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蚯蚓的生活环境和养殖技术

2024-06-0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534 次
蚯蚓的生活环境和养殖技术

蚯蚓养殖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

蚯蚓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小生物,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把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同时也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养殖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但是在养殖蚯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使用有害的农药和化肥。

蚯蚓的生活环境

蚯蚓生活在泥土中,它们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在养殖蚯蚓的时候,我们需要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避免过度施肥和使用有害的农药。

蚯蚓的养殖技术

蚯蚓养殖技术非常简单,只需要一些泥土和废弃物就可以开始养殖。在养殖蚯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宜的蚯蚓品种

不同品种的蚯蚓有不同的适应环境,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养殖环境选择适宜的蚯蚓品种。

2.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蚯蚓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我们需要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避免过度施肥和使用有害的农药。

3.提供适宜的食物

蚯蚓需要适宜的食物,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吃废弃的蔬菜、果皮、面包屑等有机物质。

4.注意养殖密度

蚯蚓的养殖密度需要适宜,过密会导致蚯蚓死亡率增加,而密度过低则会影响养殖效益。

用户关心问题

1.蚯蚓养殖需要注意哪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在蚯蚓养殖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使用有害的农药和化肥,同时要避免过度施肥。

2.蚯蚓养殖需要哪些基本设备?

蚯蚓养殖的基本设备包括泥土、废弃物、适宜的容器等。如果需要大规模养殖,还需要一些专业的设备。

3.蚯蚓养殖有哪些注意事项?

蚯蚓养殖需要注意选择适宜的蚯蚓品种、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宜的食物等。同时还需要注意养殖密度,避免过密或过低。

蚯蚓的百科知识

蚯蚓,又称“土鳖子”,是腹足纲蚯蚓科蚯蚓属动物的俗称。蚯蚓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小生物,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把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同时也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参考来源:

《蚯蚓养殖技术》

释义拓展:蚯蚓养殖技术(曾宪顺著书籍)

《蚯蚓养殖技术》是2024年出版的养殖技术丛书,内容包括:蚯蚓养殖的经济意义,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蚯蚓的生物学因子,我国主要蚯蚓的种类和分布,蚯蚓的人工繁殖技术,蚯蚓养殖的日常管理,蚯蚓的天敌侵害、病害及其防治,蚯蚓的采集及处理,对发展我国蚯蚓养殖业的几点建议。

问答拓展:蚯蚓规模养殖技术

一、蚯蚓的生活习性

要先养好蚯蚓,首先就要知道蚯蚓的生活习性,知道蚯蚓喜好怎么样的环境,才能创造良好的蚯蚓并散誉饲养条件。

1、喜温。15℃-25℃为最佳温度,为了创造最佳温度,冬季扣塑料大棚或盖塑料布,夏季盖稻草,多洒水降温,0℃-5℃冬眠,0℃以下冻死,40℃以上死亡,32℃以上停止生长,北京地区10月25日扣棚,盖塑料布,第二年4月10日揭掉,这样蚯蚓生长到12月20日,以后至第二年2月10日,基本上处于休眠,从2月气,防止因温度过高,蚯蚓逃亡,注意及时揭开10日以后,逐渐转入最佳温度,这时要特别注意高温天塑料布。这时最辛苦,白天把塑料布四周揭开,早晚及时盖好,并要及时浇水保湿,这样从3月到6月10日是蚯蚓生长的春季产卵高峰期,高温期,要防暑降温,最好每天浇一次水,8月206月10日至8月20日是夏季日以后至逐渐进入休眠。9月末,是蚯蚓第二次产卵高峰期。

2、喜湿、怕干。蚯蚓体内含水量80%左右,要求饵料含水量60%-80%(以用手握料,指缝滴水为准),所以要求养殖床含水量在60%以上,这样每天或隔1-2天,必须浇一次水,水不要太大,但要浇透和下层料接上,浇水时间为冬季中午浇,夏季晚上浇,春秋季节可白天浇。

3、喜暗、怕光。蚯蚓昼伏夜出,在月光下可见活动觅食,养殖床要盖稻草,保持湿润、遮光。

4、喜空气、喜静。疏松饵料有利蚯蚓生长,投料前将床翻支一遍(大约20公分厚)增加透气。这一掘侍点很重要,多年来,我们发现床土底层,蚯蚓数量很少,但饵料还是有的,主要就是缺少空气,这样对蚯蚓生长不利。

