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嫁接技术 嫁接技术是谁发明的

2024-07-1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275 次
嫁接技术 嫁接技术是谁发明的

本篇农资知识会给农资从业者们剖析“嫁接技术”的内容进行全面解释,期望对各位网友们有几许帮助,快快收藏起来吧!

嫁接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技术,它可以帮助农民们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甚至可以让不同品种的作物进行交叉配种,创造出新的品种。嫁接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不仅可以应用于果树、蔬菜、瓜果等作物的生产中,还可以应用于花卉、观赏植物等领域。本文将从嫁接技术的原理、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嫁接技术的原理

嫁接技术是指将两棵不同的植株通过割接、插接等方式,使它们生长在一起,形成一棵新的植株的技术。嫁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植物的愈伤组织再生能力,将愈伤组织相互结合,形成新的植株。在嫁接过程中,愈伤组织的生长是嫁接成功的关键。嫁接成功后,愈伤组织会发育成为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将原来的两个植株结合成为一棵新的植株。

二、嫁接技术的应用

嫁接技术广泛应用于果树、蔬菜、瓜果等作物的生产中。对于果树而言,嫁接技术可以实现品种改良、提高产量和品质、抗病能力等效果。对于蔬菜而言,嫁接技术可以增强抗病性、提高产量、延长采收期等效果。嫁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花卉、观赏植物等领域,用于改良品种、提高观赏价值等。

除了应用于作物生产中,嫁接技术还可以用于园林绿化、城市绿化等领域。通过嫁接技术,可以实现不同植物的结合,创造出具有新颖形态和花色的观赏植物,丰富城市绿化的品种和质量。

三、嫁接技术的优缺点

嫁接技术的优点在于:

  • 实现品种改良,创造新的作物品种;
  •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 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延长作物的采收期;
  • 丰富城市绿化的品种和质量。

嫁接技术的缺点在于:

  • 嫁接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技术门槛较高;
  • 嫁接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菌和病毒的感染,增加了风险;
  • 嫁接后的植株需要特殊的管理和维护,成本较高。
拓展百科知识:

1.愈伤组织:愈伤组织是指在植物受到外伤**后,由原本不分化的细胞分化而来的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组织。愈伤组织可以分化成为各种植物器官,如根、茎、叶、花等。

2.嫁接:嫁接是指将两棵不同的植株通过割接、插接等方式,使它们生长在一起,形成一棵新的植株的技术。

3.割接:割接是指将两个植物的茎部分别切割成V字形或平口形,然后将它们对接在一起,用细线或胶带固定。

4.插接:插接是指将一棵植株的茎插入到另一棵植株的茎上,使它们生长在一起。

参考文献:[1]廖利国,董永建,王雁君.嫁接技术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4,25(08):4-5.[2]李卫东,王亚平,祁永秀.嫁接技术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24,50(05):51-52.

相关问答拓展:

1、桂圆是啥?

桂圆是一种常见的水果,也称为龙眼。它是一种热带和**带地区的常见水果,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桂圆果实呈圆形,外皮薄而光滑,内部有一个核和一个透明的果肉,果肉呈白色或淡**,质地柔软,味道甜美。桂圆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铁、锌、钙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循环、缓解疲劳等作用。桂圆还被广泛用于中药材中,具有滋补益气、安神补脑等功效。

2、龙眼肉与桂圆肉是一样吗?

龙眼和桂圆是同一种水果。龙眼因其种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所以得名。

桂圆是龙眼晒干后的产物,果肉呈不规则形态,在表皮中还有很大空间没有充满整个果皮,汁水较少,但是味道更加甜腻。龙眼是一种新鲜水果,整体较圆,果肉饱满呈白色,汁水较多,味道清甜,但它不易储藏,所以并不是能时时刻刻吃到,只有在旺季才能吃到。而桂圆易储藏,可一年四季吃到,而且食用方法众多。龙眼主产于福建、台湾、广西,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也常有栽培。

3、桂圆肉哪个产地最正宗?

