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发明水稻的时间

本篇经验汇总会给全国农友们分析“袁隆平发明水稻的时间”的内容进行介绍,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还不赶紧收藏吗!
袁隆平于1973年发明了杂交水稻。今年,合作小组通过测量和交付找到了恢复系,克服了三系的困难。
10月,袁隆平在苏州举行的水稻研究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生仓库选择三系的进展》的论文,宣布中国的三系杂交水稻已经支持。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先驱和领导者,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1、袁隆平于1973年发明杂交水稻。
今年,合作组通过测量和交付找到了恢复系统,征服了它“三系”10月,袁隆平在苏州举行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进展》论文正式宣布中国籼稻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1975年,袁隆平征服了“制种关”,探索和总结制种技术的成功。
在他的带领下,2000年、2023年、2023年、2023年实现了每亩超级水稻产量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第一至第四阶段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先驱和领导者,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1、整地,按要求精细整地,使排灌顺畅,边界平整,无杂草,无积水,边界宽度4-6m,开挖一条深0.1m、宽为0.6m的沟。
2、及时早播,合理安排播种期是保证水稻直播栽培全苗和安全齐穗的关键措施。
选择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可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产量,做好种子发芽消毒,减少病虫害发生。
浸种,一般浸种12-18小时,不催芽直接播种,湿育苗为最佳。
5、在发芽过程中,应掌握适当的水分、适当的温度和水稻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30-35℃,超过45℃时就会引起“烧芽”,超过80%的种子破胸后可播种。
6、疏播均匀,杂交稻种子18.75kg/hm2、
一般比正常育苗增加15%-20%的用量,播种均匀,播种后埋芽。谷芽可以用木板轻轻踏入土壤,防止鸟鼠伤害。
好文探索:袁隆平光辉而简朴的一生:哪天不看一眼稻田,心里就落空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1981年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23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2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有媒体统计,袁隆平共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多达67项。这些奖项、荣誉记录了袁隆平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19岁那年,不顾父母的反对,袁隆平坚持学农。因经历过大饥荒,深刻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作出了重大人生选择:从事水稻研究。
自1962年开始,近60年来,袁隆平和他的水稻研究形影不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曾寄语年轻人:“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
回眸袁隆平的一生,不仅其杂交水稻研究成就值得传颂,生平的一些小事也值得记录、讲述。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在兄弟五个中排行老二。1942年初秋,他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后又转学至博学中学。
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当过小学校长和督学,后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母亲也是一名教师。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年幼的袁隆平随父母北京、天津、江西赣州、湖北武汉、重庆和南京等地居住,主要在城市生活。
1949年,在大学填报专业时,19岁的袁隆平与父母发生了争执。
他的父母认为,学农很辛苦,建议填报理工或者医学专业,但当时袁隆平有自己的主见。 他不顾父母反对,毅然报考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果断跳进“农门”。
学农是袁隆平从小产生的志趣。据他介绍,上小学时,老师带他们去参观一个园艺场,看到各式的花草果木,他对这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我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吃什么事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袁隆平说。
2023年,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年近九旬的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还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里的超级杂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自1962年开始,近60年来,袁隆平的心一直在水稻研究上。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心还在试验田里。
为推进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2023年12月20日,在海南三亚召开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并成立袁隆平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
今年5月9日,袁隆平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测产传喜讯: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他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
杂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里,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隆平的秘书杨耀松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
为方便研究,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只要在长沙,袁隆平每天都要看上好几遍。
杨耀松说,哪天不让袁老看一眼田,他心里就落空了。以这块田为例,其实他站在自家窗户旁就能看到,可他依然坚持每天下楼去田里。
生前,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据新华网2023年报道,袁隆平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
