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果树害虫及名称 果树害虫及名称介绍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139 次
果树害虫及名称 果树害虫及名称介绍

果树害虫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它们会危害果树的生长和产量,给果农带来经济损失。果树害虫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博客中,我将介绍果树害虫的种类和防治方法,并探讨如何通过百度seo优化规则,让更多人了解果树害虫的防治。

一、果树害虫的种类

果树害虫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

  • 蚜虫:主要危害果树的嫩叶和嫩枝,会导致叶片卷曲、变形、生长受阻,严重时会导致果实减产。
  • 红蜘蛛:主要危害果树的叶片,会使叶片变黄、枯萎,影响果实品质。
  • 桃蛀虫:主要危害桃树,会在果实内部产卵,导致果实腐烂、变质。
  • 果实蝇:主要危害果实,会在果实内产卵,导致果实腐烂、变质。
  • 瓢虫:是天敌昆虫,可以捕食果树害虫,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以上是常见的果树害虫种类,果农在防治果树害虫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果树害虫的防治方法

果树害虫的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

化学防治是指使用化学农药杀灭果树害虫。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保证使用安全。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制剂进行果树害虫的防治。相比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更加环保、安全,而且对果树的影响较小。生物防治需要在防治过程中保证生物制剂的活性,否则防治效果会受到影响。

果树害虫的防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同时需要注意防治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三、百度seo优化规则在果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果树害虫的防治,我们可以通过百度seo优化规则来提高相关内容的排名。具体的方法包括:

  • 关键词优化:在文章中加入相关的关键词,如果树害虫、果树害虫防治、果树害虫种类等,可以提高文章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
  • 标题优化:在文章标题中加入关键词,使标题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有利于提高文章的点击率。
  • 内容优化:文章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价值,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同时,文章内容需要符合搜索引擎的算法,如关键词密度、段落结构等。

通过以上的优化方法,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果树害虫的防治,提高果农的防治意识,达到预防和治理果树害虫的目的。

四、拓展问题

1.果树害虫防治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答:果树害虫防治的最佳时间是在害虫活动期和危害期进行防治,具体时间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而定。

2.如何判断果树是否受到害虫危害?

答:果树受到害虫危害时,会出现叶片变黄、枯萎,果实变质、腐烂等现象,果农可以通过观察果树的生长情况来判断是否受到害虫危害。

3.生物防治在果树害虫防治中的优势是什么?

答:生物防治更加环保、安全,对果树的影响较小,而且可以形成生态平衡,长期效果更好。

4.如何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答: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保证使用安全,同时要注意农药的储存和处理。

5.果树害虫的防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果树害虫的防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同时需要注意防治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问答拓展:果树害虫,李子树上的,帮忙看下是什么虫?使用什么药能治?

您腊塌好!你这是李子树柑橘飞虱害虫,在杏、桃、李子等果树上较常见,使用辣椒素菊酯可灭杀该害虫,下面是该介绍:
辣椒素菊酯:用于杏、桃、李子等果树上的柑橘飞虱、卡特拉虫等害虫的防治;使用方轮迹圆法:将药剂按照说明书所示浓度稀释后,喷洒在李子树叶面上,可以防止成虫产卵和幼虫吸食州尘树汁。
在使用李子树害虫药剂时,要保证药剂的使用方法正确,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施用药剂,以保证药剂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亲!如果觉得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请采纳关注我哟,带你了解更多!

问答拓展:枇杷病虫害有哪些?

1.枇杷叶斑病枇杷常见的叶斑病(见图2-82)有灰斑病、斑点病和角斑病。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自治区)。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使植株生长衰弱,影响抽发新梢。灰斑病为害果实,常造成果实腐烂,影响产量较大。

图2-82枇杷叶斑病

1.枇杷褐圆斑病病叶2.枇杷角斑病病叶、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3.枇杷灰斑病病叶、病果及分生孢子

(1)症状斑点病和角斑病仅为害叶片,灰斑病除为害叶片,还能侵害果实。这三种病害在叶片上往往并发,其症状区别为:

①灰斑病叶片被害,初生褐色圆形的病斑,后呈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多数病斑可愈合成不规则的大桥脊病斑。病斑边缘明显,为黑褐色环带,其上散生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果实被害,产生圆形紫褐色病斑,后明显凹陷,其上亦散生黑色小点。

②斑点病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点,后扩大,近圆形,沿叶缘发生时则呈半圆形,中央灰***,外缘仍为赤褐色,或灰棕色,多数病斑愈合后成不规则形。使病叶局部或整张枯死。长有黑色小点,有时排列成轮纹状,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③角斑病叶片上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大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常多数病斑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斑赤褐色,周围往往有***晕环,后期病斑中央稍退色,其上长出黑色雾状小粒点,这是病菌的子座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病原三种叶斑病的病原均为一种半知菌亚门真菌。灰斑病(PestalotiafunereaDesm.):分生孢子盘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纺锤形,由5个细胞组成,中央的3个茶褐色,两端的细胞无色,顶端具有3根纤毛。基部有脚毛1根。斑点病(PhyllostictaeriobotryaeThuem):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有孔口突出表皮外。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角斑病[Cercosporaeri-oboiryae(Enjoji)Sawada]:菌丝体集结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子座,然后长出分生孢子梗。初生分生孢了梗直立,单胞,淡褐色。老熟时先端稍弯曲,颜色变深,有隔膜1~5个。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稍弯曲,有隔膜3~8个,每个细胞内含有1~3个油球。