广西博白

桂圆肉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以地域分,例如博白桂圆肉、高州桂圆肉、莆田桂圆肉,其中以博白桂圆肉为佳。

自古以来,广西**就有加工桂圆肉的习惯,早在1000多年的唐初时期,博白民间就盛行加工桂圆肉。**系广西桂圆肉的主要产区,素有“桂圆肉之乡”的称誉。发展至今,加工桂圆肉仍然是博白农民一项重要的家庭经济收入。它以产量大,品质好,历史悠久驰名国内外。

**属南亚执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1756毫米,最多2381毫米,年降雨日在120至170天之间;无霜期35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21.9摄氏度,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十分适应龙眼的生长。早在2000多年前,博白人民就有种植龙眼树的习惯。

解放后,博白龙眼生产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龙眼嫁接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龙眼速生、**、丰产,种植量不断增加,据统计,1996年,全县34个乡镇,龙眼树种植面积达22万亩。每当果子成熟的时候,人们除作水果鲜食外,大量加工成“桂圆干果”、“桂圆肉”等,尤以加工桂圆肉居多,**是桂圆肉主要产地,有“中国桂圆之乡”的美称。2024年8月26日,“博白桂圆肉”通过严格审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4、肉梨是什么意思?

肉梨不是一个正确的词语,故而将词语分开解释。

“肉”的基本含义为人或动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如肉体、肉类;引申含义为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如桂圆肉、冬瓜肉厚。

“梨”的基本含义为落叶乔木或灌木,果实是普通水果,品种很多,如梨膏、广梨;引申含义为以刀划面,如梨面,在日常使用中,“梨”也常做名词,表示木名,如梨果。

5、龙眼肉怎么吃?

桂圆红枣茶。材料:干红枣250(去核后净重),桂圆肉50克,冰糖80克,蜂蜜400克,水580克。

做法:将红枣洗净后,用小刀将其对半剖开,去掉枣核。桂圆去壳去核。、将红枣、桂圆、冰糖放入汤锅内,加入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焖煮约30分钟至水份收干。保持小火,用勺子在锅内搅打,将枣打成枣泥,同时将析出的水收干。将煮好的枣放凉,倒入蜂蜜拌匀。放入干净的玻璃瓶中封存。

饮用时,取约10克,冲入温开水搅匀即可。

拓展好文:樱花为什么有绿色的?花的颜色由它决定

  春暖花开走进“花花”世界

  花色缤纷不只是为了美这么简单

  花青素随pH值变化让花呈现不同颜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鲜花以其丰富的色彩,令人感受到生命的无限魅力。那么大自然究竟是如何让这些花朵有了缤纷的色彩呢?

  罗乐说:“花色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是由基因决定的。鲜花花瓣细胞中含有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等主要色素,在不同细胞液pH值下,这些色素会让花朵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例如,如果花瓣细胞中的色素以花青素为主,那么花朵的颜色一般在红、紫、蓝3色之间变化;以叶黄素为主的一般呈现淡黄或**;以类胡萝卜素为主的则在黄、橘红色之间变化。”

  科学家发现,在植物花朵含有的色素中,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并不会对酸碱做出什么指示性反应,因此含类胡萝卜素多的花能够稳定显示出**与橙色。但花青素就很不稳定,自然界鲜花颜色丰富多彩与它的这一特性密切相关。

  “花青素是形成鲜花色泽最主要的色素,它犹如一条变色龙,对酸碱度很敏感,只要酸碱度稍微变化,它的颜色即会随之改变。”罗乐说,“例如,在不同的细胞液pH值下,花青素的显色结果不同。在pH值呈酸性时,它会变成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在pH值为中性时,它呈现紫色;在pH值呈碱性时,它会变成蓝色,碱性较强时,则变成蓝黑色。”

  “有些植物的花青素在不同光照、温度、土壤等环境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应和变化。这就导致了有些花的颜色会一日三变,如牵牛花的花瓣在清晨是粉红色,之后会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罗乐说。

