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中华稻蝗,中华稻蝗结构?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058 次
中华稻蝗,中华稻蝗结构?

中华稻蝗:影响中国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害虫

中华稻蝗(学名:OxyachinensisThunberg),是一种常见的半翅目昆虫,是中国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中华稻蝗主要食草,喜欢吃水稻、小麦、玉米、甘蔗等农作物,其幼虫和成虫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中华稻蝗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中华稻蝗是一种繁殖力强、危害性大的昆虫。它的生命力很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中华稻蝗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一年可以繁殖数代,数量极易爆发。中华稻蝗的危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量大,破坏力强。中华稻蝗的幼虫和成虫都有很强的食性,喜欢吃农作物的嫩叶、嫩茎、嫩穗等部位,它们在大量出没的情况下,会将农作物完全吃光,对农民的收成造成很大的损失。

2.传播病害。中华稻蝗是一种携带病菌的昆虫,它们在食用农作物的同时,也会将病菌传播到农作物上,导致农作物发生病害,加重农民的损失。

3.生态环境破坏。中华稻蝗的大量繁殖和食草行为,会导致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如何防治中华稻蝗?

1.生物防治

利用中华稻蝗的天敌或寄生虫来控制它的数量。如利用蝗蝻科昆虫、蝗虎科昆虫、蝗螟科昆虫等天敌控制中华稻蝗的数量,或利用寄生虫控制中华稻蝗的繁殖。

2.化学防治

利用农药来控制中华稻蝗的数量。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农药有氯氟虫腈、敌杀死、乐果等,但是使用农药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3.生态防治

通过优化生态系统,改善中华稻蝗的生存环境,减少它的繁殖和危害。如采用轮作、混作、交错播种等措施,增加农田的生态多样性,降低中华稻蝗的密度。

用户关心的问题:

1.中华稻蝗的天敌有哪些?

答:中华稻蝗的天敌有蝗蝻科昆虫、蝗虎科昆虫、蝗螟科昆虫等。

2.如何判断农田是否受到中华稻蝗的危害?

答:中华稻蝗危害农田的主要表现是农作物的叶片被咬食、叶脉被吃断、叶片呈现**或枯萎等现象。可以通过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叶片的状态来判断是否受到中华稻蝗的危害。

3.如何使用农药来防治中华稻蝗?

答:使用农药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在使用农药前需要了解农药的使用方法、剂量和注意事项,遵循农药的使用说明,避免使用过量或者不当的农药。

中华稻蝗结构图

参考文献:

1.陈晓华,李秋英.中华稻蝗的生物学及防治[J].江苏农业科学,2024,39(5):236-238.

2.曹卫东,张兰英,李宗建.中华稻蝗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24,39(30):-.

3.杨振华.中华稻蝗的危害及其防治[J].农村科技,2024,11(3):28-29.

释义拓展:中华稻蝗(斑腿蝗科稻蝗属动物)

中华稻蝗(学名:Oxyachinensis)在广东各地都有分布,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和豆类等多种农作物。对作物的为害是以成、若虫咬食叶片,咬断茎秆和幼芽。水稻被害叶片成缺刻,严重时稻叶被吃光,也能咬坏穗颈和乳熟的谷粒。

问答拓展:中华稻蝗什么地方有种买

河北省滦县滦洲镇东亚飞蝗养殖园有卖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滦洲镇蒋庄村:
东亚飞蝗我国发生的三大飞蝗之一,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北纬42。以南的冲积平原地带,北起河北,山东陕西以南,西至四川、甘肃南部以南均有发生为害。
在我们国家稻蝗主要是中华稻蝗
中华稻蝗属直翅目,蝗科。成虫(图)雄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20~40毫米,黄绿色陵轿兄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末端。卵圆筒形,长约3.5毫米,宽约1毫米,中央略弯。具卵囊,卵粒在卵囊内斜排。卵囊茄果形,褐色,长9~14毫米,宽6~10毫米,前端平帆槐截,后端钝圆,平均有卵10~20粒,卵粒间有深褐色的胶质物相隔。若虫称蝗蝻,一般6龄。1龄若虫体长约7毫米,绿色有光泽,头大。2龄后体形渐大,尺袭前胸背板中央渐向后突出,体绿色至黄褐色,头、胸两侧黑色纵纹明显。3龄时翅芽出现,逐龄增大,至第5龄时向背面翻折,第6龄时可伸达第3腹节,并掩盖腹部听器的大部分。