(3)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叶或病果残体上越冬,翌年3~4月,越冬后的病菌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在长江中下游产区,3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9月上旬至10月底都是该病迅速蔓延时期。在温暖地区,病菌的分生孢子终年不断产生,造成重复侵染。一般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栽培管理不良的果园,发病较重。苗木发病常重于成株。

品种间发病情况也有差异。据报道,余杭塘西的五儿、之大早、二早、软条白沙、吴县的照种、白玉易感病。而夹脚宝珠及青种则较抗病。

(4)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在建园时行深沟高畦栽植,并加强整枝修剪,使树冠通风透气,可减轻发病。增施肥料,促使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果园环境。②冬季清除落叶,剪除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③苗圃或果园,于新叶长出后喷1∶1∶160~200倍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一般自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喷药,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2.批杷炭疽病枇杷炭疽病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主要为害成熟果实,果品在贮运过程中,因温度高湿度大,受害甚烈,造成很大损失。嫩稍,叶片苗木也受害。

(1)症状初发生时在果实上发生淡褐色水浸状圆形小斑,后变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凹陷,密生黑色小点,天气潮湿时溢出淡红色粘质物蔓延全果,致使全果腐败呈暗褐色,最后病果缩成僵果挂在树上或落于地面,不堪食用。

(2)病原(gloeosporiumfructigemumberk)为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多数聚集为肉桂色。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果上越冬。次春,借风雨传播。在春散局季温暖多雨的年份为害最烈。果实成熟时遇高温多雨为害严重。荫蔽通风透光不良,虫害多的果园均促使病害的发生。

(4)防治方法①敏掘渗加强栽培管理,结合冬季修剪,清除病果,并深埋或烧毁。②注意及时防治果园害虫。③早期发现病果,立即摘除,以防蔓延。④结合防治叶斑病,于5月上旬果实采收前,喷0.5%波尔多液保护果实,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喷1~2次。

3.枇杷白纹羽病枇杷白纹羽病分布很广,一般在老枇杷产区都有发生,还危害苹果、梨、葡萄及核果类等多种果树。主要以病菌为害植株根部,引起腐烂,病树叶片发黄,早期脱落,以后逐渐枯死。

(1)病状白纹羽病中侵染根部,在根尖形成白色菌丝,老根或主根上形成略带棕褐色的菌丝层和菌丝索,结构比较疏松柔软。菌丝索可以扩展到土壤中,变成较细的菌索。菌丝层上可生长出黑色的菌核。菌丝穿过皮层侵入形成层深入木质部,导致全根腐烂,地上部分叶片发黄,脱落。

(2)病原该病原为一种真菌[Rosellinianecatrix(Haitig)Berlese)],属于囊菌亚门。在自然条件下,病菌主要形成菌丝体、菌索、菌核,有时也形成子囊壳。子囊壳黑褐色,近球形,集生于死根上。子囊圆柱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纺锤形,褐色至黑色。

(3)发病规律主要以菌丝体越冬,靠接触传染。病菌的菌丝残留在病根或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并且能寄生多种果树,引起根腐,最后导致全株死亡,是重要的土质病害。

(4)防治方法①白纹羽病寄主范围很广,最好不在新伐林地开辟果园。若在新伐林地建果园,一定要把烂根清拣干净。②发现病树应及时挖除,并开沟隔离,以防蔓延。③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注意中耕排水,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④对受害轻的树可以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淋根。

图2-83枇杷癌肿病

1.病组织及病原细菌2.被害新梢3.被害果实4.枝干症状

4.枇杷癌肿病枇杷癌肿病(见图2-83)又称芽枯病,在日本普遍发生,我国产区也有发生,但未见明确的鉴定报道。是一种危险性很大的病害。病菌侵染新梢常引起芽枯。枝干受害常出现癌肿症状,癌肿部位往往成为昆虫之巢室。大枝感病后,常致枯萎,使树体衰弱,产量降低,甚至全株死亡。该病应严格检疫。

(1)症状病菌侵害新梢,枝干,叶和果实及浅土层根系。新梢受害,在新芽上产生黑色溃疡,呈芽枯症状,常使侧芽簇生。枝干被害初为黄褐色不规则斑,表面粗糙,后生环纹状隆起开裂线,露出黑褐色木质部,后迅速膨大成癌肿症状。树皮多翘起,皮层木质部腐烂。叶片受害,在新叶的叶脉上发病时,常使叶面皱缩成畸形。叶脉褪绿,后期病部破裂为孔洞。果实感病,果面溃疡粗糙,果梗表面纵裂。

(2)病原pseudomonaseriobotryae(Takimoto)为一种细菌,属假单胞菌属。细菌为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1.2~2.3微米×0.6~0.1微米,极生鞭毛。

(3)发病规律病原菌在叶、枝干病部越冬。翌年4~7月在潮湿时,从病部溢出病菌,借风雨、昆虫以及人和工具传播。此病大多从叶、枝梢的伤口,气孔和皮孔侵入。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苗木、接穗等。在新梢抽生期若遇多雨天气,新梢易发病。树势衰弱也容易发病。伤口与发病有关,凡枝梢发病,都在采果痕、抹芽后芽痕、落叶的叶痕、剪口处或食心虫和天牛伤口处侵入。据日本资料,茂木、田中品种略抗病。

