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河南小麦病虫害防治 河南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书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00 次
河南小麦病虫害防治 河南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书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河南省的重要农作物。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病虫害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病害防治

小麦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叶枯病、锈病等。为了预防病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适宜的品种,提高小麦抗病能力;
  • 合理施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害的传播;
  • 使用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虫害防治

小麦的虫害主要有蚜虫、螟虫、蝗虫等。为了预防虫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在田间设置黄板,防止蚜虫的飞行和繁殖;
  2. 使用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3.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螟虫和蝗虫的栖息地;
  4. 在小麦生长期间进行适时的田间管理,如松土、追肥等。

总结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种植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以及使用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小麦的病虫害,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相关拓展:

问: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会经常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歼伍响,严重时还会导致小麦减产和绝产。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麦病虫害有哪些,以及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有哪些。
一、小麦病虫害有哪些
小麦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矮病、红矮病、全蚀病、赤霉病、叶斑病等。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真菌病害:如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
细菌病害:如细菌性条斑病、黑节病等。
病毒病害:如土传花叶病毒病、黄矮病毒病、丛矮病等。
线虫病害:如禾谷胞囊线虫病、根腐线虫病等。
生理病害:如缺素症、湿害、冻害、旺长等。
虫害有小麦蚜虫、麦种蝇、吸浆虫、红蜘蛛、叶蝉、蛴螬、金针虫、蝼蛄、麦叶蜂、麦秆蝇等。
二、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本文主要针对小麦种植过程中几种小麦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以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下:
1、小麦锈病的防治
主要危害的是小麦的叶片和叶鞘以及茎秆等位置,小麦条锈病呈现规则的性状,而叶锈病呈现混乱的性状,秆锈病主要呈现一个大红斑。其中发病种类最为常见的是小麦叶锈病,其次是条锈病,秆锈病的发病情况较少。
防治对策:一般在三月中下旬用药控制发病中心,四月初对发病麦田进行全面的防治,在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25%的丙环唑乳油,50%的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者25%的粉唑醇悬浮剂。
或者三唑酮粉剂每平方公顷兑水750~1125公斤进行喷雾防治,其中药物的使用量分别问600m1、450m1、375m1、1500g。
2、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小麦纹枯病有被称为立枯病、尖眼病。最近几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逐渐加重,如果该种***得不到及时的防治一般会导致减产10%~20%左右,严重的地区可以导致减产达到50%以上。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关键技术是药物喷剂。施药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小麦拔节初期,以组织病害侵入茎秆,所用药剂可以是23%的宝穗乳油、20%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的三唑酮乳油、20%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者使用12.5%的烯唑醇悬浮剂等药物。
常规喷药洒水的药液一般每平方公顷使用600~750公斤。选择在上午有露水的情况下集中喷雾。连续喷雾2次,每次间隔一周半作用,同时上述药剂还可以切实防止小麦锈病和白粉病。
3、小麦吸浆虫的防治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的的害虫,主要有麦红吸浆虫蠢悄和麦黄吸浆虫两重虫害,其中以麦红吸浆虫危害最为严重,危害严重时能够到导致小麦几乎绝产。
在小麦拔节期到抽穗期,大量吸浆虫越冬幼虫就会出土,然后发育到化蛹阶段,此时可以使用浓度大小在3%的辛硫磷或者甲基异柳磷颗粒每平方公顷使用30公斤进行撒施。同时也可以使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者使用50%的辛硫磷乳油兑水,喷拌在细土中制成毒土,撒施于地面。
穗部的防治。在小苗抽穗到扬花期,可以使用浓度大小为40%的乐氏档或果乳油或者使用浓度大小为50%的辛硫磷乳油或者使用浓度大小为4.5%的高氯氟氰菊酯等兑水进行重点的喷施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同时小麦蚜虫和食叶害虫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问:小麦条锈病的最佳防治方法

有很多药可以防治条锈病,比如:苯醚甲环唑、神亩嘧菌酯、吡唑醚菊酯、已唑醇、氟硅唑、戊唑醇、戊菌唑、丙环唑、烯唑醇、三唑酮、环丙唑醇、百菌清等。防治的难点在于,条锈病属于气传病害,在温度和湿度合适时传播非常迅速。
小麦条锈病,这几年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大范围发生,而且发生的严重程度逐年递增。
据全国农技中心2024年全梁敬国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小麦条锈病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发生面积1327万亩。2024年的发生面积预计还要大。
如何防治?推荐使用戊菌唑+吡唑醚菌酯防治。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介绍下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的特性和危害:
条锈病,是小麦锈病的一种,俗称“黄疸病”。主要是在叶片和叶鞘上危害,有生锈状的病斑,延叶脉依次排开呈条形,所以称为条锈病。
属于真菌***害,担子菌纲锈菌目。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周年侵染循环。在气温低于1-2℃时,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天萌发侵染。可随气流远程传播。
条锈病的危害,主要在于破坏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掠夺养分和水分,增加蒸游渣森腾量,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另外导致灌浆受阻,使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严重时绝产。
小麦条锈病防治药剂
有很多药可以防治条锈病,比如: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醚菊酯、已唑醇、氟硅唑、戊唑醇、戊菌唑、丙环唑、烯唑醇、三唑酮、环丙唑醇、百菌清等。
近几年使用吡唑醚菌酯、苯甲嘧菌酯、己唑醇、戊菌唑比较多。
防治的难点在于,条锈病属于气传病害,在温度和湿度合适时传播非常迅速。另外农户对该病的重视度不够,没有病不打药预防,一旦发现病害的时候,就已经发生很严重了。
小麦条锈病推荐防治用药方案
(1)每亩地使用:10%戊菌唑乳油30克+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克叶面喷雾。吡唑嘧菌酯既有治疗作用,还有保护功效,使持效期更长。
(2)每亩地使用:30%己唑醇悬浮剂30克+32%唑酮乙蒜素乳油40毫升叶片喷雾。有条件的话,建议加入20毫升植物精油,以提高展着和渗透性,从而提高药效。
(3)如果严重发生,适当加大药量,另外5天左右重喷一次。

