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有性阶段是(引起水稻纹枯病的病菌其有性态是)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发病严重。一般减产5%~10%,重者达50%以上,甚至植株倒伏枯死,完全失收
(一)症状识别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受害,抽穗前后受害最重。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亦可为害茎秆穗部,造成贴地倒伏,整株枯死。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扩大成椭圆形并相互联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受害严重时,叶鞘干枯,上面叶片随之枯黄。
叶片发病与叶鞘病斑相似,但形态较不规则。病情严重时病部呈浅绿色,似被开水烫过,叶片很快青枯腐烂。发病严重时,病斑不断往上蔓延。剑叶叶鞘受害,往往不能正常抽穗。茎秆受害易引起贴地倒伏,成片枯死。
湿度大时,病部可见许多白色菌丝,随后菌丝集结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像萝下籽大小的菌核,菌核易脱落。
(二)病原特征
水稻纹枯病菌有性世代属担子菌亚门。担子无色,棍棒状,顶端生4个小梗,小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有性世代在病害发生中不常见,不起作用。
一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该菌不产生分生孢子,靠菌丝和菌核侵染传播,引起发病。菌丝幼嫩时无色,老熟时淡褐色。菌丝集结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深褐色,表面粗糙,内外颜色一致。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32C,侵染稻株适温也为28~32C,但要求96%以上的相对湿度,若湿度在85%以下则侵染受抑制。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但可促进菌核形成稻纹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除侵染水稻外,还能侵染玉米、高粱、小麦、甘蔗、花生、大豆等多种作物。
(三)发生规律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上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菌丝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者主上越冬。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人田中,成为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春耕灌水.耕田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温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在叶鞘上扩展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人叶鞘内侧,从叶鞘内侧表皮气孔侵人或直接穿破表皮侵人。病部长出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对邻近稻株进行再侵染。一般在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主要在株、丛间横向扩展,亦称水平扩展,导致病株率增加。其后再由下位叶向上位叶垂直扩展。条件适宜时,病害从矮秆品种上升一个叶位只要2-3天,至抽穗前后10天达到高峰期。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后,随水流传播附着稻株叶鞘,可萌发进行再侵染
田间菌核残留量与稻田发病轻重密切相关。上年发病重的田块,田间遗留有核多,下年的初侵染菌源数量大,则发病严重
水肥管理对纹枯病发生轻重影响极大。长期深淮,田间湿度偏大,有利于病害发展。氮肥施用过多过迟,造成水稻生长过旺,田间都闭,既有利于病菌扩展,又降低了水稻自身抗病力,有利发病。
田间病情的扩展主要受温湿度影响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四)综合防治
1.打捞菌核,减少初侵染菌源在春耕灌水耕田及平田插秧前打捞田边、田角的浪渣,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可清除漂浮在浪渣中的菌核。
2.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全层一次施肥,避免氮肥过多、过迟。科学用水,做到前期浅灌,适时晒田,浅水养胎,后期湿润,不过早脱水,不长期深灌。
3.化学防治用药最好掌握在病害由水平扩展向垂直扩展的转折阶段进行,即孕穗期病蔸率15%~20%时施药。常用的药剂有:每667m2用5%井冈霉素水剂200mL,或10%井冈霉素水剂100mL,或50%纹枯利100g,对水75kg喷雾到稻株下部。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