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田间药效实验报告 杀虫剂田间药效实验报告模板
杀虫剂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农药,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繁殖,保护农作物的生长。杀虫剂的使用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在使用杀虫剂时,我们需要注意药效和安全性的平衡。
杀虫剂田间药效实验报告
为了更好地了解杀虫剂的药效和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一项田间实验。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常见的几种农作物,分别喷洒了不同浓度的杀虫剂。测量了作物的生长情况和虫害的死亡情况,得出了如下:
药效与浓度成正比例关系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浓度的杀虫剂对虫害的死亡率有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浓度的增加,虫害的死亡率也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这说明药效与杀虫剂浓度成正比例关系,如果要提高杀虫剂的药效,就需要适当增加其浓度。
药效与作物品种、生长阶段有关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作物品种、生长阶段对杀虫剂的药效有着不同的响应。有些作物对杀虫剂的敏感度较高,药效较好;而有些作物则对杀虫剂的敏感度较低,药效较差。同一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杀虫剂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在使用杀虫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浓度。
杀虫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杀虫剂的使用不仅会对虫害产生影响,还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杀虫剂可能会对土壤、水源、空气等造成污染,对农作物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风险;同时,杀虫剂也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比如引发过敏反应、中毒等。在使用杀虫剂时,需要注意安全性和环保性问题。
拓展问题
1.如何判断杀虫剂的安全性?
可以通过检测杀虫剂的毒性、残留量、生物降解性等指标来判断其安全性。
2.如何减少杀虫剂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替代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如何选择合适的杀虫剂?
需要根据作物品种、生长阶段、虫害种类等因素进行选择,同时考虑药效和安全性的平衡。
4.如何正确使用杀虫剂?
需要按照杀虫剂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并注意药剂的浓度、喷洒时间和方法等要点。
5.如何处理杀虫剂残留?
可以采用生物降解、化学分解等方法进行处理,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问答拓展:12%氯氰菊酯EW防治荔枝蝽蟓田间药效试验:蟓蝽
荔枝蝽蟓是荔枝的主要害虫。成虫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荔枝的幼芽、嫩梢、花穗、果实等汁液,影响新梢生长,或造成落花、落果,对产量影响极大。为了筛选生产上适用的化学杀虫剂,我们于2024年4月15—22日用12%氯氰菊酯EW在我市会文镇湖丰荔枝园进行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
12%氯氰菊酯EW(广东省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10%氯氰菊酯EC(江苏扬州市灵农药化工厂产品)。
2.防治对象
荔枝蝽蟓(Tessaratomapapillosa)
3.试验作物
荔枝(妃子笑)。
4.天气情况
肆烂 试验期间多云阴天,日平均气温25-28℃。
5.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①12%氯氰菊酯EW1000倍液;②12%氯氰菊酯EW1500倍液;③12%氯氰菊酯EW2000倍液:④10%氯氰菊酯EC1500倍液;⑤CK(空白对照,喷清水)。重复4次,共20个小区,每3株为1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6.试验和调查方法
试验设在文昌市会文镇湖丰荔枝园。供试荔枝为6年树龄。于4月15日采用利农HD400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常规均匀喷雾。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每小区调查2株,调查树冠上的全部成若虫数,药后第1d、3d和7d分别调查植株上残存的活虫数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并对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用DMRT法比较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二、结果与分析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药害现象。
试验结果(附表)表明,药后第1d,12%氯氰菊酯EW1000倍液、1500倍液和2000倍液3个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6.23%、93.17%和84.09%,防效分别为96.33%、93.37%和84.45%,对照药剂10%氯氰菊酯EC1500倍液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86.74%、87.1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2%氯氰菊酯EW1000倍液和1500倍液处理的防效均比对照药剂10%氯氰菊酯EC1500倍液处汪雹核理的防效高,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12%氯氰菊酯EW等3个浓度处理彼此间的防效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药后第3d,各药剂处理区的相对防效均达到最高,12%氯氰菊酯EW1000倍液、1500倍液和2000倍液等3个处理的防效,分别98.75%、95.50%和86.64%,对照药剂10%氯氰菊酯EC处理的防效为89.75%。方差分析结果与药后第1d的相同。
药后第7d,12%氯氰菊酯EW1000倍液、1500倍液和2000倍液等3个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分别是96.29%、92.52%和79.60%,防效分别为97.03%、94.00%和83.64%,对照药剂10%氯氰困掘菊酯EC15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86.52%。方差分析结果也与药后第1d的相同。
三、与讨论
用12%氯氰菊酯EW防治荔枝蝽蟓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最高相对防效可达98.75%,且持效期较长,药后7d的虫口减退率仍维持在96%以上。且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对荔枝安全,可在荔枝产区推广应用。宜于成虫产卵高峰期和若虫盛孵期施药,使用浓度1000-1500倍液,使用间隔期为7-10d,收获前15d停止用药。
问答拓展:田间药效试验的调查内容与方法是什么?
