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一筐稻谷重50什么单位

2024-03-1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69 次
一筐稻谷重50什么单位

  本篇农资总结会给农资人说明一下“一筐稻谷重50什么单位”的内容进行分析,期待对网友们有几许帮助,犹豫什么呢,收藏一下吧!

  一篮米重50公斤。水稻是指未去除水稻壳的子实。

  在植物学上,它属于普通栽培水稻亚属中的普通水稻亚种。水稻籽粒的形状和结构主要由英国和英国水果组成。

  水稻经过加工和碾压,去除皮层和胚胎,剩余的胚乳为食用水稻。


好文探索:原创科举殿试,朱元璋让人搬来3筐稻米,出题:三筐稻米谁优谁劣?


  1372年(明洪武4年)3月,明朝第二次科举殿试即将举行,考生们正忐忑地等待着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策论题目。

  没多久,朱元璋大步走进了奉天殿,却没有宣布**,而是命人抬来了3筐稻谷。

  朱元璋宣布,本次殿试不做文章、不考策论,考生只需要分辨、评价这3筐稻谷的产地和优劣,并陈述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众考生听后面面相觑,大臣们的表情也是相当复杂,排在百官第一位的刘伯温更是脸色骤变,看来今天有很多人要人头落地了。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国家抡才大典的殿试上出此题目宰相刘伯温为何判定会死很多人呢。

  曾有一种说法,是“得国之正,唯汉与明”,因为只有这两个朝代是“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放过牛,当过乞丐、农民、和尚,终于在元末风起云涌时,参加了红巾军起义,历尽艰辛创立了大明帝国。

  虽然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但却胸怀天下,心系百姓。

  他常说评价大明官员之优劣贤愚,在于其是否真心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

  纪事本末》中对朱元璋的一生有过简单的概括:“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剑讨乱,十五年间,遂成帝业,开明堂,礼贤帝,功云烈矣。”。

  朱元璋异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洪武元年时就设立了国子监,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就重开了因战乱荒废多年的科举。

  在我国的古代,人才选拔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周朝时以亲缘关系为主的“世卿世禄制”,秦朝以军功为首的“军功授爵制”,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朝创立的“科举制”。

  经过数千年不断的演变淘汰,最终“科举制”成为唐代以来国家抡才的主要方式。

  到了大明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变得极为完善了,主要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其中会试至关重要,将连考三场,只有中试的贡生才能参加殿试,殿试主要是进行排名,一甲进士及第,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虽然科举不可避免地存在守旧、呆板,甚至不公平的一面,但至少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是科举制的利弊,早在洪武三年的第一次科举时,就被朱元璋敏锐地察觉到了。

  朱元璋发现科举考试过于强调文才,而忽略了能力考查,通过科举选**的人才,多是赵括之类的浮夸学子,远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栋梁之材。

  《明史》记载,朱元璋评价科举选拔人才,“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甚寡,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联,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

  可见,朱元璋对以八股取士选拔人才的制度已经甚为不满,出身草根的他,决定另辟蹊径。

  于是洪武4年春天,历经千军万马才走进奉天殿的饱学士子们,看到这三筐稻谷后傻眼了。

  这三个竹筐里的稻米差异其实很明显。

  第一个竹筐里的稻米粒大饱满,第二个竹筐里的稻米就显得颗粒不均,有些还发霉了,最差的是第三个竹筐,里面的稻米不仅干瘪发灰,还掺和着杂草。

  看到这三筐稻米,刘伯温的脸色慢慢变得难看起来,他深知上面这位洪武大帝的秉性,今天这场殿试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轮流上前奏对的士子,面对参差不齐的稻谷,却回答的五花八门。

  有的士子说因为水土不同,所产稻谷才各有不同。

  有的士子一心卖弄文采,将稻谷描述的花团锦簇,却离题万里。

  有的士子揣摩朱元璋的心思,在农事上高谈阔论,却没有一句话说在点上。

  甚至有的士子都不认识这是稻谷。

  看着士子们一个接一个的引经据典,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说穿自己的用意,虽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朱元璋对士子们的表现还是是大失所望。

  龙椅上的帝王轻轻的咳嗽了一声,奉天殿上顿时安静下来。

  朱元璋缓缓走到三筐稻谷前面,将手伸进第一筐稻谷里面,抓起一小把稻谷,让饱满的谷粒从手掌上轻轻滑落,然后有些感慨地说:。

  “这一筐稻谷,是产自两湖,都说‘湖广熟,天下足’,古人真是诚不我欺,我大明能够定鼎中原,多赖江南米粮充足。”。

  说完,朱元璋又把手伸到第二筐稻谷里面,这一次他的拳头有些紧握,古井不波地说道:。

  “这一筐是来自京城太仓的粮食,虽然看着还行,但是不如第一筐的好,有些还发霉了。

  跟随在一旁的刘伯温却发现了一丝异样,朱元璋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大殿的气氛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要知道,太仓可是应天府专门存储粮食的地方,若是太仓的粮食都在以次充好,甚至发霉,那么其余的地方也就可想而知了。