(4)防治方法①做好果园管理,注意开沟排水和改良土壤,使根系深入土层,增强树势和提高抗病力。②剪除病枝病叶并烧毁,在采收、修剪时,都应使用剪刀,使伤口光滑,减少病菌寄生。③及时防治虫害,防止或减少伤口发生;喷0.5%~0.6%波尔多液保护伤口。④每年4月和9~10月刮除病部,尤以4~5月为佳,此时伤口组织最易愈合。刮净病部,涂用抗生素糊剂1000~1500毫克/升或链霉素;或涂刷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效果也佳。⑤在3~4月春梢抽出期,最好喷0.6∶0.6∶100或0.4∶0.6∶100波尔多液。⑥苗木要严格检疫,防止带病栽植。

5.枇杷黄毛虫(SelepaceltisMoore)枇杷黄毛虫(见图2-84)又称枇杷瘤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各产区都有不同程度受害,是枇杷的一种主要害虫。寄主植物除枇杷外,还危害梨、李、杧果等。以幼虫为害枇杷嫩芽嫩叶,也为害老叶、嫩茎、表皮和花果。为害严重时,整株叶片食尽,使树势衰弱影响结果。

图2-84枇杷黄毛虫

1.成虫2.卵3.幼虫4.蛹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10毫米,展翅宽23毫米左右,雄虫略小;体灰白色,有银光。前翅有2个弯曲的黑斑,缘毛黑色,前胸两侧密布灰白色鲜毛。卵扁圆形,初产黄白色,后渐变为淡***,卵壳面有纵向刻纹。幼虫老熟时体长22~23毫米,头体背***,腹面草绿色。中、后胸及腹部各节背面每节生有3对毛瘤,上生刺毛,第六节背面有一对明显的黑褐毛瘤。其中第三节背面有一对毛瘤较大,有光泽。胸足和腹足各3对,臀足1对。蛹近椭圆形,体长8~11毫米,初为淡***,后变为红褐色,背面隆起,腹面平坦,第七腹节两侧呈瘤状突起,蛹化于茧内,茧与枇杷皮同色。

(2)生活习性黄毛虫以蛹在树枝或老叶背面越冬。次年日气温升至20℃时羽化,成虫白天常头向下栖息树干上,趋光性弱。在浙江黄岩一年发生3代,第一代发生在5~6月,枇杷春梢抽生后至采收前;第二代发生在夏梢抽生后的7~8月;第三代发生在9~10月,枇杷秋梢抽生后花苞吐露前。这三个时期分别在枇杷春、夏、秋梢抽生后,嫩叶较多,食料充足,受害严重。在福建福州一年发生5代,第一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第二代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第四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五代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各代发生整齐,无重叠现象。

雌虫卵散产于枇杷嫩叶背,成虫寿命2~10天。卵期3~7天。幼虫期为15~31天,老熟后在叶背主脉附近或枝干地面的荫蔽处结茧化蛹。越冬代多在树干基部结茧化蛹。

据福建观察,黄毛虫的天敌有广大腿小蜂、驼姬蜂和金小蜂三种。浙江有悬茧姬蜂、茧蜂和寄生菌等天敌。

(3)防治方法①冬季用禾秆或布擦净树干或主枝,消灭在枝干上的越冬蛹。这是防治枇杷黄毛虫有效的方法。②在初龄幼虫群集新叶时,进行人工捕杀;利用成虫喜欢停在树干上的特性,在羽化期捕杀。③点灯诱杀。在各代成虫发生期,在果园内架设灯光诱杀成虫。④在枇杷每次抽梢期,幼虫初孵阶段时喷药保梢。用90%敌百虫晶体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5000~6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倍或50%硫磷乳油800倍液;2.5%鱼藤精500倍液,或用25%、40%敌百虫粉剂直接喷撒。⑤保护和利用天敌,增加自然寄生率,以控制为害。

6.舟形毛虫(PhaleraflavescensBtemeretGrey)舟开毛虫(见图2-85)又称枇杷舟蛾,俗称黑毛虫。属鳞翅目舟蛾科。分布很普遍。食性复杂,主要寄主有枇杷、梨、桃、李、梅等多种果树,是枇杷的主要害虫。幼虫咬食嫩芽、嫩叶。后随幼虫成长啮食叶片,轻则削弱树势,重则全株死亡。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22~30毫米。前翅淡黄白色,翅基有一个椭圆形斑块,暗灰褐色,外缘有6个扁圆形斑块,联成一条长带状。卵近球形,初产时淡绿色,近孵化时灰色。初龄幼虫黄绿色,体节上有黑色毛疣,刚毛长,头和前胸背板漆黑色,腹部末节有1对向后伸出的尾铗。老熟幼虫体长50毫米以上,头黑色,身体背面紫褐色,腹面紫红色。体上有许多黄白色长毛,静止时,头、尾翘起像船。蛹长20~23毫米,红褐色,臀棘为两个二分叉的刺。

图2-85苹掌舟蛾

1.成虫2.幼虫

(2)生活习性此虫在福建莆田、江苏一年发生1代,在浙江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发生始期约在6月上、中旬,盛发期约在7月。在浙江黄岩,于翌年4月下旬见成虫,5月上旬见卵。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幼虫发生期,但发生量不多,为害枇杷春梢。6月中下旬蛹化、6月下旬至7月中旬成虫羽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卵期,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幼虫期,以为害夏梢叶片为主,尤以9月中、下旬为最烈。

成虫产卵于叶背,卵期约为7天,孵化后幼龄幼虫群集为害,头部朝里排列整齐,先食叶表皮和叶肉,仅剩下网状与绒毛。稍大幼虫即分散为害,啃食叶片,仅留叶柄或叶脉。一般幼虫早晚取食,白天静伏叶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幼虫老熟后沿树干爬或吐丝附落入土化蛹。幼虫受惊即叶丝下坠。成虫白天停息于隐藏处,夜间活动,有趋光性。