二、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所

蚯蚓养殖场所的选择多样,在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木箱、废桶、盆罐、竹筐、砖池、育苗温床等都可培养药用蚯蚓,但如果要选择规模养殖,一般就会选择在蔬菜大田、果园、苗圃等空间开阔的区域,在养殖蚯蚓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到土壤中的养分,实现土地的双重利用。

1、绝段桑园养殖法

一般选地势较平坦、能灌能排的桑园,沿桑树行间挖宽40厘米、深20~25厘米的沟槽,加入初步腐熟的有机肥料,如马牛粪、秸秆、杂草、猪羊粪、枯树叶、烂草等,每亩约加有机料5000~7500公斤,上面覆土10~15厘米,放人种蚓进行养殖,投放数量视蚓种和个体大小而定。行间可种植绿肥或青饲料,每隔5行开一排水沟。含水量保持30%左右。

2、饲料田养殖

包括种植聚合草、蚕豆及其他常年青饲料地均可养殖,养殖时要选择地势平整的饲料地,每隔10行开一灌水和排水沟。在聚合草行间,开宽、深各15~20厘米的沟槽,槽内施人有机饲料,上面覆土10厘米左右,即可放入青蚯蚓进行养殖。经常注意灌溉或排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左右。

3、菜园养殖法

菜园水肥条件充足,管理精细,最有利于蚯蚓的生长和繁殖。在养殖蚯蚓的菜园,每亩施人7500~公斤优质有机肥或腐熟的烂菜、垃圾等。在菜苗出土后,投放种蚓进行养殖。菜园养殖,应减少化学氮肥和某些农药的施用。成蚓可结合蔬菜管理**采收。

4、果园养殖法

利用果树下的空地养殖蚯蚓,既充分利用土地又促进果树生产。如养青蚯蚓,方法类似桑园养殖法。如养殖赤子爱胜蚓(红蚯蚓),则在果树下沿树行堆积宽1.5~2米、高0.4米腐熟的牛、马、猪粪,作为蚯蚓养殖床,每养殖床之间留一走道,每隔2个养殖床开一排水沟。在养殖床饲料面上用稻草或麦草覆盖。保持湿度60~70%。雨天用塑料薄膜盖好,防止雨水浸泡。

5、防空洞养殖

城市防空洞是地下室,冬暖夏凉,周围湿度较高,适于养殖红蚯蚓,养殖方法同箱养与坑池养殖。晚上可点盏灯,既可防止逃逸,又有一定光源有利于蚯蚓生长。

三、蚯蚓养殖的基本方法

1.养殖密度。

牛粪养蚯蚓其种蚯蚓数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1万条以内,生产蚓群每平方米3公斤(2~3.1万条),前期幼蚓3万条/平方米,后期下降到2万条。

2.适时补料

通常20天左右蚯蚓就能将全部猪粪变为蚯蚓粪,此时需补料。补料时可以在原饲料的基础上覆盖新料,根据蚯蚓的食量确定加料量,饲料要铺设均匀,再加上稻草,经常浇水保湿。

3.合理浇水

在养殖蚯蚓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蚯蚓正常生长,特别是夏季,每天至少要浇一遍水,水不能有污染,水流量不宜太大,一定要浇透,使上下层料接上,最好选择温度较低的早上或晚上浇。

四、蚯蚓高产的养殖技巧

在蚯蚓养殖过程中,蚯蚓饲料(家禽粪便、酒糟、蔗渣、剩余饭菜、废血和动物内脏等)的发酵处理是个关键,如饲料没有发酵或发酵不彻底,将产生有害气体,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蚯蚓逃逸、不产茧甚至死亡。利用EM原液对粪料进行发酵处理,粪料发酵时间大大缩短,异味降低,而且饲料发酵好以后,pH值自然会达到6.5~7.5,不必调节,直接就可以饲喂,饲料利用率大大提高,蚯蚓产茧多,繁殖快,产量提高2~3倍。具体方法如下:

