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纹枯病种植时间

2024-05-3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282 次
纹枯病种植时间

  春季气温回升,同样也是作物病虫害的集中爆发期,最让咱们农户朋友头疼的就算纹枯病了。纹枯病是小麦上普遍发生、危害特别大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在最近这几年里,因纹枯病菌在田间积累过多,这种病害发生时,会随着土壤迅速蔓延,危害日渐严重。那春季遇到小麦纹枯病暴发,在什么时间防治会更好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小麦纹枯病产生、传播以及危害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主要是跟作物的品种、气候因素、耕作习惯、栽种培苗的方式方法以及土壤类型都有很大关系。诸多因素之中,天气气温对小麦这种病害有着很大的影响。

  去年冬天气温出了个别日子,其他的还是比较偏暖,特别是有些提前播种的,在冬前发生纹枯病的概率非常大,而且合适的天气条件更适合纹枯病过冬。

  冷空气最近并不活跃,再加上气温升温速度变快,田间湿度合适,更有利于小麦纹枯病传播和感染。根据2月下旬的数据能够看出,2024年小麦纹枯病爆发要不往年高。

  麦田里面的杂草滋生会影响到麦苗对肥力的吸收,削弱了小麦抗病能力。同时添加还有一些杂草携带了病菌,杂草丛生覆盖了田地,相对湿度也比较大,更容易因为纹枯病。

  就从上面这些问题能看出,今年小麦纹枯病是比较严重的,必须在最佳时间做好防治工作。应该如何做呢?咱们往下看。  小麦纹枯病的详细描述。

  发病症状。

  它能在整个生长期感染该病,常引起小麦烂芽、死苗、花烂茎、植株枯白穗等症状。

  侵蚀小麦芽,导致麦芽腐烂。

  小麦芽鞘在苗期变成褐色,然后麦芽死亡腐烂,无法出土。

  病秧死了。

  多数发生在3~4叶期,发病初期第一叶鞘出现灰棕色云纹斑,随后病苗因抽不出新叶而死亡。

  花茎腐烂了。

  拔节期后,基部叶鞘中部形成灰色,边缘形成浅棕色。病斑融合后,茎基像云纹花茎。

  枯萎植物的白穗。

  发病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形成灰棕色卵圆形眼斑,引起茎壁脱水坏死。患病的植物因水分和养分的过度流失而死亡,形成枯萎植物的白穗。

  纹枯病的病害发生规律

  小麦纹枯病的危害规律一般包括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静止期、病害恢复期(水平扩展期)、病害高峰期(严重程度增加期)和病害稳定期(枯穗发生期)。

  冬前发病期:在此期间,土壤中的夏后病菌侵染小麦幼苗,病斑在三叶期前后开始出现。冬前整个分蘖期,发病率一般在10%以下。感染主要由叶鞘接触土壤引起,病害发生在接近或略高于土壤表面。

  越冬静止期:在此期间,小麦幼苗进入越冬期,病害停止发展。在冬季到来之前,患病的植物可以携带细菌过冬,并成为春季早发的重要传染源。

  病恢复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患病植株的生长,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下旬。随着温度的升高,病原菌的感染在小麦植株间蔓延,患病植株的比例明显增加。病株的盛期为分蘖末期至拔节期。

  发病高峰期:一般发生在4月上半月至5月上半月。随着植物基部节间的伸长和病原体的传播发展,茎由外向内感染,严重程度增加。高峰期在拔节期后期至孕穗期。

  稳定期:抽穗后,茎变得坚硬,防止病菌扩散。一般在5月上旬和中旬以后的这一时期,病斑高度、病叶鞘位和侵梗数基本稳定,病株上产生白色到褐色的不规则菌核,随后落入土壤中避暑。病重的植物因组织受损迅速失水死亡,田间出现枯孕穗期和枯白穗期。  当前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建议。

  1加强管理。

  结合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清沟、管理土壤水分,降低田间湿度;及时防除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注意拔节后不要喷洒除草剂,否则会遭受药害;防止大量和部分施用氮肥。

  2.适当的预防和控制。

  防治小麦纹枯病,应在拔节期前后和小麦纹枯病开始时(3月中旬左右)进行控制。

  药物可选自三唑类药物,如井冈霉素、噻呋酰胺和苯丙甲草胺。

  注意事项:

  三唑类化合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麦的生长,在拔节期前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麦基部节间的长度,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但要注意天气和育苗条件,以免过度抑制小麦的生长。

  为了防治小麦纹枯病,除了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使用足够的药物量外,使用足够的水也很重要,因此应增加水量,并向小麦基地的脆弱部位喷洒药物,以提高防治效果。

  在重疾地区或常年发生严重的地区,第一次喷洒后10天左右再喷洒一次,以保证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