(3)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捉幼虫。掌握低龄期有群集为害和幼虫受惊吐丝下坠习性,振落幼虫捕捉之。②喷药防治。可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③掌握成虫发生期,果园设黑光灯诱杀。④冬季结合深翻,杀死或冻死越冬蛹。

7.桑天牛(AprionagermariHope)桑天牛(见图2-86)又名桑褐天牛,俗称哈虫、铁炮虫等。属鞘翅目天牛科。分布全国各地。是多种果树、林木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啃食枇杷嫩枝皮层,造成许多孔洞,使树势衰弱,叶片变黄;幼虫蛀害树干、主枝和侧枝木质部。枝干受害,如遇大风,易折断,严重的甚至全株枯死。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6毫米。体黑褐色,密披黄褐色绒毛。雌虫体较大而触角短,雄虫体较小,而触角长。前胸背板两侧中央各有1个刺状突起,鞘翅基部有许多黑色有光泽的瘤状突。卵椭圆形,稍扁平,弯曲。初产时黄白色,近孵化时变淡褐色。幼虫乳白色,头小,口器坚硬,背板有凹陷的曲“山”字形纹。老熟幼虫体长65~70毫米,圆筒形,乳白色,前胸自背板后缘开始,密布深褐色刻点,前方的刻点呈放射状,近后缘角的地方各有一长一短的两条向内方倾斜的凹沟。蛹体长40~50毫米,淡黄褐色。

图2-86桑天牛

1.成虫2.幼虫头部及前胸背观

(2)生活习性桑天牛1~2年完成1世代。幼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幼虫经两个冬天后,第三年5月至6月化蛹盛期。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成虫盛发。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期,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幼虫孵化期,7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多在早晨及黄昏交尾,产卵时先将枝条表皮咬成“U”形伤口,然后将卵产于伤口内。卵经过10~14天孵出幼虫。先向上蛀食10毫米左右,然后转头沿着枝干木质部往下蛀食,并逐渐深入心材。幼虫在蛀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向外穿一蛀孔,供通气和排粪。幼虫为害期间,如见枝干上有新鲜虫粪的蛀孔。孔下方就有幼虫为害。

问答拓展:梨主要害虫与防治有哪些?

1.梨网蝽(StephanitisnashiEsakietTakeya)梨网蝽(见图2-107)属半翅目,网蝽科,又名梨花网蝽、梨军配虫,俗名花编虫。国内南北梨区广泛分布,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等省(直辖市)都有发生,是危害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受害叶片叶背变成锈***,严重时叶片脱落,影响产量和削弱树势。除了危害梨树以外,还危害苹果、海棠、花红、沙果、桃、李、杏等果树。

图2-107梨网蝽

1.被害状2.卵3.若虫4.成虫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暗褐色。复眼暗黑色;前胸背板有纵隆起,前翅略呈长方形,具黑褐色斑纹,静止时两翅叠起,黑褐色斑纹呈“X”状。前胸背板与前翅均半透明,足黄褐色。腹部金***,上有黑色斑纹。卵长椭圆形,一端略弯曲,长径0.6毫米左右。初产淡绿色半透明,后变淡***。若虫共5龄。初孵若虫乳白色,最后变成深褐色。3龄后有明显的翅芽,成长若虫头、胸、腹部均有刺突,头部5根,前方3根,中部两侧各1根,***两侧各1根,腹部各节两侧与背野轮面也各有1根。

(2)生活习性长江流域一年4~5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枝干翘皮裂缝、杂草及土、石缝中越冬。春季3~4月开始陆续活动,飞到寄主上取食为害。成虫产卵于叶背面叶肉内。初孵若虫有群集性,二龄后逐渐扩大为害活动范围。成、若虫喜群集叶背主脉附近,被害处叶面呈现黄白色斑点,至全叶苍白,早期脱落。叶背和下边叶面上常落有黑褐色带粘性的分泌物和粪便,使整个叶背面呈现出锈***。为害至10月中、下旬以后,成虫寻找适当处所越冬。

(3)防治方法①9、10月间在树干上束草,诱集越冬成虫,冬季彻底清园,消灭越冬成虫。②药剂防治。重点防治出蛰后的越冬成虫和第一代若虫。常用药剂有: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马拉松乳剂1500倍液,50%三硫磷2000倍液,40%乐果乳剂1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3000倍液等,均有良好杀虫效果。

2.梨大食心虫(MyeloisperivorellaMatsumura)梨大食心虫(见图2-108)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梨斑螟蛾,俗称“吊死鬼”、“黑钻眼”。我国南北梨区普遍发生,南方以安徽、福建、重庆、四川等地受害较为严重。幼虫为害梨芽和果实,主要是花芽和幼果,造成被害芽干枯凋萎,被害果变黑枯干,悬挂枝上不落。

图2-108梨大食心虫

1.被害状2.幼虫3.蛹4.成虫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4~26毫米。全体暗灰色,前翅具有紫色光泽,距前翅基部2/5和1/4处,各有灰色横线1条,此横线嵌有紫褐色的宽边,后翅灰褐色。卵椭圆形,稍扁平。初产下时为黄白色,经1~2天后变为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7~20毫米。头部和前胸背板为褐色。身体背面为暗红褐色至暗绿色,臀板为深褐色,无臀栉。蛹体长约12毫米。初化蛹时体色碧绿,以后渐变为黄褐色。

