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散养鸡技术ppt

2024-06-2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365 次
散养鸡技术ppt 散养鸡技术:提高鸡的生产力和福利散养鸡是一种养殖方式,它与传统的笼养方式不同,让鸡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然环境。散养鸡技术可以提高鸡的生产力和福利,同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散养鸡的定义和特点散养鸡是指鸡在一个较大的空间里自由活动,有充足的日光、新鲜空气和自然食物。散养鸡的特点包括:1.鸡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自由活动,自然生长;2.鸡可以有更多的日光,有助于生长和健康;3.鸡可以吃到自然食物,有利于鸡的健康和生产力;4.散养鸡的鸡蛋和肉质更加健康和营养。散养鸡技术的优点散养鸡技术有以下优点:1.提高鸡的生产力:散养鸡可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自然生长,有利于提高鸡的生产力;2.提高鸡的福利:散养鸡可以吃到自然食物,有助于鸡的健康和福利;3.保护环境:散养鸡可以减少饲料和粪便的污染,有助于环境保护;4.保护人类健康:散养鸡可以减少饲料中的药物和化学物质,有助于保护人类健康。散养鸡技术的实现和注意事项散养鸡技术的实现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确定鸡的养殖场地:散养鸡需要有一个较大的空间,可以自由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2.确定鸡的品种和数量:需要选择适合散养的鸡种和适量的鸡数量;3.提供充足的日光和自然食物:需要提供充足的日光和自然食物,有助于鸡的健康和生产力;4.注意饮水和疫病防控:需要注意饮水和疫病防控,保证鸡的健康和生产力;5.合理管理和维护:需要合理管理和维护散养鸡,保证鸡的生产力和福利。拓展百科知识1.鸡的品种:鸡有很多品种,包括蛋鸡、肉鸡、双用途鸡等。不同品种的鸡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2.鸡的营养需求:鸡的营养需求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需要合理搭配饲料,以满足鸡的生长和生产需求;3.鸡的疾病防控:鸡有很多常见的疾病,包括禽流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鸟瘟等,需要采取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保证鸡的健康和生产力。参考来源:李光华等.《现代畜牧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年。王永建等.《畜禽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年。散养鸡技术ppt来源:

相关问答拓展:


怎样搭建鸡场围网?

塑料养殖围网,网孔3*3,金标土工格栅一卷长50米,高度6米,高度任意裁切,成本低,使用灵活

散养鸡饲料配制成品包装工序及设备主要有几种?

没有,散养鸡饲料制作成颗粒留不久,容易霉变

散养笨鸡的养殖有什么注意的呢?

  一、雏鸡培育。  购进雏鸡后先在鸡舍内常规育雏。育雏室温度要求:第1周32~34℃,以后每周降2~3℃,30日龄后当室温达到18~21℃时即可脱温;相对湿度:第1周为65%~70%,以后保持在50%~60%。饲料可购入全价料,也可自配全价料。  二、放牧地选择。  各种林地、灌木草场、草山草坡、山坡果园等都可作为放牧地。  三、鸡舍建造。  要因地制宜,建永久式、简易式均可。一般以建造塑膜暖棚鸡舍更为经济实用。要求坐北朝南,利于采光和保温,每平方米养鸡8~10只。  四、放养与管理。  放养前免疫:7~10日龄时进行新城疫滴鼻免疫,30日龄进行第2次。  雏鸡放养:出生后1个月左右、体重达0.25~0.3公斤、在天气温暖时可将雏鸡按体质强弱分批移至山上放养。放牧地点要由远到近,放牧时间逐渐延长。放牧的最初几天,可在补饲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维生素C或复合维生素以应激。  调教方法:调教时人在前面用饲料诱导鸡上山,吹响哨子,使鸡逐渐对哨声形成条件反射,形成上山采食的习惯;傍晚也通过哨声让鸡回鸡舍补饲和饮水。  补饲和饮水:注意观察鸡群,根据不同季节和鸡的觅食情况确定补饲次数,一般每天补1~2次,饮水2~3次。遇到恶劣天气或冬季不能外出觅食时,要进行舍饲。舍饲日粮可参考以下配方:玉米68%、豆饼18%、鱼粉8.5%、稻糠4%、贝粉0.75%、骨粉0.5%、食盐0.25%,每只鸡日喂量100克。  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天气不好时,不要运动,下暴雨、冰雹时及时将鸡赶回舍内,以防发生意外。  预防兽害:注意防范野兽、老鼠、黄鼠狼和蛇的侵袭,要及时灭鼠。  五、饲养批次和出栏。  每年可出栏笨鸡2~3批,一般3~5月份开始孵化,4~6月份开始育雏,5~7月份开始上山饲养,在8~11月份***分批出栏。为保证市场均衡供应,可常年孵化,采用家养和散养相结合的办法增加饲养批次。

散养鸡每天死几只是什么原因

可能是养殖密度过大引起的。鸡的个体小,抵抗力差,饲养密集,群体庞大,往往容易得病。发病初期又不易察觉,一旦爆发势必迅速蔓延全群,难以扑灭。

而有些传染病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药物或疫苗可以防治。即使病鸡治愈,不仅花费巨大,而且生产性能下降,成本增加。

所以,只有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疫消毒,做好预防注射工作,防患于未然才是预防疾病发生最切实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