1.架堆

用稻草、秸秆(裁成小段更好)先铺一层(厚10~15厘米)干料,然后在干料上铺粪料(4~6厘米厚),如此重复铺3~5层,每铺一层用**壶**(EM原液就在此时加入粪堆中,一吨粪料需要EM10公斤兑水100公斤左右),直至水渗出为好;如采用垃圾,一层垃圾一层粪,长宽不限,并用薄膜盖严;如果用100%粪料,先把粪料晒至五六成干后架堆,用EM兑水淋湿,用薄膜盖严。

2.翻堆

3.投喂

饲料发酵结束后,扒开饲料淋水散热后即可使用,投喂时一般采用上添法和侧喂法,上添法就是把饲料铺盖在原有已被蚯蚓吃过的饲料上,每10~15天进行1次;侧喂法就是取出部分已吃完的饲料再把新饲料添在一边,下次添加另一边。

五、病害防治

1、饲料中毒症

发现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部排出**或草**,大面积死亡,这是新加的饲料含有毒素或毒气。这时要迅速减薄料床,将有毒饲料撤去,钩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潜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适应了。

2、蛋白质中毒症

如发现蚯蚓的蚓体有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绝采食,有悚悚颤栗的恐惧之感,并明显出现消瘦。这是由于加料时饲料成分搭配不当引起蛋白质中毒。饲料成分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基料制作时粪料不可超标),因蛋白质饲料在分解时产生的氨气和恶臭气味等有毒气体,会使蚯蚓蛋白质中毒。发现蛋白质中毒症后,要迅速除去不当饲料,加喷清水,钩松料床或加缓冲带,以期解毒。

3、缺氧症

如果发现蚯蚓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这是氧气不足而造成蚯蚓缺氧症。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粪料未经完全发酵,产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气体;②、环境过干或过湿,使蚯蚓表皮气孔受阻;③、蚓床遮盖过严,空气不通。此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如将基料撤除,继续发酵,加缓冲带。**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湿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时开门开窗通风或揭开覆盖物,加装排风扇,这样此症就可得到解决。

4、胃酸超标症

在发现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饲养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现体节断裂现象。这说明蚯蚓饲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或盐分过多,经细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现胃酸超标症。处理方法是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风,喷洒苏打水或石膏粉等碱性药物中和。

5、水肿病

如发现蚯蚓身体水肿膨大、发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的蚓茧两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这是因为蚓床湿度过大,饲料PH值过高而造成的,这时应减小湿度,把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在原基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碱度,过一段时间再试投给蚯蚓。

蚓体出现痉挛状结节,变粗而短,环节红肿,全身粘液分泌增多,蚯蚓变白而死亡。原因是蚯蚓吃了有毒的饲料,如在畜粪堆附近喷过农药,蚓床上浇了污染的水,在蚯蚓暂养育壮处曾堆放过化肥、农药,运送蚯蚓的容器接触过有毒物品,以及暂养蚯蚓放在薄膜上又不漏水,喂的饲料太潮,蚯蚓生活的环境过份潮湿,气温高时出现蚓体变白,少数死亡。如因毒害出现这种情况,可采取多次**,让有害物质随水洗掉,还要勤添精饲料米糠、麸皮等;室内暂养蚯蚓发病,则要搬离。如因过份潮湿造成蚓体变白,可添加发酵过的干畜粪或精饲料,与原有潮料和蚓粪拌和,并将薄膜取出,如发现已有少数死亡,即搬入蚓床饲养,以使尚能活动的蚯蚓恢复健壮。

六、蚯蚓的采收方法

七、蚯蚓产品的开发

蚯蚓可开发的产品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用来作为家禽的饲料、供钓友作为钓鱼的鱼饵,还能供人食用,目前已开发出不少蚯蚓食品,如蚯蚓酒等;蚯蚓本身还可制药,目前已能科学地从蚯蚓体内提取蚓激酶,用于治疗脑血管梗塞等病症,具有明显的疗效,可用于临床治疗。此外蚯蚓的粪便通过采集过筛,可以直接卖给市场作为化肥使用。

亲农网在此还是要提醒大家,虽然现在养殖蚯蚓的经济效益极高,有经验的养殖户每亩可收入3万元左右,但蚯蚓毕竟还是属于特种养殖,需要一定的养殖技术还有一整套的产品销路,没有做好上述准备,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问答拓展:养殖蚯蚓的方法和技术