(2)生活习性四川一年发生2代。以幼龄幼虫在芽(主要是花芽)结茧越冬,被害芽比较瘦弱,外部有一小虫孔,易识别。越冬后的幼虫,在梨芽萌动时开始转害新芽(主要是花芽)。转芽为害时,先于芽鳞内吐丝缠缀鳞片,不使脱落,随即从芽的基部蛀入,在芽的鳞片内咬食为害,蛀孔外常堆积少量缠有虫丝的碎屑虫粪,借以堵塞蛀孔,有个别的幼虫蛀入芽心,食害生长点,此芽即将枯死,因而引起第二次转芽为害。一般幼虫均不深入芽心,因此多数花芽被害后仍能发芽开花。发芽开花后,幼虫即在花丛基部为害,并吐丝缠绕鳞片,不使脱落。幼虫转芽及在花芽内为害时期前后1个月,待果实长到姆指大时,即早盯开始转入幼果为害。幼果被害时,蛀孔处有虫粪堆积,果柄基部有大量缠丝,使被害幼果不易脱落,尤其接近化蛹时,被害果的果柄基部有白丝缠绕在枝上,被害果甚至变黑枯干,悬挂在枝上,至冬不落。幼虫在果内为害约20余天,即行化蛹。蛹期一般8~11天。幼虫化蛹前有吐丝缠绕果柄及作羽化道的习性,均在夜间进行。一般在化蛹前5~15天即开始缠柄,2~3天前作羽化道,这是摘除被害果的适宜时期。

第一次成虫(越冬代成虫)羽化陆脊和后,晚间活动,趋光性不强,多在近黎明时交尾产卵。卵多产于萼洼,芽旁及枝的粗皮处,每处产卵1~2粒。卵期5~7天。在芽上及枝上的卵孵化的幼虫先为害芽后再害果。如卵产在果实上则直接蛀果为害。这一代的幼虫(第一代幼虫)老熟后仍在果实中化蛹。梨采收前后大都已羽化完毕。第二次成虫(第一代成虫)的卵大部分都产在芽上或芽的附近,幼虫(第二代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芽内,经短期为害后,即在芽内越冬。在2代区均以越冬代虫为害幼果最为严重,第一代幼虫为害果实较轻。梨大食心虫的天敌较多,主要有黄眶离缘姬蜂、瘤姬蜂和离缝姬蜂等,对梨大食心虫的抑制作用很大,特别是控制后期的为害。

(3)防治方法①结合修剪以及早春检查,剪除虫芽;开花后幼虫转果前,摘除已枯萎的被害花簇,消灭幼虫。②幼虫化蛹期摘除被害果,重点是越冬代幼虫的被害果。③用黑光灯诱杀越冬代成虫。④药剂防治。在梨大食心虫生活周期中有几次转移暴露时期,首先是越冬幼虫出蛰转芽和转果两个时期,其次是第一、第二代卵孵化盛期,掌握上述时期,进行喷药,是控制此虫为害的关键。在越冬幼虫出蛰转芽期,最好施药两次,第一次在越冬幼虫为害新芽的虫芽率达3%~5%时进行,或在越冬幼虫转芽率达5%时进行,1周后喷第二次。使用药剂:50%对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50%敌百虫500倍液。转果期因枝叶茂密,同时幼虫长大,抗药力增加,防治效果不如转芽期,只能作为补充措施,使用药剂同转芽期。

防治第一代卵及初孵化的幼虫,必要时可喷药2次,第一次掌握在成虫产卵盛期。第二次在第一次施药后半个月进行。可喷布1000倍的50%对硫磷乳剂,喷药要均匀周到,才能充分发挥药效。防治第二代卵及初孵化的幼虫,施药的适期要掌握在初龄幼虫钻入越冬芽以前。药剂种类、施用浓度及技术要求与第一代卵期的防治相同。

3.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molestaBusck)梨小食心虫(见图2-109)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简称梨小,又名东方果蛀蛾、桃折心虫,俗称蛀虫、黑膏药。我国南北各果区普遍分布。以幼虫蛀食梨、桃、苹果的果实和桃树新梢,是果树食心虫中最常见的一种。果实受害腐烂,影响产量、品质,桃梢被害后萎蔫干枯,影响生长。还可危害李(栋)、梅、杏、樱桃、海棠、沙果、山楂、枇杷等果实和李、樱桃嫩梢及枇杷幼苗主干。

图2-109梨小食心虫

1.成虫2.卵3.幼虫4.蛹5.果实被害状6.枝梢被害状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6~6.0毫米,翅展10.6~15毫米,全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无紫色光泽,密布白色鳞片,排列很不规则,前缘具有10组白色斜纹。卵淡黄近乎于白色,半透明、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0~13毫米,胴部淡黄白色或粉红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白色或黄褐色。腹端有梳状臀栉。蛹体长6~7毫米,黄褐色,茧白色丝质、椭圆形。

(2)生活习性在南方各省,一年发生6~7代,第一至第二代幼虫危害桃树新梢,第三、第四代幼虫少数危害桃、梨新梢,大部分危害桃、梨果实。采果后的各代幼虫,又蛀害新梢。主要以老熟幼虫在树皮上的裂缝中结茧越冬,也可在树干基部接近土面处以及果品仓库及果品包装器材中越冬。春季3~4月间化蛹、羽化。成虫白天静伏于叶、枝和杂草等处,黄昏后活动。对黑光灯及糖、醋、果汁有较强的趋性,羽化始期趋化性较明显。卵多散产于桃梢上第三至第七片叶的叶背处,一般1条梢上产卵1粒。李梢上也有产卵,但卵数很少。在果上产卵多在果面两果靠拢处最多。成虫寿命一般3~6天,卵期4~7天。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4~29℃,相对湿度70%~100%。在多雨的年份,湿度高,雌雄成虫寿命显著延长,交尾产卵大量增加,为害严重。