他有还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有一次,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可以坐头等舱,但他从来都是买经济舱的票。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考虑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适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的票。
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
袁隆平对自己“小气”,对他人却很大方,一直乐于尽全力帮助他人。
他带的一位博士生,是从农村出来的,家庭困难。一次,这位学生打电话给他,说是父亲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从自己的工资里给学生寄了2000元。
袁隆平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1981年,袁隆平获得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有10万元奖金,自己只留了5000元,其它都分给同事、同行了。
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附近,有一家名为“曹氏民剪”的理发店,从2023年9月开起,袁隆平常来这里剪头发。
开业10多年,剪头发的费用从5元涨到了20元。
店主曹小平接受采访时说,袁隆平重感情,一直是小店的忠实顾客,还亲自题写了店名。她不愿收袁隆平的钱,但袁隆平每次都会把钱塞给她。
生前,袁隆平关心青年的成长,曾多次寄语、勉励青年。
2023年2月26日,袁隆平应邀到武汉市矫口区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一个中学生说,他看到过一篇报道,说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非常敬仰。
袁隆平连忙澄清:“一定不要受到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我也从来没有在农田里累倒过……”。
2023年9月26日,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们给袁隆平请教其“成功的秘诀”,袁隆平通过以视频方式回信:“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想我没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
2023年9月8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将至,农业农村部联合央视等举办的金秋消费季“为老乡拼一单”大型直播活动中。
当时,袁隆平寄语年轻人:“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
精选问答:
1、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是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对野生稻进行培育、种植的国家,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发现了一万年前人工栽培的水稻,同世界上其它较早栽培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多年。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
扩展资料:
水稻按稻谷类型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按留种方式分为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还有其它分类,按是否无土栽培分为水田稻与浮水稻;按生存周期分为季节稻与“懒人稻”(越年再生稻);按高矮分为普通水稻与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盐碱性分为普通淡水稻与“海水稻”(其实它主要使用淡水)。
中国科学家群体对水稻科研做出了全球罕见的贡献: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朱英国院士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民胡代书发明越年再生稻等等。
2、袁隆平简介和事迹?
关键词 偶然 曾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现在大家称您为“杂交水稻之父”,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关键词 实验田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实验田;如果不在实验田,就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说过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这当然也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 袁隆平的第一块实验田在安江农校,在该校的中古盘7号田内。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秧苗,被袁隆平与助手们小心翼翼地插入这块田中。 18天后的夜里,这些**秧苗被全部拔除,不知何人所为。 为了加速繁殖**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时间更长,气温更适宜的南方。广东、海南、福建……不少适于耕种杂交水稻的地方都开辟了他的实验田,田埂上、小路间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迹。 1979年5月,美国著名的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农业部种子公司送给他1.5公斤杂交水稻。威尔其带回国,当年就试种,立即获得增产。到2023年,美国耕种杂交水稻80万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25%―35%以上。 在**,到2023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而在菲律宾、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几内亚等一些国家,均已开始试种杂交水稻。 但袁隆平仍然很“贪心”,他想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台湾。 从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在实验田里究竟花费了多长时间,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袁隆平的第一位助手――湖南省农科院高级研究员尹华奇,从1966年开始跟随袁隆平,至今已逾41年。他向记者推算:袁老师从上个世纪1960年代至今,应该至少干了90年的活。为什么如此说呢?老尹解释:按照湖南的水稻生长规律,一年只干半年活。而袁老师同时把实验田设到了南方各地,所以袁老师一年至少干了两年以上的活。 关键词 野败 所谓“野败”,全称是“花粉败育野生稻”,它是一株野生稻。 这株野生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的,地点在海南南红农场附近的沼泽里。 1970年11月23日上午,这两人在这片沼泽里发现了一片野生稻。