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白粉病如何产生

2024-06-2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852 次
小麦白粉病如何产生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它会导致小麦生长受阻,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那么,小麦白粉病是如何产生的呢?

病原菌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白粉菌。白粉菌是一种真菌,它寄生在小麦的叶片、茎和花序上,会形成白色粉状物质,从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环境因素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白粉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生长较快,而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下生长较慢。夏季多雨潮湿的气候是小麦白粉病易发的季节。

寄主植物

小麦是小麦白粉病的主要寄主植物。白粉菌在小麦上繁殖,形成白色粉状物质,破坏小麦的正常生长。除了小麦,白粉菌还可以寄生在其他禾本科植物上。

传播途径

小麦白粉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空气传播,白粉菌在空气中形成孢子,随着风传播到其他植物上;另一种是昆虫传播,例如蚜虫、蝶类等昆虫会将白粉菌带到其他植物上。

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选择抗病品种种植
  •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通风干燥
  • 及时发现病害,采取化学防治
  • 合理施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小麦白粉病的产生与病原菌、环境因素、寄主植物和传播途径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加强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相关拓展:

小麦白粉病(小麦病害的一种)释义: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危害也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问: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

药剂防治是春季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该措施可收到明显的控制病害蔓延的效果,施药的次数及时间可根据发病早晚、病情轻重和药剂种类而定。该病流行性强,在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株率达10%时应及时用药,以后病情还有发展,隔7~10天再用第二次药。三唑酮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常用药,每公顷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900克。但长期、大量、单一地用药可能会使白粉病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烯唑醇及其与三唑酮的复配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可与三唑酮轮换使用,以缓解病菌抗性逐年上升的趋势,提高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近几年,白粉病早发、重发趋势比较明显,小麦“两防一喷”时对白粉病尽管进行了防治,但目前所用的复配剂农药中,防治白粉病的药剂量低,难以达到防治效果,导致近两年后期白粉病发展快,即使后期专题防治也难以控制。今后白粉病的防治应引起重视,特别是“两防一喷”时,防治白粉病的药剂一定要用足药量。

问:小麦白粉病怎样防治

药剂防治是春季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该措施可收到明显的控制病害蔓延的效果,施药的次数及时间可根据发病早晚、病情轻重和药剂种类而定。该病流行性强,在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株率达10%时应及时用药,以后病情还有发展,隔7~10天再用第二次药。三唑酮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常用药,每公顷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900克。但长期、大量、单一地用药可能会使白粉病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烯唑醇及其与三唑酮的复配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可与三唑酮轮换使用,以缓解病菌抗性逐年上升的趋势,提高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近几年,白粉病早发、重发趋势比较明显,小麦“两防一喷”时对白粉病尽管进行了防治,但目前所用的复配剂农药中,防治白粉病的药剂量低,难以达到防治效果,导致近两年后期白粉病发展快,即使后期专题防治也难以控制。今后白粉病的防治应引起重视,特别是“两防一喷”时,防治白粉病的药剂一定要用足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