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药物防止 玉米病虫害药物防止方法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导致产量大幅下降。科学合理的药物防治是玉米种植的重要环节之一。
常见的玉米病虫害
玉米病虫害种类繁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
- 玉米螟
- 玉米象
- 玉米叶斑病
- 玉米锈病
- 玉米赤霉病
药物防治方法
杀虫剂
常见的杀虫剂有:
- 氯氰菊酯:具有广谱、速效、长效等特点,对玉米螟、玉米象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吡虫啉:对玉米螟、玉米象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注意。
- 苯酚甲酸酯:对玉米螟、玉米象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容易产生抗药性,需要注意轮换使用。
杀菌剂
常见的杀菌剂有:
- 多菌灵:对玉米叶斑病、玉米锈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容易产生抗药性,需要注意轮换使用。
- 三唑酮:对玉米赤霉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注意。
- 苯醚甲环唑:对玉米锈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容易产生抗药性,需要注意轮换使用。
注意事项
在使用药物进行防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适合的药物,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 按照药物说明书的使用方法进行使用,不要超量或者不足。
- 注意药物的使用时机,一般来说,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 轮换使用药物,避免产生抗药性。
- 注意药物的存储和保管,避免接触到儿童和宠物。
药物防治是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需要注意药物的选择、使用方法、使用时机等因素,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相关拓展:
问:玉米苗期虫害用什么药?
1.玉米苗期主要害虫有粘虫、甜菜夜蛾、耐扒蓟马、麦秆蝇等。可在玉米2-3叶期喷施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敌敌畏等农药进行防治。喷洒时,麦秸及其田间杂草也要喷洒一次,彻底杀灭虫源;2.玉米苗期病害主要是粗缩病,可在播种前用含内吸性杀虫剂的种衣剂或玉米拌种剂防治,苗期再喷施吡蚜酮和噻虫嗪。苗期对玉米危害严重的地下害虫有蝼蛄、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一旦发生,要对症治疗,及时消除。防治方法:灌药液,每公顷50%辛硫磷乳油7.5公斤,沿垄浇水750公斤。苗期玉米害虫有粘虫、蓟马、蒙古灰象甲、黑绒甲、网潜沙等。粘虫的防治可喷洒50%辛硫磷乳剂3000倍液;分别用稀释1500倍的40%乐果乳剂或50%敌敌畏乳剂喷洒蓟马;喷洒乐果、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还可杀灭蚜虫、灰飞虱等带毒昆虫,从而预防病毒病。在蓟马和灰飞虱高峰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玉滚扒米螟虫可用90%结晶敌百虫和80%敌敌畏乳油灌根,每公昌备昌顷用药液200公斤。玉米心虫可用甲萘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30公斤,与细土混合,300公斤,搅拌均匀,撒在玉米根部周围,杀死转移的幼虫;50%辛硫磷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和35%辛硫磷乳油可用于防治褐灰蛾,每公顷750公斤。问:玉米虫害用什么药最合适?
玉米灰飞虱灰飞虱的主要危害是传播玉米粗缩病病毒,玉米一旦染病难以控制,轻者减产30%以上,严重的绝收,该病也被称为玉米的***,必须及时尽早防治。药剂防治要抓4个关键时期,选择低毒高效农药,统防统治,才能收到良好效果:(1)播种期:种子带毒或使用含有内吸性杀虫明键剂的种衣剂或玉米拌种剂处理种子(2)5月中旬小麦灌浆初期:采用吡虫啉或噻虫嗪等农药处理杂草;激粗巧(3)成熟期:在灰飞虱迁飞初期每亩用噻虫嗪或用吡虫啉20-30克与病毒A50克混合兑水喷雾,隔3-5天一次,连喷3-4次(4)感病初期: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20毫升,加入玉米专用液肥混合后喷施蓟马玉米蓟马主要为孤雌生殖,成虫会取食玉米从而造成作物减产。会使植株叶片上出现成片的银灰色斑,叶片褪绿发黄,被害株率可高达80%~90%。当蓟马为害严重时应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玉米螟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一15%。在2—3龄幼虫期,可用下列药剂:48%毒死蜱乳油70—90ml/亩;2.5%氯氟氰菊酯乳油25—50ml/亩;2.5%溴氰菊酯乳油20—30ml/亩;5.7%氟氯氰菊酯乳油30—40ml/亩;1%甲氨基阿凳慧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10ml/亩:8000IU/ml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200g/亩对水40—50kg均匀喷雾。注意事项 1.蓟马在玉米心叶内危害,喷雾时药液应喷进玉米心内。 2.灰飞虱善于飞翔,最好相邻地块一起喷雾防治,并且采取由四周向中间推的防治方法,以提高防治效果。问:玉米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方法
近几年来,玉米病虫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所以,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必须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那么,玉米病虫害有哪些种类呢?要如何防治呢?