温度,蚯蚓的生长、活动、生殖与呼吸都受温度影响,尤其温度不同对生殖影响很大。蚯蚓比较适宜的温度在15-20度颂敏左右。当气温低于15度,蚯蚓的活性会降低,生长速度、繁殖速度都会降低。而气温高于30度,蚯蚓就会出现死亡,当气穗数温低至5度左右,蚯蚓就会进入休眠期。
光线。蚯蚓没有眼,只是在皮层、表皮和口前叶这些区域有类似晶体结构的感光细胞。蚯蚓接触部分光就衰弱,是夜行动物,所以不猜樱首能日光直射(直射日光干晒五分钟即死亡),饲养棚需要遮光。一般蚯蚓要求在100勒克斯暗光下养殖。蚯蚓对不同波长光有不同反应,红光无反应,紫外光有害,蓝光则对它有**。
酸碱度,蚯蚓在强碱、强酸条件下不能生存,但对弱碱、弱酸条件都有一定的适应性。有的能在pH4的条件下生存,但多数适宜于中性土壤。嗜好腐殖环境的条纹蚯蚓生息的pH值范围为pH5~8。调节pH值的中和物质有:碳酸钙、碱性中和剂;有机酸(醋酸、柠檬酸)、酸性中和剂。

问答拓展:如何饲养蚯蚓

如何饲养蚯蚓呢?养乎旦蚯蚓是一个较老的养殖项目了,但它仍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也有很多新的朋友们想参与养殖。
下面我们谈谈蚯蚓养殖技术方法,供参考。
一、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是一种夜行性动物,喜静怕光,白天柄息在潮湿、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10-12厘米,夜晚出来滑动觅食。
蚯蚓对周围环境条件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温度15-25℃,含水量为阳间持水量的60-70%,ph6.5-7.5的土壤中。
条件不适时,会爬出逃走。
蚯蚓的寿命为1-8年,为雌雄同体,异体空配,一般4-6月龄性成熟,一年可产卵3-4次。
二、饲养蚯蚓的饲料收集
蚯蚓是岁核扰杂食性动物,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腐烂的落叶、枯草、作物秸秆、畜粪等都是其饲料,尤喜食腐熟发酵料。
人工养殖蚯蚓以粪料占60%,草料占40%左右的混合饲料为最好。
粪料主要是牛粪、马粪、猪粪、羊粪、鸡粪、人粪、污泥及腐烂的水果、蔬菜等,草料主要是植物秸秆、茎叶,杂革,垃圾等,其中又以牛粪和稻草效果最佳,猪粪次之。
用粪料和垃圾作饲料,必须预先充分发酵达到无臭味、无酸味,看去呈咖啡色。
在配制发酵料时,鸡粪比f一般不要超过20%,草料要切碎。
蚯蚓喜潮,所以饲料的含水量一般可控制在37-40%左右,即用手抓一把饲料挤捏,指缝间有水即可。
三、养殖蚯蚓的器具准备
目前可供养殖的蚯蚓良种有太平2号(自**引进),北星2号以及我国本地良种赤子爱胜蚓(俗名红蚯蚓),戚廉环毛蚓(俗名青蚯蚓),也可用野生蚯蚓。
盆、箱、砖池等都可用来养殖蚯蚓。
在一般条件下,饲料厚度为18-20厘米,蚯蚓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50u条左右。
将蚓种放入饲料,使其大量繁殖,每隔10-15天即可收取蚯蚓。
但每次收蚯蚓不能太干净,以利不断繁殖。
四、蚯蚓的氏茄采收方法除应用收集野生蚯蚓的方法外,还可应用光照驱赶法和干燥逼驱法:
1、光照驱赶法:就是用强光照射养殖床(如在露天选择晴朗天气进行),逐渐由上而下刮去饲料层,使蚯蚓逃往下层,相对集中后捕捉,这在养殖规模大的情况下,可减轻工作量。
2、干燥逼驱法:就是在收取前对旧饲料减少洒水,使之比较干燥,然后将旧饲料堆集在中央,在两侧堆放少量适宜温度的新饲料,约经两天后蚯蚓都进入新饲料中,这时取走旧饲料,翻到新料即可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