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什么是猝倒病(什么是猝倒的一线药物)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488 次
什么是猝倒病(什么是猝倒的一线药物) 苗木猝倒病是什么?

(damping-offofnurserystock)

(周仲铭)

又称立枯病。普遍发生于各种森林苗圃和温室中,幼苗死亡率常达20%以上。被害树种范围非常广泛。绝大多数针叶树种均感此病,其中高度感病的有杉、松、落叶松、云杉等属树种。阔叶树中,刺槐、枫香、悬铃木、椴等的苗木也易受害。病害从播种后即开始发生,所表现的症状因苗龄不同而异。播种后到出土前,表现为种子或幼芽腐烂,地面则表现为缺苗。苗木出土后至木质化以前,表现为根和根颈部腐烂,整株倒伏。将新倒伏的幼苗轻轻拔起,可见其根部的薄壁组织已完全腐烂。这一阶段病势发展最为猛烈,数日内即可导致苗木大片倒伏,猝倒病因此而得名。苗木木质化后,病害表现为植株干枯,根部皮层腐烂,但直立不倒,故又名立枯病。引起猝倒病的病原菌多达数十种,其中以腐霉菌、茄丝核菌和镰孢霉最为普遍,为害亦最大。这些病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在适宜条件下,病菌在土壤中每昼夜可扩展2~5厘米,并于48小时内引起幼苗倒伏。在没有活寄主的情况下,它们能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营腐生生活,或形成菌核、厚垣孢子进行休眠。这些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抗性,可长时期存留于土中。当条件有利于寄生时重新活动,侵染活植物。

猝倒病的发病期及发病高峰,因各地气候条件和播种时期而异。一般自幼苗出土后1个月左右为发病盛期。随着苗木木质化的增强,病势逐渐缓和。出土3个月以后,病害的危险性即大为减少。在发病期内,病害流行的程度与土壤含水量、降雨量、雨季长短以及大气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雨量大、雨季长有利于病害发展。不合理的耕作和管理会加剧猝倒病。在低洼地育苗,灌水过多使苗床积水;春季播种过早,气温低,使幼苗木质化时间延长;或播种过晚,使苗木的易感病期与病菌最活跃的时期相吻合等均会加重发病。由于棉花、玉米、花生、茄子、马铃薯、瓜类等作物也是上述猝倒病菌的寄主,种植过这类作物的土壤中往往积累有大量的病菌,在这种土壤上播种易感病的树种,很容易导致病害流行。

防治猝倒病以采用综合措施为宜,主要是:①改善育苗技术:苗圃设在排、灌方便的地段上,不在前作严重发病的地块上播种易感病树种。播前催芽,适时播种,控制水肥,不使幼苗过分柔嫩和延长木质化时间。发病严重的苗床实行轮作,以降低土壤中病菌的数量。轮作可采用板栗、栎、合欢、皂荚等抗病树种。②土壤处理:猝倒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故播种前作土壤处理是防治此病最有效的办法。土壤处理剂种类很多,五氯硝基苯用于以丝核菌为主要病原的地区,效果非常显著,但它对镰孢霉和腐霉无效;敌克松或内吸剂多菌灵可兼顾多种病菌。在许多国家,溴甲烷和氯化苦也常用于土壤处理。设备完善的温室,使用高温蒸汽进行土壤消毒,效果极好,且对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无副作用。③种子处理:播前用五氯硝基苯、敌克松或多菌灵等药剂拌种也可防病。种子带猝倒病菌的可能性很小。拌种的目的主要是把杀菌剂随同种子带入土壤,使种子周围形成一消毒的小生境,或为种、苗所吸收,作用与土壤处理相似,但较易行。幼苗出土后立即喷洒多菌灵也可收到良好效果。

苗木猝倒病是什么?

(damping-offofnurserystock)

(周仲铭)

又称立枯病。普遍发生于各种森林苗圃和温室中,幼苗死亡率常达20%以上。被害树种范围非常广泛。绝大多数针叶树种均感此病,其中高度感病的有杉、松、落叶松、云杉等属树种。阔叶树中,刺槐、枫香、悬铃木、椴等的苗木也易受害。病害从播种后即开始发生,所表现的症状因苗龄不同而异。播种后到出土前,表现为种子或幼芽腐烂,地面则表现为缺苗。苗木出土后至木质化以前,表现为根和根颈部腐烂,整株倒伏。将新倒伏的幼苗轻轻拔起,可见其根部的薄壁组织已完全腐烂。这一阶段病势发展最为猛烈,数日内即可导致苗木大片倒伏,猝倒病因此而得名。苗木木质化后,病害表现为植株干枯,根部皮层腐烂,但直立不倒,故又名立枯病。引起猝倒病的病原菌多达数十种,其中以腐霉菌、茄丝核菌和镰孢霉最为普遍,为害亦最大。这些病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在适宜条件下,病菌在土壤中每昼夜可扩展2~5厘米,并于48小时内引起幼苗倒伏。在没有活寄主的情况下,它们能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营腐生生活,或形成菌核、厚垣孢子进行休眠。这些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抗性,可长时期存留于土中。当条件有利于寄生时重新活动,侵染活植物。

