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怎么治

2024-01-0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77 次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怎么治

  这篇知识汇总会给广大农资人分解一下“黄瓜细菌性流胶病怎么治”的内容进行周详讲解,期待对各位农友们有一些帮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黄瓜流胶病可使茎蔓上方逐渐萎蔫直至死亡,瓜条流胶后,其商品性差,甚至出现畸形或软腐而无食用价值。轻者减产20%--30%,重者绝产,严重影响瓜农的经济效益。

  黄瓜的细菌性溃疡病、缘枯病是经常造成瓜条流胶脓的主要细菌病害。不易凝固,颜色一般为白色,扩大后成鼻涕状凝胶,病斑叶脉发黑,严重时造成瓜条腐烂,变臭。

  防治:叶面喷雾细菌药剂,可以选择喹啉酮、中生菌素、塞霉铜等药剂,同时防止植株出现伤口,否则很容易感染细菌病害。降低棚室空气湿度。

  蔓枯病一般是褐色的斑点,叶片边缘V字型病斑,叶片内部圆形病斑,茎蔓和瓜条上出现乳白色或琥珀色流胶。

  防治:10%苯醚甲环唑或75%百菌清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防治。推荐药剂:枯黄120800倍液喷施。

  黑星病,发生较少,并且黑星病发生时,在瓜条上出现暗绿色的凹陷斑,病部呈疮痂状。后期有褐色胶状物流出。

  黑星病的防治:腈菌唑+百菌清+芸薹素共同叶面喷雾。

  疫病流胶一般发生在茎蔓上,严重时危害瓜条。

  茎受害病部呈水浸状,暗绿色腐烂、并明显缢缩,产生流胶。瓜条受害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近圆形凹陷病斑,棚室内湿度大时病害发展较快,病部后期分泌乳白色流胶,渐变琥珀色,进而软化、软腐,有时表面长出白色霉,散发恶臭味。

  防治:轮作,覆地膜,药剂杀毒矾、甲霜灵、增效瑞毒霉灌根。

  菌核病的流胶发生部位在花下部,即瓜条顶端,初期有白色或褐色胶状物,后期出现白色的棉毛。

  叶面喷雾嘧霉胺、腐霉利、多菌灵、乙霉威等药剂。

  生理病害造成的瓜条流胶一般都是在瓜条的表面出现细小裂纹,然后出现流胶,一般为白色,实际上是瓜条内部的液体流出呈现胶状物。有时这些细小裂纹不易被发现。

  水果小黄瓜特别严重。。

  瓜条接近采摘期,瓜皮生长速度慢,在长期干旱情况下浇水,会造成瓜条表皮出现裂纹而流胶。

  通风突然,或者棚室出现过堂风,会造成瓜条表皮皴皮而流胶。

  例如长期使用含有吡效隆的成分的生长调节剂,在短时间内促进瓜条快速生长,导致表皮出现裂纹而流胶。

  防治方法:同时控制植株长势,避免徒长,浇水时浇小水。喷施含硼含钙的叶面肥。铺设草苫子控制温度。

  在区分不清的情况下,大家也可以采用以下配方:细菌性药+硼钙叶面肥+苯醚甲环唑。

  1、可能是因为天气炎热,你是否放在冰箱里面吗又或者做出时间在常温下放置太久。你可以参考一下最后列出的做法。

  看是否哪里出了偏差。2、你是否有放盐和醋而且做这种腌菜讲究的就是三不露头(酸甜咸),当然这是以个人的口感来做的,最主要的还是温度。

  主料:鲜嫩黄瓜两至三根(一定要顶花带刺的做出来才爽口哦)调料:A盐一勺B白醋五勺,冰糖一块(核桃大小),蜂蜜一勺,味精小半勺,干红辣椒四个(掰成小段)制作方法:1,将黄瓜洗净,切成大约八厘米长手指头粗细的小段,放在干净容器内用盐搅拌均匀,待用。2,将B里面的材料一起放进一个小碗里边,搅拌均匀,并放置到冰糖完全溶解。

  3,黄瓜用盐腌二十分钟左右会渗出很多水分,把这些水分倒掉,并将刚才调好的B调味料到入黄瓜中搅拌均匀。4,放置冰箱中冷藏一天,即可。

  特点:酸中带甜,辣味适中,冰爽可口,开胃消食。关键:1,一定要用冰糖和白醋,不要用白糖和米醋/陈醋,否则作不出那种清爽的味道。

  2,用盐腌黄瓜的时候,盐的用量切勿过多,否则会影响最后清甜的口感。3,此道凉菜放置在冰箱中腌制,所以特别适合夏天食用,根据我在都一处的经验,在保证卫生的情况下腌至的时间如果超过两天效果会更好。

