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条锈病菌的保存

2024-07-0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108 次
小麦条锈病菌的保存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其生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其中条锈病菌是引起小麦生长受损的重要病原体。为了保障小麦的生长,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对小麦条锈病菌进行保存和研究。

一、小麦条锈病菌的保存方法

为了对小麦条锈病菌进行保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冷冻保存法:将小麦条锈病菌培养物制成冰冻物并放置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保存。这种方法保存方便,保存时间长,但是需要使用专业设备。

2.干燥保存法:将小麦条锈病菌培养物制成干燥物并放置在干燥环境下进行保存。这种方法保存方便,不需要专业设备,但是保存时间较短。

3.液氮保存法:将小麦条锈病菌培养物制成液氮冻存物并放置在液氮中进行保存。这种方法保存时间长,保存效果好,但是需要使用专业设备。

二、小麦条锈病菌的研究意义

小麦条锈病菌的研究对于保障小麦生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小麦条锈病菌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生长特性和危害程度,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同时,小麦条锈病菌的研究也可以为小麦的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三、小麦条锈病菌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对小麦条锈病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可以揭示其生长特性和致病机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小麦条锈病菌的抗性基因筛选和克隆,为小麦的品种改良提供技术支持。

四、如何防治小麦条锈病菌

为了防治小麦条锈病菌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种植抗病小麦品种。

2.加强小麦的管理,及时清除受感染的植株。

3.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五、小麦条锈病菌的研究前景


六、相关问题


问题一:

小麦条锈病菌有哪些危害?

小麦条锈病菌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斑、枯死等症状,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问题二:

如何鉴定小麦条锈病菌?

可以通过对受感染的小麦叶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和PCR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定。

问题三:

小麦条锈病菌的抗性是如何形成的?

小麦条锈病菌的抗性是由其自身的遗传变异和与小麦植株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问题四:

小麦条锈病菌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可以采取种植抗病小麦品种、加强小麦的管理和使用合适的农药等措施进行防治。

问题五:

小麦条锈病菌的研究现状如何?

目前,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对小麦条锈病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对其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可以揭示其生长特性和致病机理。

相关拓展:

