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杆锈病的传播途径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510 次
小麦杆锈病的传播途径

小麦杆锈病传播途径

小麦杆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它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小麦杆锈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空气传播、种子传播和土壤传播。

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小麦杆锈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病菌通过空气传播到小麦叶片上,侵染植株。在小麦高密度种植的情况下,病菌易于在植株之间传播。

种子传播

种子传播是小麦杆锈病传播的另一种途径。病菌可通过种子表面或内部传播,感染新生的植株。使用健康的种子是预防小麦杆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土壤传播

土壤传播是小麦杆锈病传播的第三种途径。病菌可以通过感染植株的根系,进入土壤中,并在土壤中长期存在。在下一轮种植季节中,感染土壤中的病菌会再次感染小麦植株。

小麦杆锈病的防治

小麦杆锈病是一种难以控制的病害,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它。

1.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杆锈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病品种,可以根据自己的种植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

2.消毒种子

种子传播是小麦杆锈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消毒种子可以有效地防止病菌传播。

3.喷洒农药

及时喷洒农药也是控制小麦杆锈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喷洒农药需要在病菌感染前或初期进行,否则对病情的影响将会很小。

4.防止高密度种植

高密度种植容易导致病菌在植株之间传播,因此适当减少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地预防小麦杆锈病的发生。

拓展问题:

1.小麦杆锈病的危害有哪些?

小麦杆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红褐色的锈斑,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枯黄甚至死亡,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如何识别小麦杆锈病?

小麦杆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红褐色的锈斑,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枯黄甚至死亡。

3.小麦杆锈病的发生与何种因素有关?

小麦杆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病菌的侵染程度等因素有关。

4.如何预防小麦杆锈病的发生?

预防小麦杆锈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择抗病品种、消毒种子、喷洒农药、防止高密度种植等。

5.小麦杆锈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预防措施来控制小麦杆锈病的发生。

相关拓展:

问:小麦锈病应该如何在播种时规避呢?

小麦秆锈病,真菌性病害,是小麦锈病中的一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分布广泛,基本在小麦种植区域或多或少都有发生,长江流域、华东沿尘搏态海以及南方的一些区域,发生相对会重一些。

小麦秆锈病主要危害茎杆和叶鞘,严重的情况下,叶片和穗部也会受害,如果遇到秆锈病流行的年份,不及时防治,能减产一半左右,所以,正确认识小麦秆锈病,做好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最终的增产很有必要。

小麦秆锈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大红斑,在小麦锈病中,有一句话,为了分清条绣和秆锈而说的,这句话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可以看出,分辨秆锈就看茎杆是否有红斑,红斑外翻如唇状,而这些病斑是有孢子所组成的,仔细观察,会发现有许多隆起呈椭圆形的夏孢子堆,破裂后,会散出锈褐色的粉末,从远处看,和生锈差不多,到了后期,夏孢子堆(或者周围)会出现黑色的冬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的是黑色的粉末状物。

小麦秆锈病,主要是靠夏孢子进行传播危害的,一般情况下,从南到北进行危害,当冬季寒冷来临时,病菌主要在南方区域进行越冬,温度相对高,等到第二年春天来临之后,这些病菌会进行北移,从南方危害至中部,再到北方,周而复始。

小麦秆锈病主要是靠气流进行远距离的传播,所以传播速度很快,有农户会认为南方到北方距离远,不用过于担心,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小麦秆锈病要越冬以外,还会在一些自生麦苗上面越夏,比如华东、华中的一些小麦种植区域,田间可能会长出自生麦苗,给了秆锈病病菌生存繁殖的场所,等到下一次种植小麦,遇到合适的天气气候条件,开始进行危害。

1、品种问题

一些小麦品种,对于病害的抵抗力较弱,抗病性不强,或者是常年种植某一个品种,特别是已发生秆锈病的小麦进行自留种,这些情况,都很容易导致小麦播种后感染秆锈病。

2、天气因素

天气因素(主要是高湿)对于小麦秆锈病的发生占比很大,遇到连阴雨天气较多时,发生会加重,据观察,当小麦处于抽穗期前后时,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更容易导致秆锈病的发生,另外,田间有露水时,也会加大秆锈病的发生。

