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显微(小麦纹枯病)
全蚀病是麦类作物的土传根部病害,病原菌是禾顶囊壳,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顶囊壳属。该菌有4个变种,即小麦变种、燕麦变种、禾谷变种和玉米变种。小麦变种对小麦、大麦、黑麦致病性较强,对燕麦致病性弱或不能致病。燕麦变种对燕麦和禾本科牧草致病性强。禾谷变种寄生多种禾本科植物,但致病性较弱。玉米变种主要危害玉米。我国发生的主要是小麦变种,也有禾谷变种和玉米变种。以前仅山东、甘肃、宁夏、辽宁、江苏、陕西等地发生小麦和大麦全蚀病,近年已扩展到西北春麦区、北方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18个省份。
【危害与诊断】病株根系被破坏,重者死苗,轻者分蘖减少,矮小瘦弱,成穗数、穗粒数减少,粒重降低,8至形成白穗。一般发病轻的地块减产10%~20%,发病重的减产50%以上,乃至绝收。发病越早,损失越大。
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病。幼苗种子根、地中茎和根颈部位腐烂变黑褐色,严重时死苗。成活的病苗基部老叶变黄,心叶内卷,叶色变浅,分蘖减少。拔节后病株矮化,叶片自下向上变黄,类似干旱、缺
肥的症状。病株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横剖病根,可见根轴变黑。乳熟期茎基部发黑,剥开茎基部叶鞘,可见地上第一、二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有黑色膏药状物,为病原菌菌丝层,还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物,即病原菌的子囊壳。抹去菌丝层,可见茎部表面有条点状黑斑。这是全蚀病的典型症状,称为。黑脚。或。黑膏药。多在潮湿麦田中产生。在上壤干燥的情况下,多不形成黑脚症状,也不产生子囊壳,仅根部有不同程度的变得腐烂或变黑腐烂。有时仅根尖变黑,腐烂症状也受到抑制。此时难以发现和鉴别,易被忽略。
病株穗子早枯,称为°白穗。。零星发病田,白穗成簇出现,称为“发病中心”。易于发现。
较重的地块大片发病,白穗多,发病区域内植株枯黄,矮而稀疏,整个麦田冠层高低不平。
全蚀病是一种典型根部病害,病原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麦株根部和茎基部,地上部症状是根和茎基部受害所引起的。由于环境条件、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不同,各地田间症状的显现期和症状表现也不一致。当出现典型黑脚或黑膏药症状时,较易识别。在单纯表现根腐或死苗时,需与其他根病区分。出现白穗但无黑脚等典型症状时,需与麦穗枯熟以及根腐病、纹枯病或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的白穗区分。在不出现典型症状难以单靠田间症状作出査。将可疑根段用常规方法透明染色,然后用显微镜检查。若是时,需进行实验室检全蚀病,可在根表看到粗壮的黒褐色匍匐菌丝与菌丝结等结构。另外,还可以将可疑病株基部插入湿沙中,在16C-25c温度和有光照的条件下保湿,诱发产生子囊売。
【防治方法】全蚀病无病区应严密防止传入初发病区要采取扑灭措施,挖除病株,深翻倒土,改种非寄主作物普遍发病区以农业措施为基础,有重点地施用药剂,实行综合防治。
(1)严防传入我国部分省份已将小麦全蚀病列为补充农业植物检疫对象,不从发病区调种,对调运的麦种实行检疫。
(2)早期扑灭新发病区田间零星发病,有明显发病中心。在麦收前用撒生石灰的办法或其他标记方法划出发病中心的范围,收获时将划定区域的麦茬留高,与无病区域明显区分。麦收后,将划定区域根茬连同根系挖出并烧毁,发病中心的土壤也要挖出,移走深埋。不得用病土垫圈、沤肥。病田改种非寄主作物。
(3)栽培防治轮作是普遍发病区防治全蚀病最有效的措施,轮作方式应因地制宜。稻麦两熟轮作、棉麦两熟轮作以及小麦与烟草、瓜、菜、马铃薯、胡麻、甜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效果都好。有人认为,全蚀病发生衰退的麦田和即将发生衰退的麦田,要保持小麦连作。
当前还没有抗全蚀病的小麦、大麦品种,在普遍发病区可推广种植耐病、轻度感病、抗寒耐旱、抗倒伏的丰产品种。土壤表层病残体的残存量多,发病重。小麦收获后宜深耕细耙,深耕要与增施有机肥结合,以培肥地力,增厚熟土层。冬小麦适期晚播是防治全蚀病的措施之一。适期晚播能使种子萌发后处于较低温度下,种子根遭全蚀菌侵染的概率降低。要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保持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平衡,能明显控病增产。若土壤肥力高,有机质含量高,则氮肥施用量不宜超过磷肥用量,若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磷肥施用量不宜超过氮肥土壤肥力中等,应氮磷并重。磷肥用做基肥和种肥效果最好,追施速效磷肥宜在麦苗返青拔节期进行。
(4)药剂防治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3%(0.2%-0.4%)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醇(百坦)拌种剂干拌种子
还可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50克,对水2~3升,喷拌麦种50千克,晾干后播种。另外,也可用25%丙环唑(敌力脱)乳油120~160毫升,并100千克种子。
应用以上杀菌剂以及其他三唑类杀菌剂拌种,在土壤墒情较差时会推迟和抑制出苗,为提高拌种的安全性,防了严格控制用药量外,还可保墒、造墒播种,也可加大播种曼10%.病田在小麦秋苗期(3~4叶期)和返青拔节期可各喷一次三唑酮,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667米2(1亩,下同)用65~100克,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40~60克,20%三唑酮乳油用50~70毫升,皆对水50升喷雾。’对重病田施药时,·可取下喷雾器喷片必要时在抽穗前再喷一次药。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