桃梢上的卵孵化后,幼虫从梢端第二至第三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不久由蛀孔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排出,被害梢先端凋萎,最后干枯***。一般幼虫蛀入梢后,向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梢中爬出,转移他梢为害,1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作茧化蛹,幼树上可爬到树干基部的裂缝中作茧化蛹。梨果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蛀入果内,多从萼洼或梗洼处蛀入,蛀孔很小,以后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一块黑疤,幼虫逐渐蛀入果心,虫粪也排在果内,一般一果只有一头幼虫。幼虫老熟后,爬出果外,在树干基部翘皮皮缝隙间作茧化蛹,也有幼虫老熟后不出果,就在果内化蛹。

(3)防治方法①由于梨小食心虫的寄主植物多,有转移寄主等特性,梨、桃等混栽果园为害严重,新发展的果园应尽量避免梨、桃、李、梅混栽,已混栽者,则应加强主要寄主的防治工作。②发芽前刮除老树皮,处理果品包装材料,以消灭越冬幼虫。③用黑光灯或诱集剂(5%糖水加0.1%黄樟油或八角茴香油)诱杀成虫。④药剂防治。重点防治越冬后第一、二代的成虫和初孵幼虫。在成虫高峰期后3~5天内喷药。常用药剂有:5%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或速灭杀丁等菊酯类乳剂5000~8000倍液,50%一六○五乳剂2000倍液,40%乐果乳剂1200倍液,50%可湿性西维因500倍液。

4.梨二叉蚜[Schizaphispiricola(Matsumura)]梨二叉蚜(见图2-110)属同翅目,蚜科,又名梨蚜、梨腻虫、卷叶蚜等。在国内各梨区都有广泛的分布。成虫、若虫群集芽、叶、花蕾、嫩梢上刺吸汁液,受害叶片正面纵卷成筒状,干枯、早落。除梨外,还可危害夏寄主狗尾草。

(1)形态特征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毫米,绿色,被白色蜡粉,复眼红褐色。口器、足、腹管黑色,尾片圆锥形,侧毛3对。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毫米,头***、触角、腹管黑色,复眼略红色。前翅中脉分二叉,故称二叉蚜。足、腹、管、尾片同无翅胎生雌蚜。若蚜形态似无翅胎生雌蚜,绿色。卵椭圆形,黑色有光泽,长0.7毫米。

图2-110梨二叉蚜

1.有翅胎生雌蚜2.有翅胎生雌蚜的触角3.有翅胎生雌蚜的腹管4.有翅胎生雌蚜的尾片5.无翅胎生雌蚜6.被害状

(2)生活习性梨二叉蚜为侨迁式蚜虫,一年发生约20代,以卵在梨树芽腋间,果台和枝叉缝隙内越冬。梨花芽萌动时开始孵化,群集于露绿的芽上为害,花芽现蕾后便钻入花序中为害花蕾和嫩叶,展叶即到叶面上为害,致使叶片向上纵卷成筒状。以梢顶嫩叶受害较重,一般落花后大量出现卷叶,为害繁殖至落花后半月左右开始出现有翅蚜。武汉地区4月中旬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增多,至5月下旬陆续迁移到夏寄主——狗尾草上繁殖为害。9~10月间又产生有翅蚜由夏寄主迁回梨树上繁殖为害,产生有性蚜,雌雄交尾产卵,以卵越冬。

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对此虫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3)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在发生数量不大的情况下,早期摘除被害卷叶,集中处理消灭蚜虫。②药剂防治。蚜卵基本孵化完毕,梨芽尚未开放时至发芽展叶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卷叶后施药效果不好。可喷洒50%对硫磷乳油3000倍液;40%乐果乳剂20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硫酸烟精800~10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速蚧克乳油15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500倍液等。均有良好效果。如发生较重,展叶期再喷一次,如已卷叶喷洒乐果效果较好。③保护和引放天敌。

5.梨星毛虫(IlliberispruniDyar)梨星毛虫(见图2-111)属于鳞翅目,斑蛾科。又名梨叶斑蛾、梨透黑羽。幼虫俗称梨狗子、饺子虫、裹叶虫等。我国南北梨区分布普遍,是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此虫以幼虫食害芽、花蕾、嫩叶。花谢后幼虫吐丝将新叶缀连成饺子状。受害树叶片凋落,树体营养不足,花芽分化不良,往往造成连年不能结果,严重威胁梨树生产。除危害梨外,还危害苹果、槟子、沙果、花红、海棠、山荆子等。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12毫米,触角及全体黑褐色。复眼浓黑色,翅半透明,翅脉明显。头、***被有黑褐色绒毛。卵扁平椭圆形,长径0.7毫米。初产时白色,至孵化前变为黑色。卵密集排列成圆形卵块。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体色黄白。头小、黑色,缩于前胸内。前胸背板上有褐色斑点和横纹,背线黑褐色,两侧各有一列10个近圆形黑斑。蛹体长11~14毫米。近羽化时为黑褐色。蛹外被有两层丝茧。

