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
2024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什么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交错种植大豆和玉米,形成带状的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土地的荒芜,同时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的优势1.提高土地利用率。同一块土地上交错种植大豆和玉米,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农田的荒芜。
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豆和玉米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减少农民施肥、浇水、喷药等工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3.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大豆和玉米之间可以相互促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如何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1.选择合适的品种。应选择适合该地区的大豆和玉米品种,保证其生长周期相近。
2.合理施肥。应根据土地的肥力情况,合理施肥,保证大豆和玉米的生长。
3.科学管理。应加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的科学管理,保证其高效稳定的产出。
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的前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的**将越来越紧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五、相关问题问题1:大豆和玉米如何相互促进?
答:大豆和玉米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大豆可以通过氮固定作用增加土壤氮素含量,从而为玉米提供充足的养分;而玉米则可以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大豆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问题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适用于生长周期相近的大豆和玉米品种,适用于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区。
问题3:大豆和玉米应如何选择品种?
答:应选择适合该地区的大豆和玉米品种,保证其生长周期相近。
在2024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中,农药是一种常用的防治病虫害的工具。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化学物质或微生物制剂。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1.陈小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08:106-107.
2.刘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技,2024,05:129-130.
3.汪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效益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4,02:200-201.
问答拓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玉米大豆带状复带薯做合种植技术如下: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核心是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可选用4~6行大豆间作2~4行玉米等多种模式。为达到“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目标,需做到每亩玉米株数与清种相当、大豆株数达清种的70%以上。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现有农机条件,科学选择适宜种植模式。
①4:2模式。4行大豆带与2行玉米带复合种植。带宽290厘米左右,其中,大豆行距40厘米左右、株距10厘米左右,亩播种9200粒左右;玉米行距40厘米左右、株距10厘米左右,亩播种4600粒左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65厘米左右。
②4:3模式。4行大豆带与3行玉米带复合种植。带宽350厘米左右,其中,大豆行距40厘米左右、株距10厘米左右,亩播种7600粒左右;玉米行距50厘米左右、边行株距12厘米左右、中间行株距15厘米左右,亩播种4400粒左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65厘米左右。
③4:4模式。4行大豆带与4行玉米带复合种植。带宽400厘蠢衡米左右,其中,大豆行距40厘米左右、株距8厘米左右,亩播种8300粒左右。
玉米行距50厘米左右等行距种植或大小行种植(小行距不低于40厘米),边行株距12厘米左右、中间行株距15厘米左右,亩播种4900粒左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65厘米左右。
④6:3模式。6行大豆带与3行玉米带复合种植。带宽455厘米左右,其中,大豆行距45厘米左右、株距10厘米左右,亩播种8800粒左右;玉米行距50厘米左右、边行株距12厘米左右、中间行株距15厘米左右,亩播种3400粒左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65厘米左右。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整地播种:
播种机优选玉米大豆密植分控多功能一体化播种机,选用改造机具需满足株行距、单位面积施肥量、播种精度等方面要求。注意播种作业时,注意保持衔接行行距均匀一致;玉米采用铁茬直播,大豆播种带灭茬旋耕播种。
(1)4:2模式。该模式播种以大豆玉米一体化精量播种为主,大豆玉米分步播种为辅。
①大豆玉米一体化精量播种时,可选用1+X+1型(大豆居中,玉米两侧)或2+2+2型(玉米居中,大豆两侧)大豆玉米一体化精量播手搜种机,提高播种精度和作业效率。
②大豆玉米分步播种时,选用4行大豆专用播种机或兼用可调整至窄行距的玉米播种机播种大豆,且**轮改为空心**轮。玉米播种时,将播种机改装为2行,调整行距为40厘米。同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配套动力轮距,避免后播作物播种时碾压已播种苗带,影响出苗。
(2)4:3、4:4和6:3模式。玉米播种时,可选用3或4行玉米播种机,调整行距至50厘米或根据农艺技术要求调整行距,通过改变传动比将边行株距调整至12厘米,中间行株距调整至15厘米。
大豆播种时,优先选用4行或6行大豆播种机,或兼用可调整至窄行距的玉米播种机,通过改变传动比和更换排种盘调整穴距至10厘米。
问答拓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1、选种:选择株型紧凑、适宜密植的高产玉米品种,大豆选用耐荫抗倒的高产品种。2、播种:先将玉米种子栽种到土壤中,过了两个伍睁月左右再栽种大豆,注意保持土壤的湿润。3、养分:在播种时将玉米专用复合肥或控释肥作底肥一次性施用,在分枝期与初花期追施烯效唑可湿性粉剂实施控旺。玉米大喇叭口期或大豆花森橘旅荚期病虫害发生较集中时,利用高效低毒农药与增效剂进行防此凳治,播后芽前进行杂草防除,如阔叶草较多可选用适当药剂进行封闭除草,苗后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实施茎叶定向除草。
问答拓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监测系统怎么填报?
