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是指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信息采集、记录和管理,实现对食品全过程的追溯和监管。它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食品的安全性和来源,同时也能够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食品安全溯源的重要性
同时,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对食品生产企业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溯源体系,企业可以对自己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这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构成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信息采集: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信息采集,获取相关数据和记录。
- 信息记录: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整理,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数据库。
- 信息管理:对食品安全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
- 信息查询: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或者查询相关网站,了解食品的安全性和来源。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应用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一些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溯源体系,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也在推动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例如,农业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指南》,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建立溯源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支持和推动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建设,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
相关问答拓展:
我国食品安全的目标?
1.食品安全抽检覆盖全部食品类别、品种。国家统一安排计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分别组织实施的食品检验量达到每年4份/千人。其中,各省(区、市)组织的主要针对农药兽药残留的食品检验量不低于每年2份/千人。
2.农业源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
3.食品安全现场检查全面加强。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基本建成,实现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标准化、规范化。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每年至少检查1次。实施网格化管理,县、乡级全部完成食品安全网格划定。
4.食品安全标准更加完善。制修订不少于3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评估转化农药残留限量指标6600余项、兽药残留限量指标270余项。产品标准覆盖包括农产品和特殊人群膳食食品在内的所有日常消费食品,限量标准覆盖所有批准使用的农药兽药和相关农产品,检测方法逐步覆盖所有限量标准。
5.食品安全监管和技术支撑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实现各级监管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化。各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进出口食品检验检测能力保持国际水平。[4]
网上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怎么填?颁布令任命书组织质量安全体系机构图岗位职责及权限质量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厂区环境、生产车间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检验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仪器管理办法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制度生产设备管理制度计量器具管理办法生产线设备维护保养管理程序过程质量控制制度过程质量控制及考核制度原物料仓储管理规定成品仓储、出货管理制度采购管理程序采购作业管理办法供应商管理办法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收集制度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产品防护制度不合格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不安全产品召回管理制度标识和可追溯控制程序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
海关总署第249号令(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已于2024年3月12日经海关总署署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2024年9月13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44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10月18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84号以及2024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2000年2月22日原国家检验检疫局令第20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4月28日海关总署令第238号修改的《出口蜂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2024年1月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35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2024年1月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36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2024年1月2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52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2024年11月1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92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署长倪岳峰
2024年4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一)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二)海关对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进出口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进出口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海关总署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进出口食品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国际共治的原则。
第四条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进出口食品安全负责。
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中国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从事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依法接受监督管理,保证进出口食品安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五条海关总署主管全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海关负责所辖区域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海关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第七条海关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开展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
海关加强与食品安全国际组织、境外政府机构、境外食品行业协会、境外消费者协会等交流与合作,营造进出口食品安全国际共治格局。
第八条海关从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
第二章食品进口
第九条进口食品应当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有特殊要求的,还应当符合国际条约、协定的要求。
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暂予适用的相关标准要求。
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取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新食品原料卫生行政许可。
第十条海关依据进出口商品检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进口食品实施合格评定。
进口食品合格评定活动包括:向中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国家(地区)〔以下简称境外国家(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评估和审查、境外生产企业注册、进出口商备案和合格保证、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随附合格证明检查、单证审核、现场查验、监督抽检、进口和销售记录检查以及各项的组合。
