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淡水鱼 淡水鱼都有什么鱼

2024-03-3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823 次
淡水鱼 淡水鱼都有什么鱼

这篇文章会给农资人说说“淡水鱼”的内容进行周密剖析,但愿对农友们有几许帮助,别忘了收藏哦!

淡水鱼是一种重要的水产类别,其在农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淡水鱼的养殖不仅可以增加农业产出,还可以提高水域生态环境。本文将围绕淡水鱼展开,探讨淡水鱼的生态环境、养殖技术、育种方法以及市场前景。

淡水鱼的生态环境

淡水鱼是适应淡水环境生存的鱼类,其生态环境主要是淡水水域,如河流、湖泊等。淡水鱼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水质和氧气含量,同时还需要合适的水温、光照和食物。对于养殖淡水鱼而言,保证水质和氧气含量的稳定和适宜非常关键,可以采用水循环、过滤等技术手段来维持水质和氧气含量。

淡水鱼的养殖技术

淡水鱼的养殖技术包括水域选择、池塘修建、投放种苗、饲料管理、**防治等方面。水域选择需要考虑水质、水源、水位、水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水域可以提高淡水鱼的养殖效益。池塘的修建需要根据淡水鱼的生态需求,设计合适的深度、水面积、水深比等参数。投放种苗需要选择优质的种苗,同时需要掌握适宜的投苗量和投苗时间。饲料管理需要按照淡水鱼的生长需求,科学配制饲料,掌握喂食量和喂食时间。**防治需要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况,对于发现的**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传播和扩散。

淡水鱼的育种方法

淡水鱼的育种方法包括天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种。天然繁殖是指淡水鱼在水域自然**繁殖,这种方式的优势是不需要额外的费用和技术支持,缺点是繁殖率低,难以控制。人工繁殖是指通过人工控制淡水鱼的**和孵化,这种方式的优势是繁殖率高、品种纯正、数量可控,缺点是需要相应的技术和费用支持。

淡水鱼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提高,淡水鱼作为一种低脂、高蛋白的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淡水鱼的养殖和捕捞成本相对较低,利润空间较大。目前,国内淡水鱼养殖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涉及到众多领域,如农业、渔业、饲料、水产加工等。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淡水鱼的市场前景将不断拓展。

拓展百科知识

鲶鱼(niányú):又名“鲶鱼”,是鲶科鲶鱼属的鱼类。鲶鱼是淡水鱼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江河湖泊中。鲶鱼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鱼类。

参考资料:1.《淡水养殖学》2.《现代淡水养殖技术》3.《水产养殖学》

相关问答拓展:

1、罗非的理论?

莫非的理论又称“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EdwardA.Murphy)提出的。其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每种事件的发生前都会产生一种微波,那不是机械波,也不是电磁波,是与人脑产生相互作用的波。也就是说,在每事件发生前,都会发出包含事件要发生具体信息的微波。而人脑是会接收这些微波的。当某人想要做某事件时,某事件所产生的微波对他的作用最强。就如收音机收电台一样,想接收某电台,他会调频,使电台信号电波对收音机作用最强。而这过程与收音机工作过程不同的是,它对人的作用都是反向的。也就是,人所接收到某事微波信息的都与原信息恰恰相反,使人大脑往往会要做出对事件有负面影响的指令。这就是莫非原理。

2、罗非鱼为什么叫罗非鱼?罗非是什么意思?

叫罗非鱼是音译而来。罗非没什么意思,音译

罗非鱼在**被称为“鲈非”,本意是“来自非洲的鲈鱼”,后又从**经由广东进入中国,根据音译被叫做“罗非鱼”。刚一引进,它就为我们中国的水产出口立下了大功——它一度成为我国最重要,也是出口额最高的鱼之一。

罗非鱼属热带性鱼类,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喜欢栖息在中下层水域。其鱼体侧高,背鳍具10余条鳍棘,是我国主要的养殖水产品,以肉质鲜美、少刺、蛋白质含量高深得大家的喜爱。