问: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成果和推广

建院以来,共完成科研成果671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78项,育成农牧良种195个,出版专著151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小麦育种、玉米杂交育种、生物技术、大白菜***系选育、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一些研究项目居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一大批科研成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累计创经济效益50亿元。主要科研成果和推广情况是:
1.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1972至1973年,俞启葆副院长联合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家沈其教授和西北农学院仇元教授,争取国家农林部和中国农科院的支持,成立全国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协作组,有23个科研、教学单位参加。先后在西北农学院和陕西省农科院联合试验,对陕西、河南、江苏、四川、山东、辽宁、新疆、云南等地的32个菌系进行鉴定比较,将棉花枯萎病菌划分为生理型Ⅰ24个菌系、生理型Ⅱ5个菌系和生理型Ⅲ3个菌系,为棉花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学术上、生产上的重要意义。
2.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保存研究由植保所路端谊研究员主持,1961年在海拔1600米的太白县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夏季条锈病实验室,采集、鉴定并保存黄淮麦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条锈菌菌种。1974年又争取国家农林部拨款,建成全国条锈病夏季研究中心。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条中18、条中20两个新小种,揭示了当时的主栽小麦品种悉源阿勃和丰产3号抗锈性退化的本质。“文革”结束后,全国原有条锈病研究单位因工作中断,菌种丧失,研究工作难以为继。陕西为保存菌种做出了独有贡献,受到国家农林部的表彰。
3.作物虫传病毒病和陕北小麦下川问题研究植保所朱象三研究员主持的研究组对陕北和渭北旱作农区的虫传病毒病进行研究。经过多项联合试验,重点对小麦的红矮、蓝矮、黄矮等病毒进行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与国家卫生部、天津劳动卫生研究所合作开展钾拌磷(即3911)残毒研究,共同制订出我国第一个剧毒农药钾拌磷用于小麦拌种的安全用药量和残留量标准。并以蒲城为中心,在渭北500万亩麦田实施药剂拌种、治虫防病等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了陕北川坝地因媒虫和病毒疾病严重发生而不能种植小麦的问题。
4.旱原耕作改制“四改三扩”研究植保所李立科研究员在渭北旱原地区蹲点实践,把豌豆害虫防治研究方向转向提高豌豆产量的研究,历经10年,于1972年总结提出了提高豌豆产量的“四改三扩”新技术,主要是施足磷肥,改良品种,扩大豌豆麦和复种面积,并在试验区做出样板。实施“四改三扩”后,干旱农区由原来的三年四熟制改变成两年三熟制,增产效果显著。该项研究成果1972年送全国农林科技工作会议交流,为陕西省旱地农业研究和干旱农区低产田改造研究开创了新路。
5.玉米自交系“武105”及杂交种“陕单一号”由粮作所林季周研究员与西北农学院科技人员协作育成,是国内公认的少数几个优良自交系之一。以它为材料培育出了17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种和多个衍生系。以“武105”为母本培育的“陕单一号”高产、耐旱、耐涝、抗倒伏、适应性广。1975年陕西省种植面积225万亩,占全省玉米杂交种推广面积的21%。该品种在四川、甘肃、贵州、云南、河南、河北、广东等省也有一定种植面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6.抗枯、黄萎病棉花良种“陕棉1155”选育由棉花研究所王远研究员主持,用表现型差异大的品种与当地丰产性强的品种杂交,后代在致病力强的枯萎、黄萎菌种接种的病圃中连续选择培育而成。1978年育成后,河南、山西、江苏、湖北、湖南等省累计睁带态推广面积271万亩,增产皮棉1626万公斤,增收4878万元。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7.线辣椒高产栽培与人工干制技术研究1963至1970年,蔬菜研究所赵稚雅研究员在耀县菜区设点试验,摸索出一套辣椒高产栽培和人工干制技术,在陕西省14个商品基地推广,有亩干椒平均亩产由原来10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以上。采用人工干制后,成品合格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出口量由500吨上升到1700~2000吨。1971年此项成果在广交会上展出,受到周总理重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8.耕牛蹄腿肿烂病的研究1975至1978年,由畜牧兽医行猜研究所秦晟研究员主持,针对汉中地区多年来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蹄腿肿烂病开展调查研究。该病发病率高,死残率25%~50%。研究揭示了该疾病是由木贼半***镰刀菌为主的真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病,并掌握了流行发病规律。该研究成果为我国牛病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并为发病区类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1979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9.苹果新品种秦冠由果树研究所原芜洲研究员等科技人员经过近30年努力,以金冠作母本、鸡冠作父本杂交,通过有性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结果早、丰产、抗逆性强的特点,已在全国27个省、市栽植,年增纯收益5亿元左右。1989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0.小麦新品种“陕农7859”由粮食作物研究所宁锟研究员主持育成。该品种弱冬性、耐旱性好、抗倒伏、抗条锈兼抗叶锈、白粉、叶枯、黄矮病。三年省区试及黄淮区试41个点次平均亩产385.5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3.2%。已在陕西、河南、皖北、鲁南、晋南、鄂西、青海等省大面积累计推广9000余万亩,增产粮食20余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1.黄土高原峁状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由朱象三研究员主持。该项目在米脂县泉家沟小流域通过六年的实验,使粮田退耕43%,粮食单产、总产均大幅度提高。在人口年增长9‰的情况下,仍保持人均粮食50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由169.5元提高到380元。林草面积由18%提高到50%,流失泥沙减少45%。该成果已在榆林地区大面积推广,为我国治理黄土高原做出了样板。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2.陕西省畜禽有毒真菌及真菌中毒病研究由畜牧兽医研究所汪昭贤研究员主持,通过研究基本查清了陕西省不同地区饲草、饲料有毒真菌相污染情况,分离鉴定出103种有毒真菌,新发现微小根毛霉菌病等3种条件致病真菌,新确诊7种真菌性疾病,并在国内首次发现乳牛毛霉菌病与马黄曲霉中毒病,完成了黄曲霉素B↓1等4种真菌霉素的分离、提纯与测定。该成果对医学、兽医学和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3.辣椒新品种“8212”由蔬菜花卉研究所庄灿然研究员主持选育。该品种具有抗病、抗灾、优质、高产等特点,亩产干椒300公斤,最高达400公斤,出口成品率90%以上。1986至1989年在陕、晋、豫、甘和新疆等省、区推广130万亩,净增值3.6亿元。199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4.小麦新品种“229”由小麦研究中心宁锟研究员主持育成。该品种耐旱、抗病、优质、高产,在省区试和黄淮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419.2公斤和435.6公斤,比对照分别增产16.7%和8.2%,均居第一位。该品种适宜关中平原灌区、渭北高原南部及黄淮麦区种植。1994至1996年累计推广848.8万亩,新增产值4.07亿元。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5.普通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创制和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由小麦研究中心薛秀庄研究员主持。该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创制出20个连续稳定自交结实的阿勃小麦缺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首次利用染色体工程育种方法育成小麦新品种“陕麦8003”等。1998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6.秦白系列大白菜新品种由蔬菜花卉研究所赵稚雅、柯桂兰研究员主持选育。其突出特点是营养品质优良,抗多种病害,丰产、稳定。已在全国10余个省区推广250余万亩,获经济效益10亿余元。该研究成果填补了陕西省自育白菜品种的空白,1990年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问:什么是小麦条锈病菌?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formisf.sp.tritici)生理小种鉴定采用一套自行确定的鉴别寄主,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为适应栽培品种的变化,历史上也屡有增补目前应用19个鉴别品种,即:①TrigoEureka(Yr6),②春坦源Fulhard,③保春128,④南大2419,⑤维尔,⑥阿勃,⑦早洋,⑧阿夫(YrA),⑨丹麦1号Yr3),⑩尤皮Ⅱ号,丰产3号(Yr1),洛夫林13(Yr9),抗引655,水源11,中四,洛夫林10(Yr9),Hybrid46(Yr4b,YrH46),T.speltaalbum(Yr5),贵农22