图2-111梨星毛虫

1.成虫2.蛹3.幼虫4.卵5.被害状

(2)生活习性一年发生2代。以幼龄幼虫潜伏在树干及主枝的粗皮裂缝下结茧越冬;在幼龄果园,幼虫多在树干附近土壤中结茧越冬。当梨树发芽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如此时花芽尚未开放,先从芽旁已吐白的部位咬入食害,如花芽已经开放,则由顶部钻入食害。花芽被吃空,变黑、枯死,继而为害花蕾和叶芽。展叶时,幼虫即转移到叶片上吐丝将叶缘两边牵连成叶苞,在其中吃掉叶肉,残留下叶背表皮一层,被害叶多变黑枯干。为害一个叶后,则转苞另害新叶,1头幼虫大约能为害7~8个叶片,在最后的一苞叶中结薄茧化蛹,蛹期约10天。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不活动,多在傍晚或夜间交尾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背面。卵期7~8天。第二次幼虫为害叶片的程度远不及第一次越冬幼虫出蛰后为害严重。幼虫为害10余天后,约在7月下旬转到粗皮下结茧越冬。

(3)防治方法①早春越冬幼虫出蛰前,对老树刮树皮,在幼树树干周围压土,消灭越冬幼虫。②药剂防治。梨树花芽膨大期是施药防治梨星毛虫越冬后出蛰幼虫的适期。可喷布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防治第一代卵及初孵幼虫,可改用95%巴丹3000倍液。

6.梨茎蜂(JanuspiriOkamotoetMuramatsu)梨茎蜂(见图2-112)属膜翅目,茎蜂科,又名梨梢茎蜂、梨茎锯蜂,俗称折梢虫、剪头虫。全国南北梨区均普遍发生,是危害梨树春梢的重要害虫。成虫产卵为害春梢,受害严重的梨园,满园断梢累累,大树被害后影响树势及产量,幼树被害后则影响树冠扩大和整形。梨茎蜂主要危害梨,也危害棠梨及沙果。近年来根据华北的调查研究,发现有另一种叫做葛氏梨茎蜂(JanusgussakovskiiMaa.),已知分布于河北和福建(邵武),国内记载梨茎蜂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有可能是两个种的混杂。

图2-112梨茎蜂

1.成虫2.卵3.幼虫4.幼虫为害枝5.蛹6.成虫产卵为害断枝7.产卵痕

(1)形态特征梨茎蜂成虫体长约9~10毫米,翅透明,除前胸后缘两侧、翅基部、中胸侧板及后胸背的后端***外,其余身体各部黑色。后足腿节末端及胫节前端褐色,其余***。雌虫腹部可见9节,第七至第九节的腹面中央有1纵沟,内有1锯齿状产卵器。葛氏梨茎蜂成虫体长8~10毫米,触角丝状,黑色,头、胸背黑色,翅透明,翅基片和足均***,腿节红褐色,腹部1~3节红色,其余各节黑色。

梨茎蜂卵乳白色,透明,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9~1.0毫米。梨茎蜂老熟幼虫体长10~11毫米,头部淡褐色,胸腹部黄白色,胸足退化,各体节侧板突出形成扁平侧缘。头、***向下弯,尾端向上翘。梨茎蜂蛹体长约10毫米,***蛹,全体乳白色,复眼红色,近羽化前变为黑色。

(2)生活习性南方(浙江、江西、四川等省)梨茎蜂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内越冬。重庆、武昌、南昌等地,12月下旬已开始见蛹。福建东部冬末春初化蛹,3月下旬,4月上旬成虫羽化,4月上、中旬产卵。浙江杭州梨茎蜂发生期:3月底至4月初成虫开始由被害枝内飞出,4月上旬产卵,卵于5月上旬开始孵化,6月中旬结束。幼虫6月下旬全部蛀入老枝,8月上旬全部在老枝内休眠,次年1月上旬开始化蛹,2月下旬结束。

成虫在被害枝内羽化,在枝内停留3~6天后出枝。出枝后白天非常活跃,早晚及夜间不活动,停息在梨叶反面,成虫出枝后,当天即可交尾产卵,产卵前往返于新梢嫩茎上,选择适宜处所,以产卵器将嫩茎锯断,而一边的皮层不断,使断梢留在上面,然后再将产卵器插入断口下方1.5~6毫米处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产卵1粒,在产卵处的嫩茎表皮上不久即出现一黑色小条状产卵痕。产卵后成虫再将断口下部的叶柄也切断,隔1、2日上部断梢凋萎***,变黑枯死,遇风吹落,成为光秃断枝。老梢不上产卵。凡已抽梢的梨树品种,梢长不超过17厘米的,成虫都能产卵为害,为害期8天左右。幼虫在嫩茎髓部蛀食,边蛀食边排泄粪便,凡食过的嫩茎日久都成黑褐色半截枝,脆而易断;待嫩茎食完向下继续蛀食老枝,在老枝内蛀食成一稍呈弯曲的长椭圆形穴。幼虫老熟后在穴内调转身体,头部向上,开始休眠。每一被害梢,仅有幼虫1头。休眠幼虫隔几个月后在原处化蛹。

凡抽梢期与成虫出枝高峰期相吻合的品种受害都重。

(3)防治方法①冬季结合修剪,剪去的被害枝在3月间要处理完毕,最好结合保护寄生蜂。不能剪除的被害枝,可用铁丝戳入被害的老枝内,以杀死幼虫或蛹。②捕捉成虫。利用成虫的群集性和停息在树冠下部新梢叶背的习性,在早春梨树新梢抽发时,于早晚或阴天捕捉成虫。③药剂防治。掌握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喷90%敌百虫1000倍液。喷药时间以中午前后最好,在两天内突击喷完。④剪除被害梢。成虫产卵结束后,及时剪除被害新梢,只要在断口下1厘米处剪除,就能将所产的卵全部消灭。此法对苗木和幼树的效果很好,基本上可控制虫害。