问答拓展:这是什么昆虫?求科名或属名。

图片看不清尾部

可能是《拟天牛》

鞘翅目森虚(Coleoptera)拟天牛科(O**emeridae)甲虫,约1500种。体细长,柔软,色多浅,具蓝、黄、橙此谈燃或红色斑纹。长5∼20mm,触角长。成侍谈虫常见于叶子或花周围,幼虫栖于腐木中,尤其是在沙滩或河岸上的漂木。有些种类会大批出没,造成水边附近建筑用材的损害。

中文学名

拟天牛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鞘翅目Coleoptera

拟天牛科O**emeridae

如果尾部(**部位有黑色就是黑尾拟天牛)

问答拓展:禾虾<学名稻蝗>

禾虾学名:稻蝗,我国多为中华稻蝗
(给你三段资料,仅供参考)
中华稻蝗
学名Oxyachinensis(Thunberg)属直翅目,蝗科。分布在中国南、北方各稻区。
害主水稻、茭白及其他禾本科植物,豆科、旋花科、锦葵科、茄科等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成、若虫食叶成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光,仅残留叶脉。
形态特征成虫雄体长15—33mm,雌虫19—40mm,黄绿、褐绿、绿色,前翅前缘绿色,余淡褐色,头宽大,卵圆形,头顶向前伸,颜面隆起宽,两侧缘近平行,具纵沟。复眼卵圆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胸腹板突圆锥形,略向后倾斜,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雄虫尾端近圆锥形,**上板短三角形,平滑无侧沟,顶端呈锐角。雌虫腹部第2—3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呈刺状,有的第3节不明显。产卵瓣长,上下瓣大,外缘具细齿。卵长约3.5mm,宽1mm,长圆筒形,中间略弯,深**,胶质卵囊
褐色,包在卵外面,囊内含卵10—100粒,多为30粒左右,斜列2纵行。若虫5—6龄,少数7龄。1龄灰绿色,头大高举,无翅芽,触角13节;2龄绿色,头胸侧的黑褐色纵纹开始枯败凯显现,触角14一17节;3龄浅绿色,头胸两侧黑褐色纵纹明显,沿背中线淡色中带明显,触角18—19节,微露翅芽;4龄翅芽呈三角形,长未达腹部第一节,触角20一22节;末龄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触角23—29节。
生活习性浙江、湖南以北年生1代,以南2代,各地均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4cm深处或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广州3月下旬一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南昌5月上中旬,湖北汉川5月中下旬,北京6月上旬,吉林省公主岭7月上中旬;广州6月上中旬羽化,南昌7月上中旬,汉川7月中下旬,北京8月上中旬,公主岭为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区二代成虫多在9月羽化,各地大体相同。成虫寿命59—113天,产卵前期25—65天,一代区卵期6个月,二代区第一代3—5个月,第二代近1个月,若虫期42—55天,长者80天。喜在早晨羽化,羽化后15—45天开始**,一生可**多次,夜晚闷热时有扑灯习性。卵成块产在土下,田埂上居多,每雌产卵1—3块。初孵若虫先取食杂草,3龄后扩散为害英白、水稻或豆类等。天敌有晴蜒、螳螂、青蛙、蜘蛛、鸟类。
防治方法(1)稻蝗喜在田埂、地头、渠旁产卵。发生重的地区组织人力铲埂、翻埂杀灭蝗卵,具明显效果。(2)保护青蛙、蟾除,可有效抑制该虫发生。(3)抓住3龄前稻蝗群集在田埂、地边、渠旁取食杂草嫩叶特点,突击防治,当进入3—4龄后常转入大田,当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应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2.5%氯氰灵乳油1000—2000倍液。均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4)大面积发生时应使用飞机防治。
