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古代的“一丈”是多少?

2024-03-2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81 次
古代的“一丈”是多少?

  本篇知识总结会给大家剖析“古代的“一丈”是多少?”的内容进行诠释,期望对广大农资人稍微有点帮助,关注下本站哈!

  现在一米等于100cm,古代不同时期,一尺长短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你可以根据上面列出的数据乘以10,就是古代一丈的长度。

  一尺,一寸,一丈各是多少厘米。

   在我国的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长度单位是里、丈、尺、寸、分等,而不是现在的米、厘米、分米等。那么1丈=多少尺=多少米呢1丈等于10尺,而3尺等于1米,所以1丈约等于333米。

   1、关系换算:丈、尺、寸是我国长度的市制单位,它们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十进制。1丈=10尺=100寸。

   2、相关**:在商代的时候,一丈合今1695厘米,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当时,一丈约等于七尺,所以就有了七尺男儿和丈夫之称。

   3、长度的来源:尺的长度是伸开右手,张开拇指与食指后其间的距离。

  而寸是中医里诊脉之处,距离手腕的长度,被称为寸。

   4、多变性:古时候每个朝代的一丈、一尺、一寸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度量是在秦朝才开始渐渐统一的。

   在知道了1丈=多少尺=多少米之后,不免令人好奇古人是用什么测量东西的呢一开始,人们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测量长度,比如带一根绳子在身上,需要的时候就用它来比较长短。也有的人用身体的一部分来做测量工具。

  古时候一丈,一尺,一寸分别是多少。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

  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

  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寸,长度单位,1/10尺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度制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厘米cm)。

  商1尺=10寸,1寸=10分。

  1尺=158,1寸=158。

  战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汉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2,1尺=242,1寸=242,1分=0242。

  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2,1尺=242,1寸=242,1分=0242。

  东晋及十六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5,1尺=245,1寸=245,1分=0245。

  南朝与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5,1尺=245,1寸=245,1分=0245。

  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

  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小尺:1丈=300,1尺=30,1寸=3,1分=03。

  大尺:1丈=360,1尺=36,1寸=36,1分=036。

  宋元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312,1尺=312,1寸=312,1分=0312。

  明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尺=34,1寸=34。

  量地尺:1尺=327,1寸=327。

  营造尺:1尺=32,1寸=32。

  清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丈=355,1尺=355,1寸=355。

  量地尺:1丈=345,1尺=345,1寸=345。

  营造尺:1丈=320,1尺=32,1寸=32、

  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古代最微小的长度单位是“忽”,按尺计算,一忽等于一千万分之一尺。

  十忽一丝,十丝一毫,十毫一厘,十厘一分,十分一寸,十寸一尺。据考证,“尺”在历代所表长度也不尽相同。

  介于“尺”与“寸”之间的是“咫”,咫为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为六寸二分二厘。《国语。

  鲁语下》:“其长尺有咫”,“咫尺”连用表示很短很近,如“咫尺不相见”。

  、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在南北朝以前,一尺约合现代的22~~24厘米。南北朝以后,一尺约合29~~32厘米。

  古代的长度单位:肘、虎口、掌。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1、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二黍许”,即“二分左右”。十分为一寸。

  《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2、寻:1寻=8尺=1米6,与“步”接近。

  “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

  3、仞:又写作“轫”。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4、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

  6、庹: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1庹≈5市尺。

  8、步:1步=1寻=2跬。

  9、常:“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

  10、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

  有定制,为古八尺。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

  12、稚:长三丈、高一丈为“稚”。

  13、匹:四丈。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即“二丈”。

  14、舍:三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退避三舍”“三舍”即“九十里”。

  各个朝代的尺寸代表长度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