玉米病虫害种类
苗期的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蓟马、粘虫和红蜘蛛。苗期的病害主要有粗缩病和缺锌症。
心叶末期和穗期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和蚜虫等。主要病害有:纹枯病、黑粉病、和大、小斑病。
灌浆成熟期:以防止发生青枯病和早衰为主。主要通过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保证单株营养面积,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玉米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等农业栽培措施来防治。
常见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一、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二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
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差异,目前生长上常用的抗病品种中有中单2号、中单14号、四单8号、丹玉13号、陕单9号、烟单14号、豫玉11号等。二是消灭越冬菌源和减少发病初期菌量。
二、玉米圆斑病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防治办法: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我国发病严重的主要是吉63自交系。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重点喷洒果穗。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喷雾,一般连喷2次,间隔7-10天。
三、玉米丝黑穗病
本病主要为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为害相当严重。
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
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对本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中单2号、中单14号、中单12号、辽单18号、丹玉13号、陕单9号、豫玉2号、豫玉11号等。
是实行轮作、深耕:连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发病重。实行3年以上轮作,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的为害。另外,深翻土壤,将病菌孢子压倒播种层以下,再减少菌源,减轻发病。
是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烧毁,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四、玉米褐斑病
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红褐色,小病斑有时汇成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防治办法: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以提高抗病力。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
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每亩用药100克加水50千克叶面喷雾。
问: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病主要虫害
1、玉米螟:玉米螟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它可以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玉米螟一年一般发生2-4代,温度高、海拔低,发生代数较多。成虫夜间活动,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寿命5-10天,喜欢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幼虫孵出后,初时聚集在一起,后在植株幼嫩部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借风力飘落到邻株,形成转株危害。
2、黏虫:黏虫俗称五彩虫、麦蚕,属鳞翅目夜蛾科。是粮食作物和牧草作物的主要害虫,危害玉米严重。黏虫是一种多食性、迁移性、暴发性的害虫。黏虫的发生与温度、湿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19-25℃,30℃以上产卵受影响。另外湿度越大,越有利于成虫产卵,特别是在阴晴交错、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下,不但有利于成虫产卵,而且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成活发育。
3、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钻心虫、青虫、棉铃实夜蛾等。
4、玉米蚜虫:可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危害,抽穗后危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其分泌物将花粉粘住,影响散粉。此外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5、玉米叶螨:俗称红蜘蛛,可危害多种作物,以成螨和若螨刺吸寄主叶背组织汁液,被害叶片由黄变白而枯死,影响玉米灌浆进程,致使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出苗后,若出现有地老虎、二点委夜蛾、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虫危害的地块,可在玉米开始受害、幼虫三龄前用10千克炒熟的麦麸或豆饼,加入90%的晶体敌百虫100克,或50%的辛硫磷乳油50毫升,制成毒饵,傍晚时,把毒饵撒入玉米行间,每亩用量2千克。也可用敌杀死8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洒幼苗,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2、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5千克加细沙6—8千克撒入心叶内防治,每株2—3克;或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灌心;或每亩用20%康宽5—10毫升或克螟丹50克加天丰素8毫升,兑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
3、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每亩可用4.5%高效氯氟氢菊酯60毫升加1.8%虫满克20毫升,兑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防治。
4、防治玉米褐斑病、大小斑病等病害,7-8月份应注意天气变化,若遇高温高湿天气,每亩可用50%多菌灵或12.5%烯唑醇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悬乳剂500—800倍液叶面喷洒。
玉米生长期的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1、玉米黑粉病
症状:玉米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植株各个部分可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可达15厘米,小的仅达1—2厘米。初期瘤外包1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后呈灰色,干裂后散出黑粉。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的瘿瘤。其他部位则多为大型瘤状物。
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重病区栽培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避免氮肥过多,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刈除并深埋,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深翻,可减少初侵染源。(2)药剂防治。播种时用种子量0.4%的20%粉锈宁乳油拌种,同时以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和粪肥处理。生长期彻底防治玉米螟等虫害。
2、玉米螟
为害状:玉米螟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杆,使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遇风易断,则减产更严重。幼虫直接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变质。
防治技术:(1)消灭越冬虫源。在越冬幼虫羽化前,将玉米、高粱等有虫秸秆作燃料、铡碎沤肥和封存穗轴,是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2)药剂防治。于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三指一撮”法以3%呋喃丹颗粒剂或1.5%辛硫磷颗粒剂按每亩1.5—2公斤用量灌心,防治效果明显。(3)生物防治。心叶中期撒施白僵菌颗粒剂,即将含菌量为50亿—500亿/克的白僵菌孢子粉500克与过筛的煤渣5公斤拌匀,撒施于玉米心叶中;放赤眼蜂治螟。即在越幼虫羽化率达到20%时,每亩设5—10个放蜂点,放蜂量为—头放蜂防螟。
3、玉米粘虫
为害状:以幼虫取食为害。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咬食叶组织,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麦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断。食料缺乏时,成群迁移,老熟后,停止取食。
防治技术:(1)药剂防治。冬小麦收割时,为防止幼虫向秋田迁移为害,在邻近麦田的玉米田周围以2.5%敌百虫粉,撒成4寸宽药带进行封锁;玉米田在幼虫3龄前以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亩,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2)生物防治。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号200PPM防治粘虫幼虫药效在94.5%以上,且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
4、玉米红蜘蛛
为害状:以成、若螨刺吸玉米叶背组织汁液,被害处呈失绿斑点,影响光合作用。为害严重时,叶片变白、干枯,籽粒秕瘦,造成减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深翻土地,将害螨翻入深层;早春或秋后灌水,将螨虫淤在泥土中窒息死亡;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螨食料和繁殖场所;避免玉米与大豆间作。(2)药剂防治。当叶螨在田边杂草上或边行玉米点片发生时,进行喷药防治,以防扩散蔓延。可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73%克螨特乳油或5%尼索朗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其它防治麦红蜘蛛的药剂亦可用于防治玉米红蜘蛛。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