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草莓白腐病用什么药(草莓白腐病药剂防治)

2024-03-29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894 次
草莓白腐病用什么药(草莓白腐病药剂防治) 草莓白粉病怎么治

1、农业措施: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合理进行水肥管理;施用腐熟有机肥、复合肥要适量,尤其氮肥不能施用过多,防止烧苗及旺长;适时浇水,满足苗期对水分的需求。

2、物理措施:温度湿度过大时应加大放风量;及时摘除老叶、病残叶、病梗、病果,集中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掉,消灭菌源。

3、在生长季节要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切忌随地乱丢。要注意其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在肥料的施用上要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

扩展资料: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

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草莓白粉病病始见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危害严重期在12月至翌年2月。病害早期仅在发病中心病株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病斑,随后叶背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靠空气向周围扩散,直至全棚植株发病。病情重时,除叶片外,叶柄、花、花梗及果实均能发病,造成叶缘萎缩、枯焦;幼果停止发育、干枯;果实上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失去食用价值;严重时使整个植株死亡。生态防治:调控棚室湿度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棚室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其次是建立滴灌或膜下浇水的设施,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花坐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防治草莓白粉病要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从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硫悬乳剂500~600倍液,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10天。扣棚前后白粉病开始发病,要选用安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43%菌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000~3000倍液、40%福星乳油5000~8000倍液防治草莓白粉病都有较好的效果,药后10天防治效果一般均达70%,且对草莓安全。开花期一般不能喷药,否则易产生畸形果。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应选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可用4%农抗120水剂600~800倍液进行防治。白粉病是一种对药剂较易产生抗性的病害,在生产中应做到轮换交替用药,每次施药间隔期以7~10天为宜。大棚草莓,特别在扣棚后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喷施,同时不得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避免产生药害。说起草莓白粉病,其实好多的药我都用过百菌清烟剂,氟硅唑,苯醚嘧菌酯,己唑醇,嘧菌酯,四氟环唑,乙蒜素,乙醚酚,十三马林。这些产品我都用过,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对于严重的地块)。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个别的棚室用药一遍就打住了。不用特别的打,严重的地块就是把所有的药都用上了还是不管用。有的人说用白酒喷,我试验过效果几乎为零。

我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看看自己草莓秧子是不是“高腿”秧子(偏施氮肥,不补锌肥)。高腿秧子一般在25公分以上。

三,正午或者下午浇水。浇水后垄沟里有存水。

四,管理上疏忽,密度过大,叶子过于稠密,没有及时把病、老、残叶带出去。

在我看到的草莓白粉病严重的地块都有这些存在。

第一,增施磷钾肥是大趋势,页面补充锌肥是关键。增加草莓自身抵抗力。不偏施氮肥。

第二,到白天在14度以上后必须把黑地膜弄掉(在草莓根部的地膜)。黑地膜覆盖,防止高温高湿。

第三,中午、下午一定不能浇水。下午浇水晚上扣棚,大棚里湿度大造成白粉病严重。

第四,叶子不能太密,多通风透光才是关键。

至于用药。严重的地块要熏棚,施药,灌根要相结合。药的配方关键,配方是我们自己提供的药品和技术相结合。白粉病是方子是通过实验出来的,不是理论而来的。

个人的一点小经验,望大家试验试验。以便证实这个。症状:危害叶片、叶柄、果实、果柄等部位。发病部位出现一层白色粉状物,是该病的主要特征。果实早期受害,幼果停止发育;后期受害,果面密布一层白粉,严重影响浆果质量。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健壮秧苗并加强土肥水管理,防止长势衰弱;②避免多湿和异常干燥,注意通风换气;③及时烧毁或深埋病株;④发芽前及育苗期,喷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专家解答