第十一条海关总署可以对境外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状况开展评估和审查,并根据评估和审查结果,确定相应的检验检疫要求。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关总署可以对境外国家(地区)启动评估和审查:
(一)境外国家(地区)申请向中国首次输出某类(种)食品的;
(二)境外国家(地区)食品安全、动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等发生重大调整的;
(三)境外国家(地区)主管部门申请对其输往中国某类(种)食品的检验检疫要求发生重大调整的;
(四)境外国家(地区)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或者食品安全事件的;
(五)海关在输华食品中发现严重问题,认为存在动植物疫情或者食品安全隐患的;
(六)其他需要开展评估和审查的情形。
第十三条境外国家(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评估和审查主要包括对以下内容的评估、确认:
(一)食品安全、动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
(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机构;
(三)动植物疫情流行情况及防控措施;
(四)致病微生物、农兽药和污染物等管理和控制;
(五)食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环节安全卫生控制;
(六)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七)食品安全防护、追溯和召回体系;
(八)预警和应急机制;
(九)技术支撑能力;
(十)其他涉及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的情况。
第十四条海关总署可以组织专家通过资料审查、视频检查、现场检查等形式及其组合,实施评估和审查。
第十五条海关总署组织专家对接受评估和审查的国家(地区)递交的申请资料、书面评估问卷等资料实施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根据资料审查情况,海关总署可以要求相关国家(地区)的主管部门补充缺少的信息或者资料。
对已通过资料审查的国家(地区),海关总署可以组织专家对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实施视频检查或者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可以要求相关国家(地区)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实施整改。
相关国家(地区)应当为评估和审查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十六条接受评估和审查的国家(地区)有下列情形之一,海关总署可以终止评估和审查,并通知相关国家(地区)主管部门:
(一)收到书面评估问卷12个月内未反馈的;
(二)收到海关总署补充信息和材料的通知3个月内未按要求提供的;
(三)突发重大动植物疫情或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
(四)未能配合中方完成视频检查或者现场检查、未能有效完成整改的;
(五)主动申请终止评估和审查的。
前款第一、二项情形,相关国家(地区)主管部门因特殊原因可以申请延期,经海关总署同意,按照海关总署重新确定的期限递交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评估和审查完成后,海关总署向接受评估和审查的国家(地区)主管部门通报评估和审查结果。
第十八条海关总署对向中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生产企业实施注册管理,并公布获得注册的企业名单。
第十九条向中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以下简称“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海关总署备案。
食品进口商应当向其住所地海关备案。
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食品进口商办理备案时,应当对其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食品进口商备案名单由海关总署公布。
第二十条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食品进口商备案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备案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海关发现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食品进口商备案信息错误或者备案内容未及时变更的,可以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更正。
第二十二条食品进口商应当建立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审核制度,重点审核下列内容:
(一)制定和执行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情况;
(二)保证食品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情况。
第二十三条海关依法对食品进口商实施审核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食品进口商应当积极配合,如实提供相关情况和材料。
第二十四条海关可以根据风险管理需要,对进口食品实施指定口岸进口,指定监管场地检查。指定口岸、指定监管场地名单由海关总署公布。
第二十五条食品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进口食品时应当依法向海关如实申报。
第二十六条海关依法对应当实施入境检疫的进口食品实施检疫。
第二十七条海关依法对需要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的进口食品实施检疫审批管理。食品进口商应当在签订贸易合同或者协议前取得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
第二十八条海关根据监督管理需要,对进口食品实施现场查验,现场查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运输工具、存放场所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二)集装箱号、封识号、内外包装上的标识内容、货物的实际状况是否与申报信息及随附单证相符;
(三)动植物源性食品、包装物及铺垫材料是否存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情况;
(四)内外包装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否存在污染、破损、湿浸、渗透;
(五)内外包装的标签、标识及说明书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海关总署规定的要求;
(六)食品感官性状是否符合该食品应有性状;
(七)冷冻冷藏食品的新鲜程度、中心温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病变、冷冻冷藏环境温度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冷链控温设备设施运作是否正常、温度记录是否符合要求,必要时可以进行蒸煮试验。
第二十九条海关制定年度国家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和专项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条进口食品的包装和标签、标识应当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依法应当有说明书的,还应当有中文说明书。
对于进口鲜冻肉类产品,内外包装上应当有牢固、清晰、易辨的中英文或者中文和出口国家(地区)文字标识,标明以下内容:产地国家(地区)、品名、生产企业注册编号、生产批号;外包装上应当以中文标明规格、产地(具体到州/省/市)、目的地、生产日期、保质期限、储存温度等内容,必须标注目的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加施出口国家(地区)官方检验检疫标识。
对于进口水产品,内外包装上应当有牢固、清晰、易辨的中英文或者中文和出口国家(地区)文字标识,标明以下内容:商品名和学名、规格、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限和保存条件、生产方式(海水捕捞、淡水捕捞、养殖)、生产地区(海洋捕捞海域、淡水捕捞国家或者地区、养殖产品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涉及的所有生产加工企业(含捕捞船、加工船、运输船、独立冷库)名称、注册编号及地址(具体到州/省/市)、必须标注目的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进口保健食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的中文标签必须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不得加贴。
进口食品内外包装有特殊标识规定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进口食品运达口岸后,应当存放在海关指定或者认可的场所;需要移动的,必须经海关允许,并按照海关要求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指定或者认可的场所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三十二条大宗散装进口食品应当按照海关要求在卸货口岸进行检验。
第三十三条进口食品经海关合格评定合格的,准予进口。
进口食品经海关合格评定不合格的,由海关出具不合格证明;涉及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由海关书面通知食品进口商,责令其销毁或者退运;其他项目不合格的,经技术处理符合合格评定要求的,方准进口。相关进口食品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技术处理或者经技术处理仍不合格的,由海关责令食品进口商销毁或者退运。
第三十四条境外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导致中国境内食品安全隐患,或者海关实施进口食品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不合格进口食品,或者发现其他食品安全问题的,海关总署和经授权的直属海关可以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相关进口食品实施提高监督抽检比例等控制措施。
海关依照前款规定对进口食品采取提高监督抽检比例等控制措施后,再次发现不合格进口食品,或者有证据显示进口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海关总署和经授权的直属海关可以要求食品进口商逐批向海关提交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海关应当对食品进口商提供的检验报告进行验核。
第三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关总署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对相关食品采取暂停或者禁止进口的控制措施:
(一)出口国家(地区)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或者食品安全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无法有效保证输华食品安全的;
(二)进口食品被检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有证据表明能够成为检疫传染病传播媒介,且无法实施有效卫生处理的;
(三)海关实施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控制措施的进口食品,再次发现相关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
(四)境外生产企业违反中国相关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
(五)其他信息显示相关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第三十六条进口食品安全风险已降低到可控水平时,海关总署和经授权的直属海关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解除相应控制措施:
(一)实施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控制措施的食品,在规定的时间、批次内未被发现不合格的,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可以解除该控制措施;
(二)实施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控制措施的食品,出口国家(地区)已采取预防措施,经海关总署风险评估能够保障食品安全、控制动植物疫情风险,或者从实施该控制措施之日起在规定时间、批次内未发现不合格食品的,海关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可以解除该控制措施;
(三)实施暂停或者禁止进口控制措施的食品,出口国家(地区)主管部门已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且经海关总署评估符合要求的,可以解除暂停或者禁止进口措施。恢复进口的食品,海关总署视评估情况可以采取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控制措施。
第三十七条食品进口商发现进口食品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三条和第九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立即停止进口、销售和使用,实施召回,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并将食品召回、通知和处理情况向所在地海关报告。
第三章食品出口
第三十八条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其出口食品符合进口国家(地区)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有特殊要求的,还应当符合国际条约、协定的要求。
进口国家(地区)暂无标准,合同也未作要求,且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无相关要求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其出口食品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三十九条海关依法对出口食品实施监督管理。出口食品监督管理措施包括: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备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企业核查、单证审核、现场查验、监督抽检、口岸抽查、境外通报核查以及各项的组合。
第四十条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应当向所在地海关备案。
海关总署统一公布原料种植、养殖场备案名单,备案程序和要求由海关总署制定。
第四十一条海关依法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企业核查等方式,对备案原料种植、养殖场进行监督。
第四十二条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向住所地海关备案,备案程序和要求由海关总署制定。
第四十三条境外国家(地区)对中国输往该国家(地区)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注册管理且要求海关总署推荐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须向住所地海关提出申请,住所地海关进行初核后报海关总署。
海关总署结合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以及住所地海关初核情况组织开展对外推荐注册工作,对外推荐注册程序和要求由海关总署制定。
第四十四条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完善可追溯的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保证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确保出口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过程持续符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要求;进口国家(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国际条约、协定有特殊要求的,还应当符合相关要求。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供应商评估制度、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出口食品追溯制度和不合格食品处置制度。相关记录应当真实有效,保存期限不得少于食品保质期期满后6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四十五条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出口食品包装和运输方式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第四十六条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在运输包装上标注生产企业备案号、产品品名、生产批号和生产日期。
进口国家(地区)或者合同有特殊要求的,在保证产品可追溯的前提下,经直属海关同意,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可以调整前款规定的标注项目。
第四十七条海关应当对辖区内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包括日常监督检查和年度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可以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企业核查等方式,并可以与出口食品境外通报核查、监督抽检、现场查验等工作结合开展。
第四十八条出口食品应当依法由产地海关实施检验检疫。
海关总署根据便利对外贸易和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需要,可以指定其他地点实施检验检疫。
第四十九条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出口商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海关总署规定,向产地或者组货地海关提出出口申报前监管申请。
产地或者组货地海关受理食品出口申报前监管申请后,依法对需要实施检验检疫的出口食品实施现场检查和监督抽检。
第五十条海关制定年度国家出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十一条出口食品经海关现场检查和监督抽检符合要求的,由海关出具证书,准予出口。进口国家(地区)对证书形式和内容要求有变化的,经海关总署同意可以对证书形式和内容进行变更。
出口食品经海关现场检查和监督抽检不符合要求的,由海关书面通知出口商或者其代理人。相关出口食品可以进行技术处理的,经技术处理合格后方准出口;不能进行技术处理或者经技术处理仍不合格的,不准出口。
第五十二条食品出口商或者其代理人出口食品时应当依法向海关如实申报。
第五十三条海关对出口食品在口岸实施查验,查验不合格的,不准出口。
第五十四条出口食品因安全问题被国际组织、境外政府机构通报的,海关总署应当组织开展核查,并根据需要实施调整监督抽检比例、要求食品出口商逐批向海关提交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撤回向境外官方主管机构的注册推荐等控制措施。
第五十五条出口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已经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和减少损害发生,并向所在地海关报告。
第五十六条海关在实施出口食品监督管理时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当向同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食品安全主管部门通报。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十七条海关总署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条规定,收集、汇总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制度。
各级海关负责本辖区内以及上级海关指定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通报本辖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通报信息涉及其他地区的,应当同时通报相关地区海关。
海关收集、汇总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除《食品安全法》第一百条规定内容外,还包括境外食品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
第五十八条海关应当对收集到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开展风险研判,依据风险研判结果,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五十九条境内外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或者疫情疫病可能影响到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或者在进出口食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直属海关应当及时上报海关总署;海关总署根据情况进行风险预警,在海关系统内发布风险警示通报,并向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通报,必要时向消费者发布风险警示通告。
海关总署发布风险警示通报的,应当根据风险警示通报要求对进出口食品采取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和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控制措施。
第六十条海关制定年度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系统和持续收集进出口食品中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