猝倒病的发病期及发病高峰,因各地气候条件和播种时期而异。一般自幼苗出土后1个月左右为发病盛期。随着苗木木质化的增强,病势逐渐缓和。出土3个月以后,病害的危险性即大为减少。在发病期内,病害流行的程度与土壤含水量、降雨量、雨季长短以及大气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雨量大、雨季长有利于病害发展。不合理的耕作和管理会加剧猝倒病。在低洼地育苗,灌水过多使苗床积水;春季播种过早,气温低,使幼苗木质化时间延长;或播种过晚,使苗木的易感病期与病菌最活跃的时期相吻合等均会加重发病。由于棉花、玉米、花生、茄子、马铃薯、瓜类等作物也是上述猝倒病菌的寄主,种植过这类作物的土壤中往往积累有大量的病菌,在这种土壤上播种易感病的树种,很容易导致病害流行。

防治猝倒病以采用综合措施为宜,主要是:①改善育苗技术:苗圃设在排、灌方便的地段上,不在前作严重发病的地块上播种易感病树种。播前催芽,适时播种,控制水肥,不使幼苗过分柔嫩和延长木质化时间。发病严重的苗床实行轮作,以降低土壤中病菌的数量。轮作可采用板栗、栎、合欢、皂荚等抗病树种。②土壤处理:猝倒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故播种前作土壤处理是防治此病最有效的办法。土壤处理剂种类很多,五氯硝基苯用于以丝核菌为主要病原的地区,效果非常显著,但它对镰孢霉和腐霉无效;敌克松或内吸剂多菌灵可兼顾多种病菌。在许多国家,溴甲烷和氯化苦也常用于土壤处理。设备完善的温室,使用高温蒸汽进行土壤消毒,效果极好,且对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无副作用。③种子处理:播前用五氯硝基苯、敌克松或多菌灵等药剂拌种也可防病。种子带猝倒病菌的可能性很小。拌种的目的主要是把杀菌剂随同种子带入土壤,使种子周围形成一消毒的小生境,或为种、苗所吸收,作用与土壤处理相似,但较易行。幼苗出土后立即喷洒多菌灵也可收到良好效果。

猝倒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猝倒病

症状识别:属真菌病害,幼苗出土前即可受害,造成种子,胚芽或子叶腐烂,受害幼苗出土后,在近地面幼茎基部呈水渍状黄褐色病斑,绕茎扩展,似水烫状,而后病茎缢缩成线状,幼苗即倒地。空气潮湿时,病苗或土壤表面可出现白色絮状霉层而别于立枯病。

发生特点: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和管理水平。病菌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温度15~16℃。

发病最适宜土温10℃,低温、高湿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一般秋季夜晚凉爽,白天光照不足,苗床湿度大或早春土温偏低,相对湿度大,通风不良或苗床浇水过多,土温15℃以下,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播种过密,间苗移苗不及时,施用带菌肥料,长期使用同一苗床土壤等都会诱发加重该病的发生。幼苗子叶中的养分已耗完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最易感病的时期。

防治方法:

1、苗床处理:用50%多菌灵和福美双按1:1混合,每平方米用药8~10克或32%苗菌敌10克加细土10~15千克配成药土,播种时将2/3的药土撒于畦面,再用1/3的药土盖种。

2、种子处理:可用50%福美双3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25%甲霜灵或65%代森锌1500倍液与种子按1:3的比例混配浸种。

3、苗期喷0.2%磷酸二氢钾或0.1%氯化钙等提高抗病力。

4、化学防治:发现病苗及时拔出并喷药防治。药剂有:甲霜灵锰锌或雷多米尔锰锌或杀毒矾500倍液或普力克或龙克菌600倍液或恶甲水剂300倍液喷洒,5~7天一次,连喷2~3次。

猝倒病与根腐病立枯病的分别

猝倒病、立枯病都是苗期病害。猝倒病侵染后引起茎基部缢缩、苗子倒伏死亡。立枯病最大的特点是茎基部缢缩干枯、立而不倒。根腐病会导致根系发黑腐烂死亡。都是真菌性病害。用恶霉灵或者甲霜恶霉灵或者络氨铜或者枯草芽孢杆菌或者咯菌净或者甲基立枯灵等药喷淋根部防治采用叶面肥奇农素对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及细菌性病害传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