗双胞菌,分生孢子梗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双胞或单胞、无色、短西瓜子形。煤纹病病原菌[Helminthosporiumforulosum(Syd.)]是一种真菌,称为簇生长蠕孢菌,分生孢子梗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淡墨绿色,有3~12个分隔。
(3)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病斑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叶斑病的初侵染源来自田间病叶。春季,越冬的病原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每年4~5月初见发病,6~7月高温多雨季节病害盛发,9月后病情加重,枯死的叶片骤增。发病严重程度与当年的降雨量、雾露天数关系密切;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的蕉园发病严重;矮秆品种的抗病性较差。
(4)防治方法①每年立春前清除蕉园的病叶、枯叶并烧毁,减少初侵染源。在香蕉生长期最好每月清除病叶一次。②控制种植密度。矮把品种3000株/公顷,中把品种2250株/公顷,高把品种1800株/公顷。③多施钾肥、磷肥,不偏施氮肥;雨季及时排水,降低蕉园小环境的湿度。④喷药防治。现蕾前一个月起选用25%敌力脱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灭病威胶悬剂600~8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特克多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全株喷雾,每隔20~30天喷一次,共喷3~5次,并注意交替用药,以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6.香蕉黑星病黑星病(见图2-63)是蕉类非常见***害,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早衰凋萎;病果外观差,商品价值低,贮运期易腐烂。
图2-63香蕉黑星病
1.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2.果实症状3.叶片症状
(1)症状感病的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叶面散生许多小黑粒,病害逐步向中、上层叶片发展,导致大量叶片发病(但嫩叶很少发病)。挂果后,青绿色的果皮逐渐出现许多小黑粒,果穗向外一侧发病多于内侧,严重时穗轴及蕉果内侧也集生大量微小黑粒。果实成熟时,在小黑粒的周缘会形成褐色的晕斑,后期晕斑部分的组织腐烂下陷,小黑粒的突起更为明显。
(2)病原该病的病原是一种称香蕉大茎点霉的真菌[Macrophomamusae(Cooke)Berl.etVogl.]属半知菌。分生孢子器半内生于叶片组织中,褐色。圆锥形,无色,单胞。少双胞。孢子成熟后在有水时从孔口涌出。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有病的蕉树上越冬。初侵染源来自田间的病叶及病果,分生孢子随雨水和气流传播。每年春雨季节,成熟的分生孢子器喷溅出大量分生孢子,感染叶片及果实使之发病。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雨后或雨季发生严重,在高温高湿下,苞片脱落后的幼果很容易感病。高肥、密植的蕉园多病;挂果后期最易感病;香蕉比粉蕉、大蕉易感病。
(4)防治方法①注意田间卫生,减少初侵染源(参照香蕉叶斑病)。②断蕾后套袋护果。袋的规格为长80~120厘米,宽50厘米,厚0.3~0.4毫米的蓝色聚乙烯薄膜袋,袋身打小孔,以便夏天散热。具体做法是将果穗套入袋内,上端紧扎在果穗的基础部,下部开口透气。套袋能阻止病菌随雨水转移到果实,并有一定的防寒作用,但盛夏期间容易引起果实灼伤。③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灭病威胶悬剂600~800倍液喷雾叶片及果实,尤其应在果实断蕾后套袋前喷果为佳。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