中华稻蝗属直翅目,斑腿蝗科,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该虫食性杂,没唤为害香蕉主要是在苗期,咬食幼嫩蕉叶,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19-40毫米,雄虫15-33毫米,褐绿色,体背黄褐色,体侧和足绿色,头胸两侧自复眼后方有1条黑褐色纵带直达前翅。前翅远超过后足腿节顶端。雄虫**上板基部两侧无明显横褶,下生殖板短锥形;雌虫产卵瓣外缘具齿状刺列,下生殖板具明显的侧沟,后枯首缘具4齿,中间2小齿相距较近。卵:长约3.5毫米,在卵囊内不整齐地斜排。蝻:形似成虫,但无翅,一般6龄,体色变化大,2龄以上绿色至黄褐色,头胸两侧的黑褐色纵纹明显。3龄可见翅芽,末龄翅芽伸达第三腹节。
[生活习性]广西每年发生2代,以卵在田埂或田边杂草地中越冬,飞速年4月陆续孵化,一年中5-11月都有成虫和若虫活动。成虫活跃,能飞善跳,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的趋性。雌虫交尾后经20多天产卵,每雌可产卵一至数块不等,每块有卵十余粒至百余粒,且喜在低洼、湿润、杂草丛生、向阳的沙质土中产卵。低龄若虫有群集性,老熟后分散活动,在夜间和晴天中午藏于荫蔽处,上午和傍晚前活动较盛。周边杂草丛生的蕉园或苗圃常遭为害。
[防治方法]①铲除香蕉地周边的杂草。②蕉苗遭为害时,及时用药喷杀。可选用40%乐果、80%敌敌畏、40%乙酰甲胺磷均1000倍稀释液;25%杀虫双600倍稀释液;2.5%功夫、2.5%敌杀死、20%速灭杀丁均4000倍稀释液。
中华稻蝗
中华稻蝗在广东各地都有分布,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和豆类等多种农作物。对作物的为害是以成、若虫咬食叶片,咬断茎秆和幼芽。水稻被害叶片成缺刻,严重时稻叶被吃光,也能咬坏穗颈和乳熟的谷粒
形态特征
中华稻蝗属直翅目,蝗科。成虫(图)雄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20~40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末端。卵圆筒形,长约3.5毫米,宽约1毫米,中央略弯。具卵囊,卵粒在卵囊内斜排。卵囊茄果形,褐色,长9~14毫米,宽6~10毫米,前端平截,后端钝圆,平均有卵10~20粒,卵粒间有深褐色的胶质物相隔。若虫称蝗蝻,一般6龄。1龄若虫体长约7毫米,绿色有光泽,头大。2龄后体形渐大,前胸背板中央渐向后突出,体绿色至黄褐色,头、胸两侧黑色纵纹明显。3龄时翅芽出现,逐龄增大,至第5龄时向背面翻折,第6龄时可伸达第3腹节,并掩盖腹部听器的大部分。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中华稻蝗在广东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出现于9月上、中旬。以卵在稻田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的土中越冬。越冬卵于翌年3月下旬至清明前孵化,1~2龄若虫多集中在田埂或路边杂草上;3龄开始趋向稻田,取食稻叶,食量渐增;4龄起食量大增,且能咬茎和谷粒,至成虫时食量最大。6月出现的第一代成虫,在稻田取食的多产卵于稻叶上,常把两片或数片叶胶粘在一起,于叶苞内结黄褐色卵囊,产卵于卵囊中;若产卵于土中时,常选择低湿、有草丛、向阳、土质较松的田间草地或田埂等处造卵囊产卵,卵囊入土深度为2~3厘米。第二代成虫于9月中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中产卵越冬。
综合防治措施
(1)稻田附近田间杂草地是稻蝗的滋生基地,因此充分开发利用稻田附近荒地,是防治稻蝗的根本措施。
(2)早春结合修田埂,铲除田埂1寸深草皮,晒干或沤肥,以杀死蝗卵。(3)田间蝗蝻发生时,掌握3龄前若虫集中在田边杂草上时,选用90%敌百虫7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