  如果只腌一天,也已经很不错了。4,和别的凉菜不同的是,这道凉菜不需要放香油,以强调不带一滴油脂的清爽感。

  对植株生长点附近的嫩叶、嫩茎、幼瓜、卷须危害严重。生长点受害,可在2--3天内烂掉,造成秃桩。

  叶片染病产生褪绿的近圆形病斑、后变为黄褐色,病斑干枯后会穿孔,边缘呈星纹状。

  茎蔓受害暗绿色水浸状稍凹陷病斑,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后流胶,潮湿条件下病部溃烂,可造成部分茎蔓萎蔫。

  瓜条受害开始流胶,以后发现为深褐色凹陷斑,病斑呈疮痂状,形成畸形瓜,病瓜一般不腐烂,高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高湿病害。

  最适温度在15℃--22℃,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棚顶、植株有水滴的情况下病害发生严重。

  疮痂状病斑,流出白色流胶。严重的时候,打开瓜条会看到很多溃烂。

  主要危害叶片、茎及瓜条。叶片发病呈暗褐色水浸状圆形大斑,潮湿时软腐,干燥时青白色易破裂。

  茎受害呈水浸状软腐,缢缩,产生流胶,引起患部以上萎蔫。如植株有几处节部发病,全株很快萎蔫干枯。

  瓜条受害出现水渍状暗绿凹陷病斑,分泌乳白色流胶,渐变琥珀色,进而软化、软腐,表面长出白色霉,散发恶臭味。

  该病最适温度在25℃--30℃,露地夏秋高温多雨季节和保护地土壤水分高的地块发病重。

  危害茎、叶、瓜条。该病以接近根茎处的茎节为中心发病,浅褐色水浸状,组织软化后流胶,产生龟裂,后期病茎干枯,病斑纵裂成乱麻状,严重时,整株凋零枯萎。

  叶片受害自叶缘向内发展成“V”字形或圆形褐色病斑,干燥时易破碎。

  瓜条感病产生**褪绿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凹陷,瓜条畸形弯曲,有时溢出琥珀色流胶。

  蔓枯病的特点是所有病斑上匀生有黑色小粒点。病菌最适温度在18℃--25℃,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易发病。

  连作地,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发病重。

  黄瓜枯萎病又称蔓割病。

  植株萎蔫是枯萎病的主要症状。成株期,多在根瓜采收后发病,病株叶片自下向上逐渐萎蔫,叶色黄绿,起初植株白天萎蔫,早晚可恢复正常,病株茎基部、节和节间出现黄褐色条斑。

  重茬年份越多病害越重。

  随着病情发展,茎基部表皮纵裂,常有褐色流胶,茎基部呈水浸状缢缩,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层,植株早晚不能复原,并很快枯死,切断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褐。

  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随着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土壤中病原菌量的多少是当年发病程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土壤高湿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根部积水,促使病害发生蔓延。高温是病害发生的有利条件,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7℃,土温24~30℃。

  氮肥过多以及酸性土壤不利于黄瓜生长而利于病菌活动,在pH45~6的土壤中枯萎病发生严重,地下害虫、根结线虫多的地块病害发生重。

  黄瓜全生长期都可发生。

  幼苗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半圆形或圆形病斑,稍凹陷。病菌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成株期叶部病斑近圆形,大小不等,初为水浸状,很快干枯呈红褐色,边缘有**晕圈,常常几个小病斑连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斑上轮生黑色小点,潮湿时生出粉红色粘稠状物,干燥时病斑常穿孔。

  茎上病斑灰白色至深褐色,长圆形,稍凹陷。

  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褐色、圆形,稍凹陷,后期开裂,叶柄和瓜条上常出现琥珀色流胶,从病部弯曲或畸形,潮湿时病斑上生出粉红色的粘稠物。

  黄瓜嫩瓜条不易感病,多发生在大瓜或种瓜上。

  此外田间架材以及保护地棚室防寒设备表面都可以带菌,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

  雨水、灌溉、气流以及某些昆虫都可以传播病害。

  高温、高湿是炭疽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空气湿度越大越容易发病,潜育期也越短。

  相对湿度87%以上适于发病,小于54%不发病。温度10~30℃范围内都可以发病,以24℃左右发病最重。

  田间通风差、氮肥过多、灌水过量、连作重茬,发病重。

  嫁接时伤口没有处理好,愈合不良,导致病菌侵入,导致流胶。

  2)阴天打叉、掐须、摘瓜导致伤口液体长时间不干,伤口愈合不了。

  在低温、高湿、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下,病菌全部从伤口侵入到作物体内,出现很多流胶,甚至导致烂蔓。