白粉病是草莓常见病害。保护地栽培由于温度与湿度适合发病要求,所以较露地栽培发病严重。白粉病属于真菌病害,病菌随病株、病叶等残存于土壤中越冬,病菌孢子主要靠空气传播。在15~25℃的条件下繁殖蔓延最快。高温、干燥环境不易发病。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害叶柄、花、花梗及果实。叶片被侵害初期发生大小不等的暗斑,不久叶背面产生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片卷缩、枯黄。幼果受害,果面上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发育,失去商品价值。受害严重时整个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

(1)减少病菌来源定植前清扫园地,烧毁腐烂枝叶,深翻晾晒土壤。

(2)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控制氮肥用量,防止茎叶生长过密。经常摘除老叶与枯叶,保证株间通风。

(3)改善湿度条件在棚室生产中要通过通风降低湿度,覆盖地膜防止水汽蒸发。露地栽培雨后及时排水。

(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浓度为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每隔10天喷施一次;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施叶片。防治白粉病也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农抗401水剂200倍液,或50%硫黄悬浮剂250~3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也可用沈阳农业大学研制的烟剂6号,每667米2350克进行熏烟。

白粉病主要通过预防来控制。定植前通过清园、晾晒土壤、土壤消毒等消除菌源。在栽植时用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对秧苗消毒,提高秧苗的自身抗病能力。生长期在天气好的情况下棚室要进行通风,改变白粉病病菌的生存条件。膜下滴灌能有效地降低棚室湿度,对防治白粉病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草莓白粉病很严重怎么办?

白粉病是草莓常见病害。保护地栽培由于温度与湿度适合发病要求,所以较露地栽培发病严重。白粉病属于真菌病害,病菌随病株、病叶等残存于土壤中越冬,病菌孢子主要靠空气传播。在15~25℃的条件下繁殖蔓延最快。高温、干燥环境不易发病。白粉病主要危e799bee5baa6ee69d害叶片,也可侵害叶柄、花、花梗及果实。叶片被侵害初期发生大小不等的暗斑,不久叶背面产生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片卷缩、枯黄。幼果受害,果面上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发育,失去商品价值。受害严重时整个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

(1)减少病菌来源定植前清扫园地,烧毁腐烂枝叶,深翻晾晒土壤。

(2)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控制氮肥用量,防止茎叶生长过密。经常摘除老叶与枯叶,保证株间通风。

(3)改善湿度条件在棚室生产中要通过通风降低湿度,覆盖地膜防止水汽蒸发。露地栽培雨后及时排水。

(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浓度为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每隔10天喷施一次;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施叶片。防治白粉病也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农抗401水剂200倍液,或50%硫黄悬浮剂250~3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也可用沈阳农业大学研制的烟剂6号,每667米2350克进行熏烟。

白粉病主要通过预防来控制。定植前通过清园、晾晒土壤、土壤消毒等消除菌源。在栽植时用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对秧苗消毒,提高秧苗的自身抗病能力。生长期在天气好的情况下棚室要进行通风,改变白粉病病菌的生存条件。膜下滴灌能有效地降低棚室湿度,对防治白粉病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草莓假植苗圃内发现植株叶片上有白色病斑,叶片霉烂死掉,这是怎么回事?这可能是草莓白粉病为害所致。草莓白粉病在浙中地区一般于9-11月及翌年3-4月发生。草莓白粉病菌属专寄生病菌,只能在草莓活苗叶片和果实上生存、传播。受害叶片初期产生红色到紫红色、无明显边缘的病斑,后多个病斑愈合成大斑,上生一层白粉状物,往往叶背面白粉较多。叶柄受害严重时可变红坏死;受害果实病部变褐色、硬化,并提前成熟,但无经济价值。防治草莓白粉病,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99%绿颖乳油300-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田田绿乳油4000-5000倍液或30%爱油乳油3500-4000倍液,在植株移栽成活后及结果后交替喷雾,隔7-10喷天一次,连喷2-3次。叶片正反面均要喷到药,以提高防效。草莓白粉病为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白粉病效果较好的药剂有阿维苏云菌、巨骄辛硫磷、巨骄啶虫脒等药剂,也提醒你喷施的时候要注意天气情况和大棚温度湿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