各年发现的小种都以“条中”冠名,顺序编号,未正式命名的称为致病类型,将具有共同致病特征的小种和致病类型统称为致病类群为了与国际上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结果相比较,现在也同时采用国际小种命名方法,即二进制法(Johnson,1972)

从1957年至今我国共命名了33个小种和多个致病类型其中较重要的小种有条中1号8号10号13号17号18号19号22号23号25号26号27号28号29号30号31号32号33号等19个小种条中28号以后的小种和致病类型,分属于洛10类群洛13类群Hybrid46类群水源11类群贵22类群Yr5类群和中四类群(汪可宁等,1963,1975,1986;吴立人等,1993;万安民等,1999,2024;Chen等,2024)

表10-2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主要小种的反应

随着小麦栽培品种的更替,优势小种也屡有变动1957—1962年条中1号和8号小种占优势,1963—1966年优势小种是条中1号和10号,1971—1979年条中17号在华北平原和陕西关中占优势,条中18号和19号小种是甘肃四川云南青海和陕南的优势小种条中19号后来还成为全国的优势小种条中19号是一个复杂的信烂群体,其中又划分出了条中23号24号25号和26号小种1980—1985年间条中23号25号和26号成为优势小种1986—1990年间对Yr9有毒性的条中29号上升为优势小种以后洛13和洛10类群成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四川甘肃等地先后发现条中30号31号32号和33号小种,相继成为优势小种另外,王保通等(2024)在扒态陕西还发现了对中四致病的新菌系,需进一步研究其适合度,监测其发展动态几十年来,我国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毒性谱越来越宽,毒性基因组成也越来越复杂

问:什么是小麦条锈病菌?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formisf.sp.tritici)生理小种鉴定采用一套自行确定的鉴别寄主,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为适应栽培品种的变化,历史上也屡有增补目前应用19个鉴别品种,即:①TrigoEureka(Yr6),②Fulhard,③保春128,④南大2419,⑤维尔,⑥阿勃,⑦早洋,⑧阿夫(YrA),⑨丹麦1号Yr3),⑩尤皮Ⅱ号,丰产3号(Yr1),洛夫林13(Yr9),抗引655,水源11,中四,洛夫林10(Yr9),Hybrid46(Yr4b,YrH46),T.speltaalbum(Yr5),贵农22

各年发现的小种都以“条中”冠名,顺序编号,未正式命名的称为致病类型,将具有共同致病特征的小种和致病类型统称为致病类群为了与国际上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结果相比较,现在也同时采用国际小种命名方法,即二进制法(Johnson,1972)

从1957年至今我国共命名了33个小种和多个致病类型其中较重要的小种有条中1号8号10号13号17号18号19号22号23号25号26号27号28号29号30号31号32号33号等19个小种条中28号以后的小种和致病类型,分属于洛10类群洛13类群Hybrid46类群水源11类群贵22类群Yr5类群和中四类群(汪可宁等,1963,1975,1986;吴立人等,1993;万安民等,1999,2024;Chen等,2024)

表10-2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主要小种的反应

随着小麦栽培品种的更替,优势小种也屡有变动1957—1962年条中1号和8号小种占优势,1963—1966年优势小种是条中1号和10号,1971—1979年条中17号在华北平原和陕西关中占优势,条中18号和19号小种是甘肃四川云南青海和陕南的优势小种条中19号后来还成为全国的优势小种条中19号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中又划分出了条中23号24号25号和26号小种1980—1985年间条中23号25号和26号成为优势小种1986—1990年间对Yr9有毒性的条中29号上升为优势小种以后洛13和洛10类群成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四川甘肃等地先后发现条中30号31号32号和33号小种,相继成为优势小种另外,王保通等(2024)在陕西还发现了对中四致病的新菌系,需进一步研究其适合度,监测其发展动态几十年来,我国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毒性谱越来越宽,毒性基因组成也越来越复杂

问:白粉菌和条锈菌能分别导致小麦感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起减产。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A、B...

(1)A Ⅰ、Ⅱ组小麦未感染白粉病

(2)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

(3)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

(4)Ttrr ttRr 18.75%(或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