在观察中,两人发现了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显然是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成。经袁隆平确定,这确是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大家都兴奋不已。 原来,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优势。”但袁隆平却始终向权威挑战,坚信水稻的**优势,走向了对杂交水稻的摸索之路。 当时三系杂交稻的理论已经成型,缺乏的是实际中的配套。所谓“三系”,即雄性**系、保持系、恢复系;而要达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须解决第一代杂交种子这个难题。三系中,保持系、恢复系在寻常水稻品种中可以找到,但雄性**系的种子却难以寻到。 现在,终于找到了它,就像焦虑的周瑜等来了东风,师徒3人怎不欢欣鼓舞呢?1972年,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号”出世了。第二年,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人。 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础上,两系水稻研究成功。 两年后,67岁的袁隆平又发起了向超级稻的进攻,目前亩产已超过800公斤。 关键词 院士 今年4月29日,袁隆平在华盛顿接受了美国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在评选中袁隆平是获全票通过的。在现场他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吃饭问题……”颇具份量的颁奖词,出自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之口。 美国科学院是公认的最权威学术机构,能够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袁隆平,却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数次失之交臂。 1991年5月,湖南省**郑重推荐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候选人,但这年新增的34位生物学部委员中,却没有袁隆平的名字。次年,湖南省**再次申报推荐,袁隆平依然名落孙山。1992年,湖南以省委省**的名义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1995年,经湖南省**再次推荐,袁隆平终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多人为袁隆平抱不平。处在漩涡中的袁隆平却神情淡定:“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 关键词 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是音乐家贺绿汀留下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个傍晚,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校园里拉起了小提琴,忘情地演绎着这首名曲。 这时,近旁响起一个**的和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歌声清脆。袁隆平扭头一看,见歌者是他的学生邓则。此时,邓则也正用明亮的眼睛望着他,好像在问,老师为何这么忧郁啊?袁隆平不由心中一动。邓则是来看老师的。 当时,袁隆平正处在感情的低谷中,突然,时常有这么一位端庄大方的**陪着说话解闷,心情自然开朗不少。渐渐的,邓则在袁隆平心中份量愈来愈重,仿若就是他寻觅和等待的“秋水伊人”。 一晃数年过去了,邓则也已走上了工作岗位。 一天,邓则收到了袁隆平写的一首小诗: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原来这是一封示爱诗。匆匆读完,邓则不由心跳加速。其实她也早已芳心暗许,从此两人开始了约会。 1964年正月,一个简单的仪式后,两人走到了一起。婚后,同是农校毕业的妻子对袁隆平帮助很大。田间里,妻子与他一起寻找秧苗材料,而孝敬老人、抚养孩子这些家事袁隆平也基本上丢给了妻子,很少理会。每次与人谈起妻子,袁隆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银婚纪念日那天,袁隆平特意让妻子穿上婚纱,拍了一张婚纱照作为纪念。面对镜头,看着妻子那娇羞的面庞,袁隆平幸福地笑了。 关键词 唯实 唯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说假话,只做真事。这是袁隆平为人的一贯鲜明风格。 1992年,一家媒体在头版刊登了一篇座谈纪要,发表了一些人的看法,大肆贬低杂交水稻,说杂交水稻是“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下袁隆平火了:自己当不当院士无所谓,但杂交水稻的清誉却不容诋毁。袁隆平立即以读者名义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标题为《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用铁一般的事实描述了杂交水稻的现状和美好的前景。当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这篇短信。 除了对科研的态度袁隆平一丝不苟,在生活细节上,袁隆平也是很“较真”的。 1995年10月,袁隆平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奖,载誉回到长沙,在黄花机场受到热烈欢迎。欢迎仪式快结束时,一位领导才匆匆赶来,领导的随同人员向袁隆平提议:再要电视台补拍一个袁和该领导从机场内一同走出的镜头。袁隆平一摆手:“这不行,违反了真实性!”其干脆的回答,使这位领导和随同人员颇显尴尬。 袁隆平的求实态度也让许多记者折服。他数次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强调:科学的报道不要组织,不要“摆拍”,不要弄虚作假,一定要像我们搞科学的一样实事求是。 在湘院士谈袁隆平:他乘飞机从来只坐普通舱 红网5月24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袁隆平院士既是科研的伟人,又是生活上的普通人!”前天,在省科技界学习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座谈会上,与会的在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省会各相关单位专家学者一起畅谈隆平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出席会议。 姚守拙回忆起他和袁隆平打交道时的点点滴滴:“有一年,我坐飞机去北京,当时是坐在飞机上的普通舱,无意中发现袁隆平也坐在普通舱,便问:‘袁院士,你怎么也坐普通舱?’袁院士回答,他从来都是坐普通舱。”按照有关规定,袁院士和姚守拙完全有资格坐头等舱,但两人都选择坐普通舱。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何继善表示:“袁隆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甘于奉献,与当前在学术界出现的浮躁、学术水分等风气有着天渊之别。”何继善说:“现在对歌星、影星宣传得比较多,袁隆平这样的科学界的‘超级男生’更应该多多宣传和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官春云与袁隆平接触较多,他说:“袁老师工作非常忙,每天找他的人也很多,可湖南农大每年的研究生招生,无论何时只要接到我的电话,他都准时来参加,而且还亲自参加面试。” [稿源:红网综合]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