  自然界中的花以白色居多,其次是黄、红、蓝、紫、橙,少见的是绿色,几乎没有黑色,这是为什么呢?罗乐说:“如果花朵不含有任何色素,花瓣会呈自然白色,这是由于花瓣中的微小气泡会把光线全部反射形成的。而黑色能吸收光波,黑色的花易受光波照射的伤害,因而被自然界逐渐淘汰。这是大自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选择的结果。”

  昆虫看到的花比人类看到的更“美”

  记得有一首歌中问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其实我们也想问问除了扮靓世界,花朵缤纷的色彩还有其他的意义吗?

  “通俗地说,为了活下去,繁衍后代。”罗乐一言蔽之,接着他解释道,“花是植物繁衍后代的一个特殊器官,花的颜色是引导昆虫、鸟类甚至一些动物的标志之一。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植物花的颜色是其与授粉动物之间极为重要的信息媒介之一。”

  由于植物扎根大地无法移动,因此它们“想”了很多办法借助蜜蜂、蝴蝶等昆虫来帮自己授粉。

  罗乐介绍说,一朵花生成某种颜色,往往与能感觉到这种颜色信号的昆虫有关。例如,蜜蜂、黄蜂偏爱粉红色、紫色和蓝色;蝇类和甲虫喜欢暗**;夜间活动的蛾类对白色敏感;蝴蝶识别红色的本领最高,在热带、**带,开大红花的植物种类较多。

  有趣的是,由于视觉光谱不同,昆虫眼中的花朵与人类眼中的花朵完全不同。据《每日邮报》报道,包括蜜蜂在内的许多昆虫能接收的光谱范围都比人类要广,紫外光是它们能辨别的光线之一,在紫外光下,花粉、花蜜所在的部位往往格外耀眼或者颜色更深,能吸引昆虫找到正确的位置,进行采蜜传粉。

  比如,生长在河畔沙地上的月见草在人看来完全是**,而在昆虫眼中它的中心部位却格外艳丽;同样,蜜蜂看到的蒲公英,其中心与周边也有明显的色彩差异;俗称“白头翁”的银莲花在昆虫眼中是一片蓝色,而中心的****则会呈现暗黑色;原本蓝紫花瓣、****的藏红花在紫外光下会分出鲜明的3个**,中间的**部分呈现出很深的红褐色。

  罗乐指出,同类昆虫对不同颜色的感知也存在区别,它们通过各自的感知办法,认识自己喜欢的花朵,在采蜜的同时帮助花朵传粉,完成大自然中的物种协同进化过程。而通过对不同花色的感知和偏爱,不同种类的昆虫也会避免对同一种植物花蜜的竞争,这也被称为不同物种“生态位的分离”,从而使得各种生物都能够较好地生存下来。

  人工培育的花色无法通过种子稳定遗传

  在花的观赏价值之中,花色最引人注目。但是单一或有限的几种颜色远远不能满足观赏的需要,人们期望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新颖独特的花色。

  “一般来讲,大多数植物的花色相对稳定,因为其‘爹妈’传给它们的基因很稳定。但我们观赏的很多花卉品种都是人工选育而非大自然选择的结果。”罗乐说,前文提到的另类绿色樱花就在此列。“绿樱花名叫‘郁金’,属晚樱品种。由于绿色的花很难吸引昆虫授粉,因此这种绿樱是经过长时间人工选育而来的。”

  实际上,人工选择尤其是杂交育种大大丰富了鲜花的颜色,并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如牡丹,其最早花色只有粉红一种,经过人为的选种、杂交,再通过嫁接技术稳定栽培,在北宋中叶,几十年功夫就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白色等各种颜色;又如虞美人,经过人工选育,目前花色已有红色、**、橙色、白色、蓝色等。

  罗乐同时指出,“温室的花朵”本身就可能不结实或败育,花色不能依靠种子稳定遗传,因此其流传就需要通过嫁接、扦插等无性繁殖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