  接着朱元璋又把手伸进了第三筐稻谷里,捡出几根杂草,声音渐渐变冷:。

  “这是来自军中的粮食,这些稻谷许多都是空壳,其中多有陈年旧粮,不仅成色最差,还掺和了杂物,份量不足。”。

  听完了朱元璋对三大筐稻谷的解说,在场的众位士子和大臣们都愣在当地。

  刘伯温在心里暗暗地叹了口气,“看来皇上今天要大开杀戒了。”。

  产自两湖地区的稻谷颗粒饱满,说明两湖这几年风调雨顺,地方官员也管理的不错,所以这几年收上来的粮食应该质量很好。

  但是明明收成不错,太仓的稻谷发霉的迹象,这还是在天子脚下,全国的仓储存在多少问题不言而喻。

  这也就罢了,更为严重的是军粮不仅干瘪难言,里面甚至还有稻草掺杂,这明显是有人**克扣了军粮。

  朱元璋就是靠军队起家的,对军队最为重视,这样的粮食派发下去,将士们还如何打仗。

  果然,在奉天殿上,朱元璋当场宣布了三项命令。

  第一是重赏了扬州太守,表彰其忠于职守。

  第二是将负责太仓的官员斩首,相关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

  第三是将主管军队粮食的官员当场斩首,其他关联官员均遭革职查办。

  通过这场“稻谷为题”的殿试,朱元璋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除了当众惩治了**粮食的蛀虫之外,朱元璋还给参加殿试的士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民生课,最后还借机让文武百官亲眼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粮食是国之根本,可这些饱读诗书的考生们也许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但却分不清五谷杂粮,他们也许文采斐然下笔如神,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免捉襟见肘。

  朱元璋精心准备的**不仅戳中了士子们的软肋,也戳中了科举制的软肋,这样选**的官员,如何能够承担起大明江山的重任。

  宰相刘伯温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场的士子口音明显都是南方口音,竟无一个北方人。

  原来今年的会试优胜者都是来自江南地区的富有之家。

  北方常年战乱民生凋敝,学子本就少,就是少数人家供养孩子读书,也会苦于缺少名师教导。而江南则本就是文风鼎盛之地,又多富裕之家,会试优胜者全是南方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刘伯温知道,朱元璋绝对无法容忍朝堂被南方士子把持,早晚会有动作。

  在经历了这次特殊的殿试之后,朱元璋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古往今来的两个重大难题:杜绝**和选拔人才。

  朱元璋本就是乞丐出身,一直都非常痛恨**的行为,继位之后对于**更是严厉惩处,他也许是中国古代对**打击最严厉的皇帝了。

  就选拔人才的问题,朱元璋多次跟大臣们商议。

  宰相刘伯温提议先停止科举,然后广开学堂,改革科举,大力发展地方教育,增加农事、经济、格物、算学等经世实用之学。

  同时扶持北方经济,待到北方休养生息之后,再开启科举考试,这样不光能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还能更好的招纳贤才。

  朱元璋对科举制的弊端深恶痛绝,欣然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决定暂停科举。

  但是大明立国不久,各地对官员和人才的需求仍很迫切。

  朱元璋效法古制,建立了人才举荐制度,规定地方官员必须每年上报、举荐辖区内的人才,并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和学识分别进行评价,以便量才而用。

  一直到洪武三十年时,科举才重新开启。

  这次科举中,朱元璋发现,即使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修养,南方的文章水平仍然高出北方。

  于是,借北方士子的不平,朱元璋又开了一次“夏榜”,录取的全部是北方人。

  此后,更是将南北人分榜录取成为定例。

  南方名额多一些,北方少一些。

  自宋代以来,中原及北方长期战乱,中国文化的重心逐渐南移,直接造成了南北文化水平差异较大。

  这样的措施既考虑到了南方学子文化水平确实高出一筹的事实,又满足了朱元璋平衡朝堂南北人员、打击江南地主的需求。

  唐宋以来,科举录取的人都是凤毛麟角,而自明初开始,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都有上百人之多。

  虽然会带来官员臃肿的问题,但也有利于广种薄收,避免了野有遗贤,保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为国效力。

  后来,朱元璋还下令增加了高级官员任职的考试环节。

  不同于以往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明初的进士如果要进入重要机构比如翰林院、六部等,还需要再参加一次专门的考试和面试,优胜者参加完岗前培训才能任职,被淘汰的就分配到地方当个小官,这样的措施有利于对高素质官员的选拔。

  朱元璋还创立了监生观政制度,规定参加殿试的学子都要从最底层的小官做起,定期报送观政心得,用实践来检验学子水平,还可以双向管束官员,监督百官做事。

  三个月之后,政绩好的则会升职,政绩不好的,不仅不升职,还会被剥夺科举的功名。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选拔人才这件事也的确是尽心尽力了。

  不过朱元璋最看重的其实还是民生民情,选拔好官说到底也是为了百姓的福祉。

  一场殿试,不仅让士子们明白了做官最重要的是体察民情,为百姓做事,还严惩了这三筐稻谷背后的贪官恶吏,顺手敲打了百官,最后还看到了大明背后隐藏的问题。

  朱元璋虽然学识不高,但见微知著,从这三筐稻谷的**,可以管窥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他期望大明的百官不仅要重视民生,也能够清廉如水。

  在历朝历代,人才和**问题,都是统治者头疼的问题,朱元璋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人才的选拔,**的惩治,都要结合实际问题,找到背后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朱元璋所处的时代虽然和现代大不相同,但面临的人才和**问题却都存在。

  而我国在这两个方面则是越做越好,中华大地人才济济,反贪更是毫不手软,这对促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