1.杀虫剂
通常采取随机抽样法对杀虫剂药效进行调查。由于害虫在田间的分布方式不同,或呈随机型,或呈核心型与嵌纹型或三个基本型的混合型,就要求调查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角线法、大五点法、棋盘式法、平行线法、分行法和Z字形法等。调查丛肆统计的内容也随昆虫种类、不同虫态活动栖息的方式和作物类别而灵活运用。常用的统计单位有面积、长度、容积、植株数量或植株的一部分、重量和时间等。调查有时需要借用特殊的器械如放大镜、计数器、捕虫网和衡器等。设计不同的调查方法和统计单位,都是为了统一标准,便于比较,以求从中获得准确信息。
杀虫剂药效一般采用校正死亡率(直接计数施药前后的虫口数量并由空白对照的自然虫口消长率进行校正)与作物被害程度来表示。如:
①杀虫剂对棉铃虫幼虫的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式中:PT为药剂虚郑森处理区虫口减退率;CK为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或增长)率。
在调查施药后不同期间的虫口减退率时,要考虑到田间植株上的落卵量及卵孵化率,故在各个调查时段的真正虫口减退率应为:计算棉铃虫的卵孵化率时,要从调查小区以外的棉株上采回至少50粒卵在室内保湿培养,测定不同时间的卵孵化率。也可以在田间未施药区域标记50粒以上的卵,定期观察其孵化率。
②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式中:CK为空白对照区药后枯心(白穗)率;PT为药剂处理区药后枯心(白穗)率。
计算杀虫剂药效的其他统计方法还有很多,多是在以上两种基本方法上演化出来的。
2.杀菌剂
计算差亩杀菌剂药效的方法一般采用作物被害率法。常将施药区和空白对照区的被调查作物按病害程度进行分级,然后根据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如:
①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效果计算方法(代表叶部病害):
在每个小区以对角线法固定5点取样,每点调查0.25m2小麦植株,小麦起身拔节期调查基部1~5片叶,抽穗后调查旗叶及旗叶下第一片叶。
白粉病的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
药效按(1)、(2)式计算:
式中: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若施药前未调查病情指数,则防治效果按(3)式计算:
②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种传病害效果计算方法:
对一些植物的种传病害,由于对病害程度进行分级比较困难,其防治效果计算常采取比较简单的方法:
式中:CK为空白对照区病株率;PT为药剂处理区病株率。
计算杀菌剂药效的其他统计方法还有很多,多是在以上几种基本方法上演化出来的。
3.除草
对除草剂药效的表达常采用受害症状、杂草种类、杂草覆盖度或杂草重量等表示。用绝对值法或估计值法进行统计。
在施用除草剂后,要详细调查并记录杂草的受害症状,如生长受到抑制、失绿、畸形、枯斑等,以准确说明药剂的作用方式。
绝对值调查法也称数测调查法,是调查计算单位面积上的每种杂草总株数或重量,对整个小区进行调查或在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4个样方,每个样方0.25~1m2进行抽样调查。特殊情况下,调查特殊杂草的器官(例如禾草分蘖数)等。
估计值调查法也称目测调查法,为每个药剂处理区同临近的空白对照区或对照带进行比较,估计相对杂草种群量。这种调查方法包括杂草群落总体和单种杂草,可用杂草数量、覆盖度、高度和长势(例如实际的杂草量)等指标来表示。这种方法简单、快速,其结果可以用简单的百分比表示(0为无草,100%为处理区与空白对照区杂草同等)。为了克服估计带来的误差,可以采取分级标准进行调查:
1级:无草;
2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0~2.5%;
3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2.6%~5%;
4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5.1%~10%;
5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10.1%~15%;
6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15.1%~25%;
7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25.1%~35%;
8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35.1%~67.5%;
9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67.6%~100%。
在做好以上调查的基础上,防治效果计算则相对较简单:
式中:CK为空白对照区存活杂草数(或鲜重);PT为药剂处理区存活杂草数(或鲜重)。
无论是杀虫剂、杀菌剂还是除草剂等农药田间试验,都要调查药剂处理后对作物的药害情况,有特殊要求的,还应调查对天敌的伤亡情况等。
问答拓展:【几种杀虫剂防治玉米粘虫田间药效试验】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
[摘 要]通过应用5种药剂防治玉米粘虫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和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有较好的亏卖防治效果,防效达92.07%和91.82%;其次为15%茚虫威悬浮剂的防效86.65%;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40%毒死蜱乳油的防效稍差。[关键词]药剂;鲜食玉米;粘虫;药效
近年来,海南玉米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鲜食玉米,年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据林珠凤等[1]调查,海南玉米为害最为严重的为玉米螟,田间为害率最高达75.06%,其次分别为粘虫、棉铃虫和条螟。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俗称夜盗虫,为杂食性暴食害虫[2]。鲜食玉米对药剂的安全性要求更高,因而有必要对近年来在蔬菜上应用较为广泛一些新型杀虫剂进行筛选,以便指导种植户在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笔者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
