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灰霉病如何预防
小麦灰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病害,其主要病原菌为灰霉菌。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病原菌通过叶片、茎秆、穗等部位侵染小麦,引起叶片枯黄、茎秆腐烂、穗粒变黑等症状,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预防小麦灰霉病的发生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提高小麦品质至关重要。
一、做好小麦田间管理
1.合理施肥。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养分,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同时,施肥过量也会使小麦过于肥壮,容易发生病害,因此施肥需适量。
2.及时清理田间杂草。杂草是小麦灰霉病的重要传染源,及时清理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3.注意田间通风。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通风可以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有助于预防灰霉病的发生。
二、科学选用防病剂
1.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天然的防病剂,对小麦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是一种常用的防病剂,其防治效果快且持久,但是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谨慎使用。
三、选择抗病品种
在小麦育种过程中,选育出抗灰霉病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
2.加强小麦的栽培管理,保持土壤肥沃、通气、排水良好。
3.小麦灰霉病多发于高温多湿的环境中,因此在高温多湿的季节增加防治措施。
问题一:小麦灰霉病如何传播?
小麦灰霉病主要通过病原菌在空气中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种子、土壤、工具等途径传播。
问题二:小麦灰霉病如何鉴别?
小麦灰霉病的主要症状为叶片枯黄、茎秆腐烂、穗粒变黑等,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症状进行鉴别。
问题三:小麦灰霉病防治有哪些常见误区?
小麦灰霉病防治常见误区包括:过度施肥、使用过量化学农药、忽视田间管理等。
问题四:小麦灰霉病防治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小麦灰霉病的防治最佳时间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温多湿季节加强防治。
问题五:小麦灰霉病防治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防病剂?
在选择防病剂时,应综合考虑其防治效果、环保性、成本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田间管理的防病剂。
相关拓展:
问:小麦灰霉病为害症状有哪些?种植户该怎么预防和治理?
小麦灰霉病为害症状有哪些?农户们该怎么防治小麦灰霉病?这些问题是农户们遇到小麦灰霉病时常常会问的。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农户们有所帮助。症状:
该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病。叶片染病初在基部叶片上现不规则水浸斑,拔节后叶尖先变黄,且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病部现水渍状斑,褪绿变黄,后形成褐色小斑,最后变为黑褐色枯死,其上产生白色霉状物,即病菌孢子梗和分子孢子。春季长期低温多雨条件下,穗部发病,颖壳变褐,生长后期病部可长出灰色霉层。
病原: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exF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由菌丝体或菌核生出,丛生,有分隔,灰色后变褐色,上部浅褐色,顶端树枝状分枝,大小(220~销旦弊480)μm×(10~20)μm;分生孢子球形或卵形,生于枝顶端,单胞无色至灰色,大小(10~17.5)μm×(7.5~12)μm,呈葡萄穗状聚生于分子孢子梗分枝的末端。还可形成无色球形的小分生孢子,长3μm。该菌寄主范围广。
侵染规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属弱寄生菌,在田靠气流传播,遇有潮湿环境或连续阴雨,病情扩展迅速,植株上下部叶片不同部位均可同时发病,形成发病中心。迟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灰霉病亏族的品种。(2)加强田间管量,提高抗病力。
问:如何防治灰霉病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的真菌病害,在植物的花、果、叶、茎均可发病。病菌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越夏,植物花期最易感此病。借气流,灌溉及农事操作从伤口、衰老器官侵入。如遇连阴雨或寒流大风天气,放风不及时、密度过大、幼苗徒长,分苗移栽时伤根、伤叶,都会加重病情。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防止灰霉病的发生。1、加强栽培管理,避免阴雨天浇凯芦卜水,发病后控制浇水和施肥,集中处理病果、病叶,随后全园喷洒新高脂盯穗膜800倍液,可有效杀菌消毒,抑制病菌的传染复制。
2、加强苗床管理,搞好大棚通风排湿工作哗隐,使空气的相对湿度不超过65%,这是防止和减轻灰霉病的有效措施。
3、及时在生长期喷洒瓜果壮蒂灵(或菜果壮蒂灵、辣椒壮蒂灵、地果壮蒂灵)以提高果实的膨大活力,增强植株自身的抗病力。
4、清除病苗,发现灰霉病病苗要及时拔除,并放入塑料袋内携出棚外,并及时喷洒新高脂膜进行保护,防止病菌的散播。
5、药剂防治:抓住移栽前、开花期、果实膨大期三个时期用药,移栽前用速克灵或扑海因1500倍液喷淋幼苗,花期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加入0.1%的扑海因或0.2%~0.3%的甲霜灵蘸花或涂抹,结果期用20%惠多丰1500倍液或50%灰霉速净600倍液或40%施佳乐800倍液喷雾。
问:如何防治灰霉病
(1)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栽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同时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将种苗浸泡10~12分钟然后再栽种。栽植时不宜过密,生长期间不要偏施氮肥。盆栽宜每年换一次新的培养土。(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枝、芽和带病的花蕾,然后喷洒50%代森铵800~1000倍液。喷药重点除患部外,还有土壤表面。每隔15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2~3次,即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问:谷子灰霉病用什么药?
