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黄瓜白粉病侵染过程 黄瓜白粉病侵染过程

2024-06-0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225 次
黄瓜白粉病侵染过程 黄瓜白粉病侵染过程

病原菌传播

黄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为白粉菌,它会在植物的叶片表面形成一个白色的菌丝层。这个菌丝层会释放出许多孢子,随着风、水、工具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侵染过程

当白粉菌孢子落到黄瓜叶片上时,它们会在叶片表面形成一个菌丝层。这个菌丝层会向叶片内部侵入,并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

在侵染过程中,白粉菌会分泌一些酶类物质,破坏植物细胞壁,使植物叶片的细胞膜受损。这会导致黄瓜叶片失去水分和养分,出现萎缩、变黄等症状。

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黄瓜白粉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
  • 定期清除黄瓜叶片上的杂草和病叶
  • 保持黄瓜生长环境的通风和透光
  • 使用防病剂进行喷洒

黄瓜白粉病的侵染过程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相关拓展:

问:苯醚甲环唑防治黄瓜白粉病施药后几天摘瓜可以食用

至少要7天之后。

黄瓜白粉病症状

白粉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其次是茎和叶柄,一般不危害瓜。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渐扩大呈圆形白色粉状斑,条件适宜时,向四周蔓延,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区,并可以布满整个叶片。以后变成灰白色,有时上面产生许多小黑点,叶片逐渐变黄,发脆。后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病菌侵害叶柄和嫩茎,植株从幼苗期即可受害,中后期发病较多。

黄瓜白粉病发病条件

(1)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的湿度范围较大,但叶面上如有水滴存在时,孢子吸水后膨压过大,引起孢子破裂,对孢子萌发十分不利。寄主受到干旱影响的情况下,白粉病发病更重,这是因为干旱降低了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对表面寄生并直接从表皮侵入的白粉病菌的侵染较为有利。这种对湿度要求的差异也是白粉病常先于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要求较高的温度,10~30℃范围内都可以萌发,以20~25℃适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抗逆力较低,寿命很短,在26℃左右只能存活9h,30℃以上、-1℃以下很快失去生活力。温室、大棚内较易使白粉病菌获得温度、湿度的适要求。温室、大棚的黄瓜白粉病发生较重。

(3)施肥不足、管理粗放、土壤缺水、不及时灌水、植株生育差、抗病性降低等致使发病较重;浇水过多、氮肥过量、植株徒长、田间通风不良、湿度增高等也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不同,一般情况下,抗霜霉病的品种也兼抗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常见白粉病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换抗耐病高产良种。

2、创造抗病条件

适当加宽行距,增加通风透光条件;增施“沃叶”磷、钾肥料,控制植株徒长等。

3、环境熏蒸

白粉菌孢子飘散并粘附在病株周围的空间。在秋冬大棚及温室中很容易发病,白粉菌对“硫”特别敏感,可按每约100m2用硫磺粉0.3~5.0kg加锯末或其他助燃剂点燃熏蒸,密闭熏闷1昼夜,可杀死白粉菌,隔3d再熏闷1次,然后播种或定植。黄瓜生长期间,硫磺粉可减量一半,时间减为1夜即可,隔5~7d再熏闷1次,效果良好。

4、加强田间管理

棚室栽培应注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露地栽培的应着重抓好适时追肥和喷施“沃叶”叶面肥,以防植株徒长或早衰,增强植株抗性。

5、抓好喷药预防工作

无病早防,见病早治,从植株上架封行时开始,定期或不定期喷施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500倍液,隔7~15d喷1次。连喷2~3次,交替喷施,前密后疏,喷匀喷足。棚室喷药预防以喷粉尘剂。

6、及时喷药防治

当田间发生中心病株时,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5~7d喷1次,另外,30%敌菌酮1000倍液防效良好,800倍液有治疗效果。农药的交替使用,可避免白粉菌的抗药性,在喷药时,不要忽略对地面的喷布。

问:黄瓜白粉病发病规律是怎样的啊

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浙江地区黄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4月上中旬和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长江流域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