3、用什么叫罗非鱼?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鱼、南洋鲫等。原指以莫桑比克为模式产地的口孵非鲫属鱼类。物种:莫桑比克口孵非鲫,现为慈鲷科非鲫属及口孵非鲫属等属数种鱼类的共同俗称;英文里统称为Tilapia。

现在罗非鱼是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且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之一。它通常生活于淡水中,也能生活于不同盐份含量的咸水中,也可以存活于湖,河,池塘的浅水中。

罗非鱼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够生长,且对溶氧较少之水有极强之适应性。绝大部分罗非鱼是杂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

4、罗非鱼和鮰鱼的区别?

罗非鱼原产非洲,属热带性鱼类,此属包括亚种共有100多种。罗非鱼具有生成快、产量高、食性杂、**少、繁殖力强等特点。

罗非鱼是我国主要养殖水产品。其肉质鲜美,少刺,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特别高。

鮰鱼学名长吻鮠,俗称"江团"、"白吉"、"肥头鱼"、"鮠鱼"。在分类学上隶属鲶形目、鲿科、鮠属。长吻鮠是中国名贵的淡水鱼类,分布于长江水系,向北可达黄河,向南可至闽江水系。长吻鮠鱼体态粗长,腹部膨隆,尾呈侧扁,鮰鱼个体轻重不等,一般为1500~2500克,少数个体可达10公斤。

5、百元罗非竿推荐?

1.推荐2.因为百元罗非竿在价格上相对较为经济实惠,适合初学者或者预算有限的钓鱼爱好者。虽然价格较低,但是百元罗非竿的质量和性能也能够满足一般钓鱼需求,能够轻松应对常见的钓鱼场景。3.百元罗非竿的种类和品牌也较为丰富,可以根据个人偏好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罗非竿。在**时,可以考虑一些知名品牌的产品,它们通常具有较好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另外,也可以参考其他钓鱼爱好者的评价和经验,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百元罗非竿。百元罗非竿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选择,适合初学者或者预算有限的钓鱼爱好者使用。

拓展好文:大宗淡水鱼绿色养殖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水产养殖产量从1978年244万吨增加到2024年4906万吨,增加了约19倍,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部分地区出现养殖环境恶化、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相关养殖技术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宗淡水鱼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2024年全国大宗淡水鱼总产量1963.66万吨、总产值2612.00亿元,分别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67.59%、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值的44.45%,有助于改善国民膳食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结合大宗淡水鱼的生活习性及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大宗淡水鱼多采用不同的水层多品种混养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搭配鲢、鳙等,利用其滤食作用,消耗水体中过剩的藻类,降低水体氮、磷的含量,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有利于提高养殖效益,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传统的池塘养殖“八字精养法”:水、种、饵、混、密、轮、防、管,是养鱼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其中“水、种、饵”是池塘养殖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有机统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意识到好水、好种、好料的重要性,传统的池塘养殖逐渐发展为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养殖生产模式。

  近年来,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不断丰富发展相关理论,并逐渐研发苗种繁育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病害防控技术等绿色养殖全程关键技术。

  但是有些养殖技术还需要不断优化,一些新的理论还待突破,如营养与免疫研究领域的不同养殖模式下的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不同季节的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及其生态防控理论与技术、不同环境胁迫下的水产养殖动物抗应激营养理论、抗应激防病理论、抗病营养理论与技术等,亟待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理论突破到技术创新的发展。

  二、大宗淡水鱼绿色养殖发展破解的方法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以新品种为核心,辅以新模式、环境生态修复、绿色功能饲料、产品加工等相关技术及产品,努力提高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养殖。

  大力进行新品种筛选与创制

  按“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要求,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共研发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11个新品种,在全国118个示范县集成示范推广,建成新品种(品系)良种扩繁基地52处,形成了良种扩繁与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12套,累计繁育良种水花鱼苗400亿尾以上,建立良种健康养殖模式13个,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技术,有效缓解环境污染。下一步将加强筛选提高饲料利用、抗病等新品种,进一步提升民族水产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广水产养殖绿色生产新模式改造池塘的生态工程化设施,优化生态沟渠、复合生物浮床、复合人工湿地等构建技术,研发适合池塘养殖稻田原位、异位修复关键技术,形成内陆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养殖新模式。