问: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各阶段应注意哪些病虫害的防治?防治方法有哪些?

(1)各阶段的主要病虫害:1)小麦播种前:应注意一些种传的危险***虫害如腥黑穗病、全蚀病(可通过植物检疫来控制其随小麦种子的传播)及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可通过选用相应的抗病虫品种加以控制)等的防治。2)小麦播种期:通过土壤、植物残体和田间杂草携带病虫源进行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等;种传和土传以及苗期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黑穗病、全蚀病、病毒病、地下害虫、蚜虫等。3)小麦苗期:要加强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地下害虫及传播病毒病的蚜虫和灰飞虱的监测和防治,把病虫害消灭在点片发生期,控制或推迟其发生为害。4)小麦拔节期:注意白粉病、锈病、叶枯病、纹枯病、红蜘蛛、蚜虫、地下害虫等病虫害的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5)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注意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蚜虫、黏虫、麦叶蜂、吸浆虫等病虫害的防治。(2)防治方法:小麦病虫害防治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由于小麦病虫害种类多,发生规律不同,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有的病虫害只要一个措施就可以得到控制,而多数病虫害要经几种措施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大致可分为:1)植物检疫。2)合理利用抗病虫品种。3)农业防治,包括轮作、清洁田园、耕作制度和栽培制度的调整改进等方面。4)物理防治,包括汰除病毒粒和热力杀死病虫等方面。5)生物防治,利用对小麦无害的生物来控制小麦病虫害。6)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直接杀死或控制小麦病虫害。

问:河南小麦主要病害现状及防治措施

河南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小麦赤霉病
1: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县主要以穗腐为主,最初在颖壳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
2:发生时期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
3:防治措施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喷雾,在小麦扬花始期喷施一次,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
二、小麦白粉病
1:危害症状
该病可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2:发生时期
小麦白粉病在我县一般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成熟为流行期。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严重流行;小麦群体过大、不合理施肥特别是偏施氮肥的田块会加重病害发生。
3:防治措施
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加水45~75
公斤常量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防2~3次。
三、小麦纹枯病
1:危害症状
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小斑点,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严重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小麦拔节后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
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2:发生时期
小麦播种后便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发病适温为日均温20~25℃;在春季2月中下至
4月上旬,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上升;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
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2:防治措施
⑴农业防治。选用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增施腐
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
强抗病力。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雨后及时排水。
⑵化学防治。①播前药剂拌种:每10公斤麦种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5克或2.5%适乐时乳油10~20毫升进行拌种。②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病株率达15%时,亩用12.5%禾果利30~60克或15%粉锈宁100克加20%的井岗霉素25~50克兑水45~7公斤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隔7~10天再喷洒一次,连喷2~3次。
四、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症状特征
小麦锈病的主要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具体区分为:小麦叶锈病,夏
孢子堆发生在叶片上,夏孢子堆小,橙***,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排列;冬
孢子堆主要在叶背面和叶鞘,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
有依麦秆纵向排列成行的趋向。小麦条锈病,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上夏孢子堆较小,鲜***,狭长型至椭圆形,排列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
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2:防治措施
根据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规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加强小麦全蚀病监测,防治上要坚持以麦播前土壤、种子处理和清除病残体为主,早春喷药防治为辅,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加大综防统治力度,提高整体防治水平。
⑴加强监控
一是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混杂在小麦种子间的病残体是小麦全蚀病远距离传播到新区的主要来源。对小麦良种繁育田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严禁在发生小麦全蚀病的田块繁育种子,从外地调入我县的种子必须随车携带植物检疫证书,必要时进行复检,
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扩展蔓延。二是及时开展疫情普查。每年于5月中下旬,组织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县小麦种植区进行全面普查,调查发生面积、发生程度,为有的放矢地开展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⑵农业防治
①清除病残体。在收获前首先将病区死亡麦株全部拔除焚烧,留茬16厘米以上机割,麦茬拔除焚烧,单收单打,麦粒不作种子,秸秆要经高温发酵后作粪肥。
②合理轮作。发病地块合理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棉花、花生、大豆、红薯、蔬菜等。
③加强田间管理。播期适当推迟,缩短病菌侵染期;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抗性;加强对病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减少病菌寄主。
⑶化学防治
①土壤处理。对重病田于犁地前,每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2.5公斤拌细土20公斤进行土壤处理,病区用药量要适当加大。
②种子处理。小麦播种前每10公斤麦种用3%敌萎丹50—60毫升或2.5%适乐时15—20毫升或2%立克秀10—15克等进行拌种处理。
③早春喷药。早春每亩用12.5%禾果利20—30克或15%三唑酮100—1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