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锈病生理小种
小麦叶锈病生理小种的防治方法
小麦叶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它会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而生理小种是指小麦叶锈病的不同生物学类型,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小麦的危害程度和抗病性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生理小种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生理小种的分类
小麦叶锈病的生理小种可以分为Pucciniatriticina(Pt)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Pst)两种。其中,Pt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而Pst则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
防治方法
针对不同的生理小种,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对于Pt,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叶锈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已经培育出了多个抗病品种,如玉米8号、玉米9号、玉米10号等。
2.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特别是钾肥和磷肥对小麦的抗病性有很大的影响。适当增施钾肥和磷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3.及时清除病株
及时清除病株可以有效降低小麦叶锈病的发生率。在小麦生长期间,要及时发现和清除病株,避免病害的扩散。
对于Pst,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早期预防
在小麦生长期的早期,要对小麦进行预防,避免病害的发生。可以采用药物喷雾、除草、松土等方法。
2.使用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使用杀菌剂、磷酸二氢钾等药物进行防治。
3.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特别是钾肥和磷肥对小麦的抗病性有很大的影响。适当增施钾肥和磷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相关问题
1.小麦叶锈病的症状有哪些?
小麦叶锈病的症状包括:叶片上出现黄斑、褐斑和黑斑,叶片变薄、变干、变脆,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等。
2.小麦叶锈病有哪些危害?
小麦叶锈病会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展。
3.小麦叶锈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小麦叶锈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风、雨水、人为传播等。
4.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株、药物防治等。
5.小麦叶锈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小麦叶锈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早期预防、使用药物防治、合理施肥等。
相关拓展:
问:小麦叶锈病的病原物有哪些表现形式?
病原物为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reconditaRob.exDesm.f.sp.triticiEriksset.Henn.),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小麦叶锈病菌是转主寄生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国外证实,唐松草和小乌头是叶锈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叶锈病菌的转主寄生现象及转主寄主均未得到证实,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
病菌的夏孢子单胞,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有6~8个散生的发芽孔,表面有微刺。冬孢子椭圆至棍棒形,双胞,上宽下窄,顶端通常平截或倾斜,暗褐色伏稿肢。
叶锈病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最适温度15~20℃,潜育适温18~22℃,适温下敬烂潜育期为5~7d。叶锈菌对湿度的要求不很严格,夏孢子在相对湿度95%时即可萌发。
叶锈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采用洛夫林10、6068、IRN66-331、东方红3号、丰产3号、白包和太山4号等鉴缺世别寄主,鉴定出叶中4号、叶中34和叶中38等多个生理小种。其中,叶中4号和叶中34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优势小种。
问: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
化控:种衣剂可采碧念用三唑酮、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种量0.2%,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种量0.06%。发病初期可喷施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三唑酮1000倍液。农业防治: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田间精耕细作,合理密植,适时适量追肥等。1.化学控制。拌种处理:播种前用粉锈宁拌种,控制秋苗发病率,减少越冬菌源数量,推迟春季小麦叶锈病流行。也可使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种子量0.2%,或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种子量0.06%。2.早发:每10-20天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共1-2次。也可以用三唑酮1000倍液防治,每隔10-2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防治效果较好。2.农业控制。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抗病(耐病)良种(1)多品种合理搭配、轮换种植,避免单一品种长期大面积种植,以延缓和防止病原菌新生理小种的出现导致品种抗病性下降。(2)近年新育成的抗叶锈病冬小麦品种有京东1号和8号、京河3号、京411、北农白、皖麦26号、27号和28号等。春小麦品种有垦九5号、龙脉23号、龙辐麦7号、蒙麦30号、静音1号、龙春8139和丁奉3号2.加强栽培防病措施(1)田间精耕细作,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冬菌源。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除当地越冬菌源。(2)在秋苗容易发陵慧指生小麦叶锈病的地区,应晚播,可有效降低秋苗发病率,减少越冬菌源。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方法(3)合理密植,提高根系活力,适当适时追肥,避免氮肥尺配过量和迟施。(4)小麦叶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应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溉,可以补充大量锈病破坏叶片蒸发的水分,减少产量损失。问:小麦叶锈病菌完成世代生活史可仅仅通过
C问:小麦叶锈病的病原物有哪些表现形式?
病原物为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reconditarob.***.sp.triticieriksset.henn.),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小麦叶锈病菌是转主寄生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国外证实,唐松草和小乌头是叶锈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叶锈病菌的转主寄生现象及转主寄主均未得到证实,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
病菌的夏孢子单胞,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有6~8个散生的发芽孔,表面有微刺。冬孢子椭圆至棍棒形,双胞,上宽下窄,顶端通常平截或倾斜,暗褐色。
叶锈病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最适温度15~20℃,潜育适温18~22℃,适温下潜育期为5~7d。叶锈菌对湿度的要求不很严格,夏孢子在相对湿度95%时即可萌发。
叶锈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采用洛夫林10、6068、IRN66-331、东方红3号、丰产3号、白包和太山4号等鉴别寄主,鉴定出叶中4号、叶中34和叶中38等多个生理小种。其中,叶中4号和叶中34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优势小种。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