  截至2024年,建立了池塘生态工程化调控模式3套、系统性操作规范10套、典型模式9个;开发水层交换设备2种;建立底质管理技术模式5种;制定技术性规范16个;研发优化新型高效设施与装备3项;优化推广先进养殖机械4项;优化形成绿色高效养殖典型模式7项;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024年,在全国11个省份启动了生态修复型湖泊渔业增殖模式、池塘种青养鱼绿色养殖模式、小区型池塘工程化高效养殖模式、池塘-湖泊复合型养殖模式、西北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黄河滩涂提质增效型生态养殖模式、“哈尼梯田”渔稻综合种养模式等14体系核心示范点建设。大力推广以渔净水生态修复水域环境

  运用循环利用的理论,大力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增养殖,实现以渔净水、以鱼控草、以鱼控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2024~2024年在湖北省梁子湖群应用生态增养殖容量综合评估技术,指导湖泊水产动物的增殖放流与管理,增殖放流成本降低6%,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2%,湖泊水质保持在地表水Ⅱ~Ⅲ类水标准。同时我们彻底拆除了梁子湖内拦网40道,共计6.4万米,疏通了各湖区间的物质传递与交流通道,为大型沉水植物恢复提供了场所,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达到了“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目的。大力加强绿色功能饲料的研发和推广

  以优质、安全、环保、高效水产发展为导向,以提高生产性能、降低饵料系数、减少废物排放、保障产品安全为目标,发展精准、绿色的饲料技术。

  截至2024年,获得氨基酸平衡技术27项、能量平衡技术14项、绿色添加剂技术36项;建立异育银鲫摄食与4种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1套;获得团头鲂、青鱼、异育银鲫等品种的最佳投喂节律和投喂频率;获得异育银鲫和草鱼菜粕饲料管理模式各1个;建立青鱼幼鱼饲料中无害化肉骨粉应用技术;研发1套鲤精准营养配给技术;建立了鲤发酵饲料配方1个,实现营养素的精准平衡及节能减排。

  大力加强绿色药物研发与推广

  深入研究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及应用,积极开发绿色无公害新型渔药。

  截至2024年,研发鱼类病害的诊断技术30多项、病毒性和细菌性**疫苗10种、新型微生物产品5个、新型化学替~代药物3种、天然植物药物9种,病原诊断试剂盒6种;构建鱼病远程诊断专家系统;形成病害免疫预防技术3项、药物防治技术2项、生态防治技术2项。以上产品与技术在全国的30个综合试验站进行了集成示范和应用,示范面积达2.5万亩以上,免疫各类鱼苗苗种6000多万尾,有效提升了大宗淡水鱼品质。大力加强大宗水产品的提质增效

  针对大宗淡水鱼贮运保鲜、分级包装的商品化加工技术规模化和水平不足,缺乏美味方便、营养健康的加工产品等问题。

  截至2024年,研发出具有酸嫩口感的系列发酵鱼制品3个;蛋白粉(肽)类营养健康产品3个;鱼糜凝胶增强与质构调控、抗冻保护、节水漂洗技术等4项;系列鱼糜制品8个;研发系列常温熟食、休闲、方便食品10个;基于蛋白抗冻和微生物及酶抑制的淡水鱼保鲜与品质控制技术6项;鱼肉鲜度和品质快速评价与预测技术4项;淡水鱼保鲜调理类产品6个;大宗淡水鱼类加工和贮藏保鲜技术和工艺16项;淡水鱼加工产品33个,并在16家公司示范应用,有效延长了大宗水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大宗淡水鱼产业未来展望

  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首先是政策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不断加大农业绿色技术体系创新支持力度,引领农业**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其次是不断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支撑,通过集成创新突破现有技术,不断丰富发展相关技术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