①1.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北京华戎生物激素厂产品,市售)、②40%毒死蜱乳油(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市售)、③15%茚虫威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产品,市售)、④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产品,市售)和⑤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市售)。
2.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
试验作物:玉米(品种:美玉糯1号)。
3.环境条件
试验地位于定安县定城镇龙洲洋玉米种植地,肥力及管理水平中等,试验所有小区管理水平一致。玉米结穗期,粘虫发生偏重,施药时3龄以下幼虫占80%。试验地周围种植作物均为玉米。
4.试验设计和安排
试验设1.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000倍唤空尺液、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和空白对照(清水)共6个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不相等,但要保证每小区虫口数达70头以上。施药时间为4月15日下午4:00-5:30,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用利农JactoHD400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一次性常规喷雾,药液量为9kg/dam2(1dam2=100m2)。
5.调查及计算方法
在药前、药后1d、药后5d和药后7d,共四次分别调查各小区标记植株虫口数及活虫数,统计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DMRT法)。
计算公式:
二、和高结果与分析
药后1d,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1.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500倍液和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防治玉米粘虫的防效分别为72.14%、69.33%和72.98%,且差异不显著;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和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防治玉米粘虫的防效分别为56.80%和64.46%,且差异达显著水平。
药后5d,各药剂处理的防效均显著提高,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1.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5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和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五个处理防治玉米粘虫的防效分别为86.65%、92.07%、91.82%、79.96和76.02%。1.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500倍液和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两处理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但两者与其他处理间的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和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三个处彼此之间的防效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药后7d,1.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500倍液和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的防效仍达90%以上;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的防效为82.08%;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和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77.20%和69.09%。1显著性测定结果与药后5d结果相一致。
三、与讨论
粘虫是海南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主要取食叶片和花丝,对产量造成较大影响,且海南种植的多为鲜食玉米,对药剂的选择较为重要。本项目组对近几年来市场上销售的新型杀虫剂进行药效试验,筛选出高效、安全的15%茚虫威悬浮剂、1.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和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三种药剂,可在生产上轮换使用。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40%毒死蜱乳油是海南玉米产区主要使用产品,本试验防效均不太理想,可能与玉米粘虫对其产生抗药性有关。5%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新型药剂,持效期长,安全间隔期为1d,对鱼虾等水生生物以及蜜蜂、害虫天敌如捕食螨基本没有伤害,而对鳞翅目害虫的活性则是其他杀虫剂的10至100倍;1.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由阿维菌素衍生物制成的新型高效半合成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具有高效、低毒、无残留、无公害等生物农药的特点,其杀虫机理独特,既有胃毒又有触杀作用,药液可渗透到植物组织中充分发挥药效,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对鳞翅目昆虫的幼虫的活性极高;15%茚虫威悬浮剂阻断害虫神经细胞中的钠通道,导致靶标害虫协调差、麻痹,最终死亡,其杀虫机理独特,与其他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对哺乳动物、家畜低毒,同时对环境中的非靶生物等有益昆虫非常安全,在作物中残留低。
参考文献
[1]林珠凤,王运勤,谢圣华等.海南鲜食玉米蛀果性害虫种类与发生为害调查[J].热带生物学报,2024,1(2):130-133
[2]郭书普,时敏,董伟等.水稻、麦类、玉米、高梁病虫害防治原***鉴[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3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