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病原菌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预防和治疗该病害的关键。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白粉菌。白粉菌是一类真菌,它们寄生在植物表面,通过形成白色粉末状的孢子来传播病害。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双生孢菌,它的学名是Blumeriagraminis。该菌主要寄生在小麦叶片上,通过形成白色粉末状的孢子来传播病害。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命周期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命周期包括两个阶段: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阶段:在春季和秋季,小麦白粉病病原菌会形成黑色的子囊果,里面包含有两种不同的孢子。这些孢子会在空气中传播,并在新的宿主植物上形成新的感染。
无性生殖阶段:在夏季,小麦白粉病病原菌会形成白色粉末状的无性孢子,这些孢子会在空气中传播,并在新的宿主植物上形成新的感染。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 清理病残体:及时清理病残体和落叶,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 合理施肥:适量施肥,保持植物健康。
- 喷洒杀菌剂:在发病初期喷洒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预防和治疗该病害的关键。通过选择抗病品种、清理病残体、合理施肥和喷洒杀菌剂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展。
相关拓展:
问: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属于()。
正确B
解析:?
问: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物有哪些表现形式?
病原物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graminis(DC.)Speerf.sp.triticiMarchal],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病菌无性态为串珠粉孢(OidiummonilioidesNees),半知菌亚门粉抱属。
1.形态
菌丝体表生,上有暗色镰形刚毛,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指状深裂的吸胞吸取养分。分生孢子梗基部球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形或椭圆形,成串产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闭囊壳球形至扁球形,暗褐色至黑色,常埋生在菌丝层内,附属丝发育不良,通常很短而不分枝。壳内含7~28个(多数12~20个)子囊。子囊卵形至椭圆形,有明显的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卵形至椭圆形,无色至淡***,在寄主上往往当年不能成熟。
2.生理
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相对湿度0~100%的条件下均可萌发,但以饱和湿度或接近饱和湿度而不形成水滴时萌发最好,在水滴中不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0.5~30℃,适温10~20℃。直射阳光可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但在散射光和黑暗条件下,孢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离开寄主体后,可在2~20℃条件下保存侵染力2~5d。
闭囊壳在-3~25℃和相对湿度0~98%的条件下可存活1~3个月。在1~27℃范围内均可形成子囊孢子,以10~20℃为最适。在适温10~20℃和饱和湿度下,病菌才能形成并释放子囊孢子,10℃时释放最多,25℃以上时,子囊孢子释放明显减少。子囊孢子萌发对温、湿度的要求与分生孢子相似。子囊孢子侵入寄主的最适温度10~20℃,在适温下,只需1d即可侵入寄主,在5℃下,则需2d以上才可完成对寄主的侵入。
3.寄主范围
小麦白粉病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在燕麦和黑麦上寄生。最近报道,栽培一粒小麦、瓦维洛小麦、莫加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印度圆粒小麦以及披碱草属植物也可感染白粉病。
4.寄生专化性
病菌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根据其对小麦品种致病力的差异可分为若干个生理小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工作,但因各地采用的鉴别品种及小种命名方法不同,结果难以相互比较。
在生产实践中,对病菌毒性结构的分析能更直观地反映病菌群体的结构、分布及其动态。以小麦抗白粉病拟等基因系作鉴别寄主,对全国10个地区的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监测结果表明,V1、V3,V5和等毒性基因在病菌群体中基本稳定,对抗病基因Pml、Pm3a、Pm3b、Pm3c、Pm3f、Pm5和Pm8具有很高的毒性频率,而对Pm21、Pm2、Pm2+6、Pm2+Mld和Pm2+“Talent”等毒性频率较低,其中对我国新近转育成功的、目前唯一表现免疫的抗病基因Pm21的毒性频率为零。必须指出,各地情况不一,年份之间毒性结构有所变化。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