7.梨虎(RhynchitesforeipennisFairmaire)梨虎(见图2-113)属鞘翅目,象甲科,又名梨实象虫、梨果象甲。在国内南北梨区分布很普遍,南方的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广东、重庆、四川等省、直辖市为害较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是梨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其成虫与幼虫都能为害。成虫取食嫩芽,啃食果皮果肉,造成果面粗糙,俗称“麻脸梨”;并于产卵前咬伤产卵果的果柄,造成落果。幼虫于果内蛀食,使被害果皱缩或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主要为害梨,亦可为害苹果、花红、山楂、杏、桃等。

图2-113梨虎

1.蛹2.卵粒(放大)3.幼虫4.成虫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14毫米,暗紫铜色,有金绿闪光,头管较长,头部全长与鞘翅纵长相似,雄虫头管先端向下弯曲,触角着生在头管端部约1/3处;雌虫头部较直,触角着生在头管中部。头部背面密生较明显的刻点,触角端部3节显著宽扁。前胸略呈球形。足发达,中足稍短于前、后足,鞘翅上刻点粗大,略呈9纵行。卵椭圆形,长1.5毫米左右,表面光滑,初乳白色,渐变乳***。幼虫体长12毫米左右,乳白色,12节,体表多横皱,略向腹面弯曲,头部小,大部缩入前胸内。头的前半部和口器暗褐色,后半部黄褐色,每体节中部有1横沟,将各节背面分成前后两部分,后半部生有1横列黄褐色刚毛,胸足退化。蛹体长9毫米左右,初乳白色,渐变黄褐至暗褐色,体表被细毛。

(2)生活习性绝大多数梨虎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潜伏在蛹室内越冬。越冬成虫在梨树开花时开始出土,成虫出土数量与当时的降雨情况有关,当落花后如有透雨可促使其大量集中出土;如果春旱,出土数量少,时间也推迟。成虫出土后飞到树上,主要白天活动,尤以气温较高晴朗无风或中午前后最为活跃。成虫为害1~2周之后开始交尾产卵,产卵时先把果柄基部咬伤,然后转到果实上咬一小孔,产1~2粒卵于其中,再以分泌的黏液封口,产卵处呈黑褐色斑点,一般每果产1~2粒卵。成虫寿命很长,产卵期达2个月左右,因而造成发生期很不整齐。卵经6~8天孵化,幼虫即于果内蛀食。被害果由于果柄被成虫咬伤极易脱落,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幼虫在落果中继续食害,约经20余天老熟,脱果入土,在3~7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蛹期1~2个月,陆续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即在蛹室内越冬。成虫有假死性,早晚气温低时,受惊扰即假死落地,在中午前后气温较高时,虽遇惊扰而假死落下,多于半空即飞去。

(3)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在成虫出土清晨振树,下接布单、塑料薄膜等物,捕杀被振落下的成虫。由于成虫出土期长,因此在成虫出土期间需经常进行,特别是降雨之后,成虫出土集中,尤应抓紧时机捕杀成虫,可获良好的防治效果。及时拣拾落果集中处理,消灭其中幼虫,对减轻第二年的为害有显著的作用。②药剂防治。成虫发生期喷洒90%敌百虫600~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每隔15天左右喷一次,一般不少于2次为宜。在成虫出土盛期特别是在雨后,树盘内撒布4%敌马粉剂或50%辛硫磷乳剂500倍液,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8.金缘吉丁虫(LampralimbataGebl.)金缘吉丁虫(见图2-114)属于鞘翅目,吉丁虫科,俗称串皮虫。全国各梨产区都有发生,南方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是梨树枝干的重要害虫。幼虫在梨树枝干皮层纵横串食,破坏输导组织,造成树势衰弱,树干渐次枯死,甚至全树死亡。除危害梨树外,还危害苹果、沙果、花红等果树。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16毫米,绿色,有金属光泽,鞘翅上有几条蓝黑色断续的纵纹。前胸前板有5条蓝黑色纵纹,中间一条明显。卵圆形,黄白色。幼虫体长36毫米,全体扁平,乳白色。前胸显著宽大,背板黄褐色,中具“人”字凹纹,腹部细长。蛹体长18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变深褐色。

图2-114金缘吉丁虫

1.被害状2.幼虫3.成虫

(2)生活习性江西一年1代,湖北、江苏一年1代或两年1代,均以幼虫在外皮层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幼虫继续为害。3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约1个月,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中旬成虫出孔后,食害树叶,有假死性。产卵前期约10天左右,卵多产在皮缝处,6月初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化后蛀入树皮。初龄幼虫仅在蛀入处皮层下为害,3龄后串食,多在形成层处钻横向弯曲隧道,待围绕枝干1周后,即造成整株枯死,虫粪塞满隧道,9月以后长大幼虫逐渐转入木质部蛀食,准备过冬。金缘吉丁虫的天敌,据湖北观察有两种蛹寄生蜂和一种幼虫寄生蜂。其中蛹寄生率高达50%以上。在冬季啄木鸟也是重要的天敌。

(3)防治方法①幼树被害处凹陷,变黑,容易识别,用刀将皮层下的幼虫挖除。或用刀子在被害处纵划几道,深入木质,可将幼虫划死,同时划道处木栓化变硬,可以防止幼虫环蛀。②成虫羽化前锯掉死树、死枝,及时烧毁,消灭虫源。③成虫羽化初期,树干喷洒50%对硫磷乳剂2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90%敌百虫600倍液,毒杀成虫效果很好。④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成虫发生期,早晨人工震树捕杀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