第六十一条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中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评估后认为存在不可控风险的,海关总署可以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直接在海关系统内发布风险预警通报或者向消费者发布风险预警通告,并采取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规定的控制措施。
第六十二条海关制定并组织实施进出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第六十三条海关在依法履行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以及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
第六十四条海关依法对进出口企业实施信用管理。
第六十五条海关依法对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备案原料种植、养殖场开展稽查、核查。
第六十六条过境食品应当符合海关总署对过境货物的监管要求。过境食品过境期间,未经海关批准,不得开拆包装或者卸离运输工具,并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运输出境。
第六十七条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对海关的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按照进出口商品复验相关规定申请复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关不受理复验:
(一)检验结果显示微生物指标超标的;
(二)复验备份样品超过保质期的;
(三)其他原因导致备份样品无法实现复验目的的。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食品进口商备案内容发生变更,未按照规定向海关办理变更手续,情节严重的,海关处以警告。
食品进口商在备案中提供虚假备案信息的,海关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九条境内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不配合海关进出口食品安全核查工作,拒绝接受询问、提供材料,或者答复内容和提供材料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海关处以警告或者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条海关在进口预包装食品监管中,发现进口预包装食品未加贴中文标签或者中文标签不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进口商拒不按照海关要求实施销毁、退运或者技术处理的,海关处以警告或者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一条未经海关允许,将进口食品提离海关指定或者认可的场所的,海关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二条下列违法行为属于《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未遵守本法的规定出口食品”的,由海关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一)擅自调换经海关监督抽检并已出具证单的出口食品的;
(二)出口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食品或者以不合格出口食品冒充合格出口食品的;
(三)出口未获得备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食品的;
(四)向有注册要求的国家(地区)出口未获得注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生产食品的或者出口已获得注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注册范围外食品的;
(五)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出口食品未按照规定使用备案种植、养殖场原料的;
(六)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有《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情形,且出口食品不符合进口国家(地区)要求的。
第七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七十四条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市场采购、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按照海关总署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十五条邮寄、快件、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和旅客携带方式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按照海关总署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十六条样品、礼品、赠品、展示品、援助等非贸易性的食品,免税经营的食品,外国驻中国使领馆及其人员进出境公用、自用的食品,驻外使领馆及其人员公用、自用的食品,中国企业驻外人员自用的食品的监督管理,按照海关总署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十七条本办法所称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向中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生产企业、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食品进口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出口商以及相关人员等。
本办法所称进口食品的境外生产企业包括向中国出口食品的境外生产、加工、贮存企业等。
本办法所称进口食品的进出口商包括向中国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食品进口商。
第七十八条本办法由海关总署负责解释。
第七十九条本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2024年9月13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44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10月18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84号以及2024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2000年2月22日原国家检验检疫局令第20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4月28日海关总署令第238号修改的《出口蜂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2024年1月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35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2024年1月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36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2024年1月2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52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2024年11月1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92号公布并根据2024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食安中山重点八项工程有哪些?我市“食安中山”推出八大重点工程,一是放心菜篮子工程,开展我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提高我市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市民吃得放心。二是食品安全升级改造工程,规范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小摊贩、小食堂(工地饭堂)生产经营条件,开展“五小”综合治理;推进镇区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基地建设;支持食品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中山进口食品集中检管区建设,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三是食品安全示范建设工程,在全市开展覆盖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示范创建活动,选择符合条件的镇区建设食品安全示范镇区,发挥示范镇区和示范单位的带头和辐射作用,推进我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四是食品检验和风险监控工程,24个镇区食品综合快检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检测项目;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检测人员技术能力,进一步健全“市—镇区—市场”***检验检测体系,提升我市食品检验和风险监控能力。五是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理工程,促进餐厨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保障食品卫生安全,维护城市市容环境。
六是食品智慧监管工程,全面实现精细化监督,提高监管效能,达到对全市食品行业“全方位、全环节、全流程”智能监管的目标。七是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程,推进食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红黑榜”制度,为打造“食安中山”营造良好的环境。八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工程,着力构建“全民创食安”社会共治体系,逐步提升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晓度、参与度、认可度和满意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专家、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新型治理体系,人民群众对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总体满意度较高。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