3、田间管理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不到位,导致小麦出现苗弱、苗黄时,容易感染秆锈病,因为这种情况下,小麦的抵抗力相对是弱的,更容易被病害所侵袭,比如播种过密、播种过早或过晚、田间过于干旱、施肥不合理等等因素,都会出现上述情况。

4、菌源数量

菌源数量越多的地块,发生秆锈病的情况就越严重,这点相信大家都明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预防,降低菌源的数量,越少越好。

1、选择抗病品种

购买小麦种子时,以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为主,特别是上年秆锈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建议及时更换品种来进行预防,这点是比较可行的办法之一,效果不错,由于不同区域种植的品种有差异,本篇内容就不一一介绍具体品种,大家到当地农资店询问购买即可。

2、注意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小麦能够正常生长,苗齐苗壮,不要出现苗弱苗黄的情况,从播种的时间分析,不要过早过晚,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决定,一般在10月上中旬即可,同时播种量不要过多,每亩25-30斤即可,特殊情况可适当加量。其次是水肥管理,如果田间过于干旱,要么播种前进行浇水,要么在分蘖后,浇一次越冬水,以及年后返青时,浇一次返青水,根据墒情来决定。肥料方面,底肥+追肥+叶面肥综合使用,保证小麦整个生育期的营养。

3、清除病残体

针对已发生秆锈病的麦田,尤其是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块,等到小麦收获后,田间的麦秸以及杂草等病残体,要及时清理出田外,避免给病菌留下生存的场所,同时在第二年小麦播种时,深耕土地,进一步消灭病菌的生存空间,达到预防的目的。

4、药剂防治

如果田间已发生秆锈病,建议越早防治越好(或者还未发生,想打药预防也可以),防治秆锈病,以唑派源类的杀菌剂为主,比如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等,除了秆锈病以外,上述药剂对于其他病害也起到预防和防治效果。

针对喷施杀菌剂预防和防治银宴秆锈病时,要注意以下3点:

1、针对发生严重的地块,一次防效不好,中间间隔7-10天,可多次使用,具体根据病害的危害程度以及小麦的生长情况来决定。

2、打药时一定要打透,用水量不要过少,不仅要喷施小麦上部,下部也要喷到。

3、打药过程中,不要漏喷,以免出现防治效果不好的情况出现。

问:小麦秆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不耐寒冷,在北部麦区不能安全越冬。秆锈病菌的越冬区域比较小,主要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地区。这些地区冬季最冷月份月均温可达10℃左右,小麦可持续生长,秆锈菌可不断侵染危害,不存在休止越冬的问题。而且小麦播期从9月到12月,收获期从1月到4月,为秆锈菌越冬提供了寄主条件。山东半岛和江苏徐淮地区,虽然秋苗发病普遍,但受害叶片大多不能存活到翌年返青后。病菌越冬率极低,仅可为当地局部麦田提供少量菌源,对全国范围内秆锈病的流行影响很小。

春、夏季,越冬区的菌源自南向北、向西逐步传播,经由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东北、西北等地的春麦区,造成全国大范围的春、夏季厅备洞流行。由于大多数地区都没有或极少有本地菌源。扮枯春、夏季的病害流行几乎全部是由南方早发地区的外来菌源所引起,所以一旦发病便是大面积普发,没有发病中心。

秆锈病菌主要在西北、西滚前南等高寒地区的晚熟春小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也可在部分平原麦区如山东胶东、江苏淮北等地冬小麦自生麦苗上越夏。至于越夏菌源如何于秋季到达越冬基地,以及病菌是否还可在其他地区越冬等问题,尚待研究。

问:小麦条锈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D

问:小麦赤霉病的传播途径

中国中、南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晚麦侵染作用较大。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
在中国北部、东北部麦区,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在北方冬麦区则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