嘧菌环胺是一个专门防治灰霉病和褐腐病的杀菌剂,对白粉病有一定的兼治作用。还可以防治果树斑点落叶病、黑星病,小麦颖枯病等。主要作用于病原真菌的侵入期和菌丝生长期,通过抑制病原菌细胞中蛋氨酸的生物合成和水解酶活性,干扰真菌生命周期,抑制病原菌穿透,破坏植物体中菌丝体的生长。
嘧菌环胺兼具保护和治疗活性,具内吸传导性。可迅速被叶片吸收,通过木质部进行传导,同时也有跨层传导,具有保护作用的活性成分分布于叶片中,高温下代谢速度加快,低温下叶片中的活性成分非常稳定,代谢物无生物学活性。耐雨水冲刷,药后2小时下雨不影响效果。对作物安全、无药害,为低毒杀菌剂。
问:毛葱黄矮病'灰霉病'霜霉病怎么治疗
黄矮病毒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能侵染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雀麦、虎尾草、小画眉草、金色狗尾草等。中文学名
小麦黄矮病毒病
界
病毒界
为害部位
叶片、茎
为害症状
听语音
?
小麦黄矮病毒病病株
主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病叶较光滑。发病早植株矮化严重,但因品种而异。冬麦发病不显症,越冬期间不耐低温易冻死,能存活的翌春分蘖减少,病株严重矮化,不抽穗或抽穗很小。拔节孕穗期感病的植株稍矮,根系发育不良。抽穗期发病仅旗叶发黄,植株矮化不明显,能抽穗,粒重降低。与生理性黄化区别在于,生理性的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整叶发病,田间发病较均匀。黄矮病下部叶片绿色,新叶黄化,旗叶发病较重,从叶尖开始发病,先出现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扩展。
病毒简介
听语音
Barleyyellowdwarfvirus简称BYDV称大麦黄矮病毒,属病毒。分为D***、G***、GDV、RMV等株系。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正20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24nm,病毒核酸为单链核糖核酸。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65~70℃。
传播途径
听语音
病毒只能经由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dirhodum)及玉米缢管蚜(R.maidis)等进行持久性传毒。不能由种子、土壤、汁液传播。16~20℃,病毒潜育期为15~20天,温度低,潜育期长,25℃以上隐症,30℃以上不显症。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分钟即可获毒,在健苗上吸食5~10分钟即可传毒。获毒后3~8天带毒蚜虫传毒率最高,约可传20天左右。以后逐渐减弱,但不终生传毒。刚产若蚜不带毒。冬麦区冬前感病小麦是翌年发病中心。返青拔节期出现一次高峰,发病中心的病毒随麦蚜扩散而蔓延,到抽穗期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春季收获后,有翅蚜迁飞至糜、谷子、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植物越夏,秋麦出苗后迂回麦田传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冬、春麦混种区5月上旬冬麦上有翅蚜向春麦迁飞。晚熟麦、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及病毒越夏场所,冬麦出苗后飞回传毒。春麦区的虫源、毒源有可能来自部分冬麦区,成为春麦区初侵染源。
发病条件
听语音
冬麦播种早、发病重;阳坡重、阴坡轻,旱地重、水浇地轻;粗放管理重、精耕细作轻,瘠薄地重。发病程度与麦蚜虫口密度有直接关系。有利于麦蚜繁殖温度,对传毒也有利,病毒潜育期较短。冬麦区早春麦蚜扩散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时期。小麦拔节孕穗期遇低温,抗性降低易发生黄矮病。小麦黄矮病毒病流行与毒源基数多少有重要关系,如自生苗等病毒寄主量大,麦蚜虫口密度大易造成黄矮病大流行。
防治方法
听语音
(1)鉴定选育抗、耐病品种一些农家品种有较好的抗耐病性,因地制宜地选择近年选育出的抗耐病品种。
(2)治蚜防病及时防治蚜虫是预防黄矮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拌种甲拌磷原液100~150g加3~4kg水拌麦种50kg,也可用种子量0.5%灭蚜松或0.3%乐果乳剂拌种,逐步取代甲拌磷。喷药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功夫菊酯或敌杀死、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也可喷1%对硫磷粉或1.5%乐果粉每667m^2/1.5kg,抗蚜威每667m^2/4~6g。毒土法40%乐果乳剂50g对水1kg,拌细土15kg撒在麦苗基叶上,可减少越冬虫源。
(3)在发病初期可用生物农药2%条缩康(武夷菌素)每亩50毫升防治。
(4)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消灭田间及附近杂草。冬麦区适期迟播,春麦区适当早播,确定合理密度,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5)冬小麦采用地膜覆盖,防病效果明显。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