好文探索:【病害】黄瓜细菌性流胶病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定植后7~10d(天),地上部出现黄叶时,在地表茎基部(地膜下)即出现黄褐色水浸状病斑。

  地面湿度大时其子叶由边缘向内腐烂。病斑继续向上发展,可见近地面第1片子叶边缘出现1~2个水浸状凹陷病斑,后扩大向内发展,病斑处的叶脉呈深褐色。

  棚内湿度大时,茎基部出现流胶,病情继续向上扩展,叶背面的病斑溢出菌脓,干燥时病部易干、质脆,呈开裂状或穿孔状。

  成株期植株开花结果时,在郁闭高湿条件下,先在茎蔓的叶节易积水处流胶,或在瓜条、叶柄、卷须上出现水渍状病斑或有水珠,扩大后呈鼻涕状流胶,严重时病株的叶片上黑褐色叶脉出现水渍状病斑,在植株顶部叶节处出现黑褐色萎蔫,枝条**、溃烂,后呈褐色干枯。

  黄瓜植株感染细菌性流胶病后,畦面落秧的瓜蔓上湿度大时也出现流胶,该特征也是与黄瓜其他细菌**害的区别点。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

  病原细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病原细菌也可通过人在走道上来回走动,或浇水造成的伤口侵染。摘心、掐卷须、绕蔓、摘瓜、打杈等农事操作对植株造成的伤口,也是病原细菌的侵染传播途径。

  湿度和温度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湿度大,发病重。大棚黄瓜苗期或开花结果期遇雾霾天或阴雨天气多,棚内湿度大,若植株下部叶片多、郁闭,植株茎蔓、瓜条流胶,并迅速蔓延,发病严重。

  病原细菌适宜温度为25~27℃,但秋冬和早春棚内的低温时间越长,湿度越大,发病越严重。棚内温度19~24℃维持10d(天)以上,一旦升温,棚内的中午温度高,温差大,细菌性流胶病发生严重。

  降低环境湿度,增加通风透光,对黄瓜流胶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定植时少盖土,露出黄瓜幼苗的蛭石面,有利于降低幼苗茎部湿度。

  二是苗期发病时,拉开植株周围的地膜,主要也是起降低湿度的作用。三是对已发病的棚室成株期进行药剂喷雾前,先去掉植株下部叶片,尤其去掉畦面上覆盖的叶片,减少病残体,并做到边去叶边喷雾(防止病原菌从伤口侵染)。

  该方法可快速减少植株下部的潮湿蒸汽上升,大大减轻植株上部病情,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植株上部能很快长出无病的新叶。

  每亩用硫酸铜钙+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主要防治由腐皮镰孢霉侵染引起的茎内韧皮部褐色病变)+干细土,拌匀撒施在定植黄瓜幼苗的畦垄上。

  用硫酸铜钙+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灌根,每穴灌0.1kg,定植时先灌药后封埋土,隔7~10d(天)后再灌1次药,连灌2次。

  ③定植后7~10d(天)进行苗期药剂喷雾。

  用氯溴异氰**酸+喹啉铜+沃加福,每隔10d(天)喷1次,共喷4次。

  ④出现病害后,可用以下配方进行治疗。


精选问答:


  1、黄瓜外面有白色粘液?

  1.

  细菌侵染,闻一闻是否有异味,防治需加入链霉素,叶枯唑等。

  2.

  黑星病可能,加上硼钾肥缺失,容易导致黄瓜流胶。黑星病,用氟硅唑,或氟菌唑+宁南霉素喷雾防治,结合钙,硼肥补充。

  3.

  如果为琥珀胶课判定为黄瓜蔓枯病。

  2、黄瓜掰开后出胶是怎么回事?

  采摘后作为鲜活的生命体,体内含有大量水分,切割后,大量组织细胞被破坏,细胞及组织汁液外渗是必然的,也就是见到的类似水珠但有些黏稠的东西,这些汁液含有大量营养物质、代谢中间体、矿物质和一些酶类物质,成分比较复杂,暴露空气中容易氧化或被霉菌侵染,成为污染源。

   开始出现汁液外渗是正常的,也是安全的,但时间长了就要注意其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如出现霉斑或酸臭味等说明可能受到污染,不可再继续食用了。