大豆玉米是我国的大宗农产品,需求量巨大,仅靠单作难以满足需求。为提高大豆玉米间作新农艺关键技术到位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历经20年,构建了“两协同、一调控”资源利用和株型调控理论,研发出“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核心技术和“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农民文摘2024年第2期刊发了此项技术的背景与概念、技术指导意见等内容,本期将对此项技术进行全面解读。
田间配置技术
一、品种选配
1.选配脊源誉参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标是保证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尽量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实现大豆玉米双丰收。按照此要求,遵循“高位(玉米)主体,高(玉米)低(大豆)协同”的品种选配原理,通过多年多生态点的大田试验,明确了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品种选配参数。
(1)玉米品种
生产中推荐的高产玉米品种,通过带状复合种植后有两种表现,一是产量与其单作种植差异不大,边际优势突出,对带状复合种植表现为较好的适宜性;二是产量明显下降,与其单作种植相比,下降幅度达20%以上,此类品种不适宜带状复合种植密植栽培环境。宜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应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品种,中上部各层叶片与主茎的夹角、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特征值应为:穗上部叶片与主茎的夹角在21~23°,棒三叶叶夹角为26°左右,棒三叶以下三叶夹角为27~32°;株高260~280厘米、穗位高95~115厘米;生育期内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6~6.0,成熟期叶面积指数维持在2.9~4.7。
(2)大豆品种
在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中,光环境直接影响低位作物大豆器官生长和产量形成。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的基本特征是产量高、耐荫抗倒,有限或亚有限结荚型习性的品种。在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不低于该品种单作荚数的50%,单株粒数50粒以上,单株粒重10克以上,株高范围55~100厘米、茎粗范围5.7~7.8毫米,抗倒能力强的中早熟大豆品种。在带状套作系统中,大豆玉米共生期(V5-V6期)大豆节间长粗比小于19,抗倒能力较强;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为该品种单作荚数的70%以上,单株粒数为80粒以上,单株粒重在15克以上的中晚熟大豆品种。
大豆玉米是我国的大宗农产品,需求量巨大,仅靠单作难以满足需求。为提高大豆玉米间作新农艺关键技术到位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历经20年,构建了“两协同、一调控”资源利用和株型调控理论,研发出“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核心技术和“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农民文摘2024年第2期刊发了此项技术的背景与概念、技术指导意见等内容,本期将对此项技术进行全面解读。
田间配置技术
一、品种选配
1.选配参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标是保证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尽量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实现大豆玉米双丰收。按照此要求,遵循“高位(玉米)主体,高(玉米)低(大豆)协同”的品种选配原理,通过多年多生态点的大田试验,明确了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品种选配参数。
(1)玉米品种
生产中推荐的高产玉米品种,通过带状复合种植后有两种表现,一是产量与其单作种植差异不大,边际优势突出,对带状复合种植表现为较好的适宜性;二是产量明显下降,与其单作种植相比,下降幅度达20%以上,此类品种不适宜带状复合种植密植栽培环境。宜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应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品种,中上部各层叶片与主茎的夹角、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特征值应为樱段:穗上部叶片与主茎的夹角在21~23°,棒三叶叶夹角为26°左右,棒三叶以下三叶夹角为27~32°;株高260~280厘米、穗位高95~115厘米;生育期内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6~6.0,成熟期叶面积指数维持在2.9~4.7。
(2)大豆品种
在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中,光环境直接影响低位作物大豆器官生长和产量形成。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的基本特征是产量高、耐荫抗倒,有限或亚有限结荚型习性的品种。在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不低于该品种单作荚数的裂衡50%,单株粒数50粒以上,单株粒重10克以上,株高范围55~100厘米、茎粗范围5.7~7.8毫米,抗倒能力强的中早熟大豆品种。在带状套作系统中,大豆玉米共生期(V5-V6期)大豆节间长粗比小于19,抗倒能力较强;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为该品种单作荚数的70%以上,单株粒数为80粒以上,单株粒重在15克以上的中晚熟大豆品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监测系统填报如图;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